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张树焕、谢嘉宝:新世纪以来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03-20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印共(马)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最强大的共产党组织和印度第二强大的左翼政党,多次在印度地方选举中获胜并上台执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少数能长期执掌地方政权的共产党之一。喀拉拉邦是印共(马)21世纪以来选举表现最好的邦,在邦议会选举、潘查亚特选举、城市自治选举等历次选举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广泛代表民众利益是根本原因,正确的竞选策略是直接原因,良好的自身建设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印共(马) 喀拉拉邦 执政竞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最强大的共产党组织,也是印度第二强大的左翼政党,长期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与喀拉拉邦三个邦执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少数能执掌地方政权的共产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先后失去执政地位,而在喀拉拉邦仍然执政,并且在各种选举中基本处于第一大党地位,竞争力持续增强。本文探讨21世纪以来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原因,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生存发展之道。

 

一、21世纪以来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表现

 

1967年开始,喀拉拉邦形成了印共(马)与国大党对峙的局面。在邦议会选举、潘查亚特选举、城市自治选举等选举中,呈现出印共(马)与国大党竞争优势交替轮换的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印共(马)在邦议会选举、潘查亚特选举、城市自治选举等选举中比国大党呈现出更强大的竞争力。

 

在邦议会选举方面,21世纪以来喀拉拉邦举行四次,印共(马)连续三次赢得最多议席。2001年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赢得21.36%的选票和23个议席,仅次于国大党。2006年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赢得30.44%的选票和61个议席,超越国大党成为全邦第一大政党。2011年邦议会选举和2016年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分别赢得了45个议席和58个议席,稳居第一大党地位。2018年贝尔加拉、钦格阿恩努尔两个邦议会议席进行递补选举,印共(马)均获胜,执政优势进一步增强。

 

潘查亚特选举方面,21世纪以来喀拉拉邦举行了三次,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优势明显。潘查亚特是乡村自治机构,分为村乡区三级。2005年潘查亚特选举中,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赢得14个区级机构中的12个,152个乡级的110个,999个村级机构中的650个。2010年选举中,左翼民主阵线与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民主阵线势均力敌。2015年潘查亚特选举中,左翼民主阵线赢得三级潘查亚特的数量分别为7个、90个和550个,以较大幅度领先联合民主阵线。

 

在城市自治选举方面,21世纪以来喀拉拉邦举行了三次,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均取得胜利。喀拉拉邦的城市自治选举分为市政选举(35万人以上)和市镇选举(35万人以下)两类。2005年选举中,左翼民主阵线赢得全部5个市政选举和53个市镇选举中的34个。2010年选举中,左翼民主阵线赢得了3个市政选举和39个市镇选举。2015年选举中,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喀拉拉邦的市政和市镇数量均发生了变化,左翼民主阵线分别赢得了6个市政选举中的5个和86个市镇选举中的43个。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21世纪以来的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印共(马)在各类选举中均保持对国大党的优势,改变了与国大党的均势局面。2000年之前,印共(马)与国大党在议会选举中轮流执政,在潘查亚特和城市自治选举中交替获胜。2000年以后,印共(马)在邦议会选举、潘查亚特和城市自治选举中基本保持了第一大党的优势地位。其次,印度人民党的崛起没有改变印共(马)的优势地位。印度人民党长期在喀拉拉邦处于边缘地位,尽管21世纪以来该党通过加强资源投入逐渐成为邦第三大党,但仍无法动摇印共(马)的优势地位。目前,印度人民党仅占据1个邦议会议席,执掌1个市镇和12个村级潘查亚特。再次,印共(马)短期内并无失去执政地位的可能。2000年之前,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往往受到在中央执政的国大党政府的压制和竞争对手的暴力攻击。随着国大党体制的解体和印度选举制度的规范,印共(马)在短期内失去执政地位的可能性很小,没有任何政党或者联盟能够挑战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地位

 

二、广泛代表民众利益是印共(马)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根本原因

 

21世纪以来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与该党坚决维护民众利益紧密相关。喀拉拉邦是印度最贫困的邦之一,经济发展落后,民众收入低下,印共(马)忠实代表民众利益,实施众多维护民众利益的举措,因而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1.始终把维护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农民、农业工人、表列部落、表列种姓、妇女、少数族群、城市贫民等弱势群体占喀拉拉邦人口80%以上。印共(马)通过实施土地改革、推进人民分权计划运动、构建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解决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喀拉拉邦仅有3.88万平方千米,却长期供养两三千万民众,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分配严重不均。印共(马)2000年之前执政时就通过土地改革和实施限制土地最高占有额制度,解决了130万无地或少地民众的土地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印共(马)仍把解决底层民众特别是原住民和部落民的土地问题放在首要地位,为52.8万原住民和部落民分配了土地。印共(马)还推动在农村地区实施人民分权计划运动,把全邦财政预算20%25%拨给乡镇和村直接使用,由乡镇和村统筹使用。据统计,人民分权计划行动共为底层民众兴建10万间保障房、5万口井,改良耕地30万英亩,培训熟练技工88.18万人。

