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吕薇洲:百年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3-2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表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回望建党百年走过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保持先进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重任的必然要求。

一、永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逻辑,还是立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逻辑,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永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由其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决定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先进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一个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武装。

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要求,把包括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新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很大的优点”1。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在总结和分析俄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列宁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还从实践上,科学诠释了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革命斗争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处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系统研究西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为十月革命及其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直接的理论指导。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工人组织组建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列宁的建党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作为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各国国情和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有像列宁那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亦有僵化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乃至背离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今年恰逢苏联解体、苏共灭亡30周年。众所周知,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致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遭到不断削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阵地逐渐缩小。尤其是苏共二十八大直接宣布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苏共自动解除了思想武装,也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丧失了识别能力,加剧了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并最终从根本上摧毁了曾一度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辉煌业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苏共及社会主义制度。受苏共影响,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也先后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转而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甚至全盘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旦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共产党就会因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先进政党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支撑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支撑。

共产主义理想并非乌托邦和主观臆造,而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剖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马克思在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明确预见到这一历史进程的长期曲折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马克思再次告诫:“工人阶级知道,他们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他们知道,这一革新的事业将不断地受到各种既得利益和阶级自私心理的抗拒,因而被延缓、被阻挠。”5列宁也反复强调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这条道路决不会是笔直的,而是难以想象的复杂”6。譬如,在分析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列宁既强调“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糜烂”,又指出“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7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立,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励着无产阶级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而奋斗。

然而,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对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误解,而且在各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也出现过低估社会主义建设难度,表现出一种急于求成、 超越发展阶段,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陷入困境、归于失败。苏东剧变与这些国家共产党未能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未能科学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战略策略直接相关,也与这些国家共产党未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未能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直接相关。理想信念的缺失,致使苏东国家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问题时,在外部因素的威逼利诱下,打着否定斯大林的旗号,淡化乃至放弃社会主义纲领和共产主义信仰,最终酿成了亡党亡国的惨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表明,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思想理论的坚定,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共产党人既“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8;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又要扎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只有始终高扬理想信念旗帜,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撑,才能确保党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先进政党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为基础

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他们还科学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1这一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

列宁在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12“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3,“只有相信人民,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4“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15“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16列宁的这些论述,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坚持群众路线等问题,为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苏共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世界上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纵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政党的兴衰存亡,都与其执政党建设,与其秉持的人民观直接相关。历史充分表明,人民是政党最牢固的根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巩固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否则便招致亡党灭国的悲剧。苏共惨遭解散、痛失政权的事实,为世界各国共产党提供了深刻教训。苏共曾因成功解决“和平、土地、面包”问题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进而激发了人民忘我革命和建设,但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却逐渐脱离人民群众,出现了与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严重的官僚特权现象,这是导致其最终丧失民心、失去民意,被苏联人民抛弃的重要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先进政党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保障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章程中,既规定“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他们都是兄弟”,又强调盟员必须“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17;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8列宁继承和发展上述思想,反复强调加强党的纪律性和统一领导的必要性。他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9,“专制制度压迫的各族无产者反对专制制度、反对日益紧密团结的国际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要取得胜利,集中制是必不可少的”20,并在1906年明确提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21,要求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列宁这些思想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和组织原则基础。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22缺乏民主,必然会导致官僚主义的滋生、个人迷信的盛行、腐败现象的蔓延。否定集中,必然会导致党内无组织无纪律的状况,使党陷于涣散和瓦解。这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

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落实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原则,没有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外环境极其严峻,为确保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列宁更多地强调党要有铁的纪律和高度集中的组织原则。然而,随着苏联内外形势的变化,苏共未能很好地处理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之间的关系,忽视甚至破坏党内民主,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严重伤害了一大批干部群众,也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声誉,成为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把柄。后来苏共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戈尔巴乔夫甚至借扩大党内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之名,实行“无条件的民主”,推行“自愿原则”,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加盟共和国如果不同意苏共中央的决议可以不执行。这种无条件的极端民主的推行,造成了苏共基层党组织涣散,广大党员丧失对党的信任,大批党员退党。从19891月到19911月,苏共党员就减少了290万人,大部分基层组织或解散或停止活动。东欧各国共产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涣散问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锐减。苏东各国群众性的集会和游行示威不断,反对派趁机打着“民主化”旗号从事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破坏活动,最终导致苏东国家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各国共产党逐渐失去民心纷纷垮台。“苏联共产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从软弱涣散到最后猝然解体,与否定民主集中制有直接的关系。”23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实现党内高度民主和团结一致,才能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永葆先进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常新的战略任务。“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24在百年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通过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永葆党的思想理论先进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孕育催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锤炼出来的政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25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6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然而在成立初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27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中国共产党“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8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9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正是基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30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关键就在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进一步立党兴党强党。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3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应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通过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时代先锋,不断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

()通过百年伟大精神谱系的构筑,永葆党的理想信念坚定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标识着它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是其党员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和灵魂,是支撑共产党人坚定事业信心的动力源泉,也是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32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阶段、建设阶段还是改革阶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固有之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33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生命。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名。34这在世界政党史上绝无仅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些振聋发聩的诗句誓言,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贞。正是凭借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构筑起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领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热潮,许多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英雄壮举,“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我的同志们把沙丘治好”,这些气势轩昂的承诺宣示,鲜活呈现了共产党人积极进取、牺牲奉献的品格。正是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载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奇迹。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之上。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前进的重要精神保障,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5

()通过百年初心使命的践行,永葆党的性质宗旨不变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6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础上形成、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中完善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党旗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做“种子”,把人民比做“土地”,要求共产党人要同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37。“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38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391929年“九月来信”中,群众路线首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同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40,这可视为群众路线的萌芽。党的七大系统阐发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不仅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要求全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1这标志着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著作,系统阐述相关思想。党的八大把“群众路线”写入党章。在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成就。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很大丰富。邓小平明确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3。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4,胡锦涛“群众利益无小事”等论断的提出,彰显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45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以来,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创新发展。围绕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庄严宣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6,强调“能够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4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把“人民至上”“人民幸福”“人民美好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谱写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篇章,关键在于能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百年中共党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雄辩地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永葆先进性的法宝。

()通过百年组织原则的贯彻,永葆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48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通过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形势下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重要制度保障。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民主集中制度贯穿于党的全部实践活动。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造活力,又可以有效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离开了民主谈集中,就必然导致独断专行;离开了集中谈民主,就必然导致一盘散沙。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曾多次运用民主集中制这一有力武器,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进行斗争。譬如,红军长征途中,针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严重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严格执行党的纪律,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使全党全军认清了他的分裂行为及其严重后果,从而维护了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又如,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 中国革命逐渐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最大限度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党成功践行民主集中制度的典范。当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民主集中制未能很好贯彻的沉痛教训,如 “文化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党就风清气正、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矛盾和问题就会滋生蔓延,党的风气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高度,反复重申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都是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关键是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作保障。作为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民主集中制是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合理、有效率的制度,是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

三、结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亦非一成不变。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党的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风险无处不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作为具有百年历史、拥有9100多万党员、在最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面前,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长期执政?这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尤其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新起点,着眼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使命,必须将永葆党的先进性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提高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1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