 

印共(马)还针对弱势群体实施公共分配体系、就业扶持、社会救济等诸多保障性举措。在公共分配体系方面,建立平价商店和发放定量供应卡,以优惠价格向贫困人口供应食品。截至20183月,喀拉拉邦共发放定量供应卡810万张。在就业扶植方面,针对边际农民和农业工人实施农村就业保障项目,保证每年为农民贫困家庭的壮年劳动力提供150天的有薪就业岗位;在城市针对贫民实施扶贫计划,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此外,印共(马)还大力推进自助就业项目,先后出台《喀拉拉邦登记失业者自助就业项目》、《喀拉拉邦贫困妇女自助就业项目》等,为弱势群体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在社会救助方面,针对老年人实施老年养恤金计划,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提供125卢比的生活补贴;针对孕妇和未成年儿童实施营养补充援助计划,给予孕妇500卢比的补助,给予6岁以下儿童每月110卢比的补助;针对表列部落和表列种姓实施部落民社区发展规划,为表列部落和表列种姓提供住房、就业、社区发展在内的一揽子专项援助等。

 

2.执政过程中实施经济发展优先战略

 

如果说印共(马)推行的土地改革、社会救助等举措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托底行为”,那么在执政过程中通过发展经济进而提升全邦民众生活水平的举措则是“普惠行动”,这种“普惠行动”具体包括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融入国际市场等。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推动邦政府服务型职能建设,建立集登记、审批、环境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通过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促进更多新企业的建立。在融入国际市场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开展国际贸易,派遣高素质劳工赴海外务工。

 

“经济发展优先”战略促进了喀拉拉邦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5/2006年全邦GDP仅为310亿美元,2018/2019年上升至12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3%。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有效惠及全邦民众,全邦人均收入由2005/2006年的32351卢比增加到2018/2019年的138390卢比,在全国28个邦中的排名由第10位上升至第3位。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全邦的财政税收和政府可支配资金,进而增加了用于教育、医疗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例如,在教育方面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午餐和基本教学设备,在医疗健康方面加大投资、增加医院和保健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喀拉拉邦人均预期寿命为73.8岁,位居印度全国第一位。

 

3.有效解决严峻的社会危机和种族冲突

 

21世纪以来,喀拉拉邦出现了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中央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的影响,民众的许多土地被低价收购或者非法侵占。例如,在2004年至2006年,全邦就有1619英亩土地被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兴建工业园的名义侵占,外来资本还试图进入能源、供水、交通等公共事业。另一方面,图卢瓦族与马拉亚拉姆族发生了种族冲突。马拉亚拉姆族是喀拉拉邦的最大民族,占全邦人口的90%以上,控制着全邦的政治、经济资源;而图卢瓦族是邦第三大民族,人口仅有十余万,主要分布在邦北部的卡萨拉戈德、坎努尔等地区。基于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和经济落后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图卢瓦人谋求建立独立的图鲁纳德邦,并且成立了图卢瓦人民保护军、图鲁纳德解放阵线等极端组织,针对马拉亚拉姆族发动多次暴力攻击,一度成为喀拉拉邦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印共(马)及其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有效地维护了全邦民众的根本利益。印共(马)坚决反对侵占民众土地的行为,使得库玛拉孔等地被低价收购或侵占的土地被退还,并坚决反对公营企业和公共事业私营化,通过政府干预推动外来资本和私人资本从特拉凡哥化学与化工厂、喀拉拉水务局和灌溉基础设施发展有限公司、科钦国际机场等公营企业中退出股份。针对种族矛盾,印共(马)2006年上台执政后赋予图卢瓦人以广泛的自治权,邀请凯拉·金汉纳、拉马纳·拉伊等图卢瓦族名人担任政府要职,并加大对图卢瓦族聚集区的投资力度,把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新兴产业设立在卡萨拉戈德、坎努尔等地,目前图卢瓦人已经成为喀拉拉邦的高收入群体。在军事上,加大对极端组织和极端分子的打击力度,仅在201611月就逮捕涉嫌与ISIS有联系者68人,击毙重要头目苏哈尼·哈贾等6人。正如印度情报局局长勒凯什·索德指出,喀拉拉邦的极端分子日渐式微。

 

三、正确的竞选策略是印共(马)竞争力持续增强的直接原因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与其正确的竞选策略紧密相关。21世纪以来,在喀拉拉邦的历次选举中,印共(马)通过合理选择联盟对象,恰当运用议会民主制中的各种制度规范,展示了高超的选举艺术,从而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1.合理选择联盟对象

 

喀拉拉邦多元的民族、语言、宗教、种姓导致政党林立。在21世纪以来的历次选举中,每次均有数十个政党参选,印共(马)通过合理选择联盟对象而取得良好战绩。首先,印共(马)选择与其政治主张近似的政党合作。2001年,印共(马)与印共、民族主义大会党、革命社会党、人民党(世俗派)等四个政党合作结成左翼民主阵线。2006年,印共(马)推动印度全国同盟、印度大会党(社会主义)加入左翼民主阵线。2016年推动全国世俗会议党加入该阵线。民族主义大会党、革命社会党等政党与印共(马)政治主张类似,均主张维护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利益。政治主张的相近保障了联盟的稳固和持久。其次,左翼民主阵线内部通过协商候选人、外部支持等方式,实现了有效合作。以印共(马)与印共的合作为例,2001年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与印共在蒂鲁瓦姆巴迪、卡尔佩塔等多个议席协商调换候选人,两党由此而增加的议席分别达到23个和7个;在2006年邦议会选举中,两党合作增加的议席数分别达到19个和5个。再比如,印共(马)与民族主义大会党在埃拉丘、库塔纳德等9个议席调换候选人,因而在历次选举中均赢得这些议席中的绝大多数。

 

为了与左翼民主阵线抗衡,国大党与印度穆斯林联盟、喀拉拉大会党、人民民主党、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党、喀拉拉革命社会党(布尔什维克)、捍卫民主协会党、人民党(联合派)等政党组成了联合民主阵线,政党合作的松散和脆弱客观上增强了左翼民主阵线的竞争力。首先,联合民主阵线内部政治主张各异,联盟并不巩固。例如,国大党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世俗主义和民主主义,人民党(联合派)则主张建立印度教徒的统治,喀拉拉大会党的选民基础是基督教徒,印度穆斯林联盟与人民民主党均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背景等。政治主张的不同导致同盟非常脆弱,人民民主党、喀拉拉革命社会党(布尔什维克)、捍卫民主协会党等政党多次退出联合民主阵线。其次,联合民主阵线在现实政治中合作力度有限。譬如,2015年地方自治选举中,国大党党魁奥曼·乾迪与捍卫民主协会党党魁格瑞·阿玛由于发生利益纠葛而相互攻讦,导致两党在潘查亚特选举与城市自治选举中得票率均出现大幅下滑。

 

2.左翼民主阵线提出了有竞争力的竞选纲领

 

首先,印共(马)通过提出旗帜鲜明的竞选纲领、实施亲民行动等方式塑造本党良好的形象。在21世纪以来的历次选举中,印共(马)均提出了有竞争力的竞选纲领,2006年提出的竞选纲领为致力于弱势群体的发展2011年为公正性发展2016年为实现世俗与廉洁的发展。印共(马)还实施各种亲民行动。例如,喀拉拉邦印共(马)委员会书记K·巴拉克里希南积极参加全邦民众反对中央政府2014年大幅度削减地方发展资金和就业岗位的静坐运动,印共(马)党员走访和接待选民,解决选民的实际困难。其次,在推举候选人方面,印共(马)往往根据不同选区的特点派出有针对性的候选人。例如,在佩鲁姆杜、库玛拉孔等因新自由主义而导致土地流失的地区,印共(马)往往派出利益相关者担任候选人。在城市自治选举中,印共(马)往往通过吸引媒体从业者、文体精英、商界翘楚等入党,增强本党获胜的概率。在潘查亚特选举中,印共(马)往往吸收年龄较大者、种姓较高者、宗教领袖或宗族头人入党,以增强获胜概率并力求赢得主席、秘书等关键职位。最后,印共(马)还通过争夺独立议员、内部瓦解等方式削弱对手。21世纪以来,喀拉拉邦的历次选举中均产生了数位独立议员,印共(马)与国大党为了达到组阁的目的均积极争取独立议员的支持,印共(马)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例如,2006年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成功争取到了P.A.拉辛、U.C.拉曼等三名独立议员的支持;在2016年选举中,印共(马)成功争取到五名独立议员的支持。

 

3.恰当运用议会民主制中的各种制度规范

 

首先,印共(马)执政时期积极利用行政资源为赢得选举服务,典型的表现是印共(马)根据不同宗教群体采取不同的举措。喀拉拉邦以印度教为主,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犹太教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印共(马)除采取支持印度教徒的政策外,对其他宗教也进行扶持,譬如在玛拉普拉姆、科泽科德等穆斯林聚集区兴办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在伊杜基等基督教徒聚集区兴办教堂,在耆那教徒聚居区设立大雄节日等。这些举措赢得了部分宗教教徒的认同,进而在选举中转化为选票。其次,印共(马)在政治选举中合理运用竞选资金制度的空间。印度法律规定了各类选举中候选人竞选费用的最高额,并且为了严格控制最高额度规定凡是超过2万卢比的政治捐款均要公开。为此,印共(马)把很大精力放在小额捐款者方面,并广泛发动党员缴纳党税以筹集更多竞选资金,印共(马)党章规定每月收入300卢比以下的党员缴纳25派萨党税,收入301500卢比的要缴纳50派萨,收入5018000卢比要缴纳收入的0.5%5%不等,竞选资金的增多增强了选举获胜的概率。再次,印共(马)充分利用划分选区的时机,以获取竞选优势。印度政府为了反映人口变化状况和增强民意代表,定期重新划定选区的边界,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充分利用划分选区的时机,以获取竞选优势。例如,2010年在重新划定村级潘查亚特边界时,印共(马)通过评估最小获胜联盟的选票规模,增加了左翼民主阵线选民集中的选区数,减少了联合民主阵线选民集中的选区数。这一举措在2015年潘查亚特选举中得以显现,左翼民主阵线因而增加了21.6%的席位,联合民主阵线则减少了17.1%的席位数。

 

四、良好的自身建设是印共(马)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原因

 

印共(马)良好的自身建设是其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21世纪以来,印共(马)通过各种举措增加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严密党的组织结构,提升党的组织效能,从而在喀拉拉邦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1.党员数量增加和党员质量提高

 

印共(马)党员数量增加和党员质量提高是其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基础。在党员数量方面,印共(马)创新党员招募机制:一方面在党支部设立附属组织,吸收素质较好的民众进入该组织并进行政治和组织教育,考察合格后发展为预备党员进而发展为党员,这提升了党员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吸引和发展党员,如在线呈现入党流程和党员登记表、实施党员发展流程预设分解与定时提示、在线党费缴交管理等,这种党员发展方式对年轻人特别有效。此外,印共(马)还注重吸收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印度联盟穆斯林联盟等政党的骨干成员或者社会运动骨干成员入党。如在2017年抗议莫迪政府禁止食用牛肉运动中,印共(马)争取并吸收穆罕默德·利雅兹等39位活跃分子入党。在上述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喀拉拉邦印共(马)党员数量由2000年的293141人升至2018年的463472人,增长58.1%

 

在提升党员发展力度的同时,印共(马)还注重提升党员质量。一方面,针对所有党员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党纲与党章、党的组织建设等内容的常规培训,并针对骨干成员和领导干部开展斗争策略、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设置监察委员会,实施党员年度审查,对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或所属外围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或其他违背党纪行为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开除党籍。早在2004年,印共(马)喀拉拉邦委员会就开除违纪接受外来资金资助的巴普康·埃克巴、乔伊埃·拉蒙等人。此后,邦议员普雷伊尔·阿卜杜拉库蒂、坎努尔区委书记戈皮·科塔穆里卡尔等党员均因违背党纪而被开除党籍。2018年初,11名党员涉嫌参与基扎特尔事件而被开除出党。

 

2.组织结构的严密与组织效能的提升

 

组织结构的严密与组织效能的提升是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保障。如果说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为印共(马)上台执政提供了可能,严密的组织结构与高效的组织效能就使得印共()的执政由可能变为现实。

 

21世纪以来的组织结构建设方面,印共(马)喀拉拉邦委员会有效克服党内分裂。2000年以前,时任印共(马)喀拉拉邦书记亚秋塔南丹与资深党员维贾扬由于在对待印度联盟穆斯林联盟的策略上发生分歧而形成对立的两派,特别是维贾扬组建拯救印共(马)论坛,事实上设置与邦委员会平行的机构。印共(马)较好地克服了党内分裂:在2002年邦第十七次代表会议上,在印共(马)中央政治局的协调下,维贾扬与亚秋塔南丹和解,党内分裂得到初步解决;在2005年党的第十八次代表会议上,双方决定撤销拯救印共(马)论坛,党内分裂得以彻底解决。印共(马)还整顿规范了“党支部——县委员会——区委员会——邦委员会”四级党组织,有效提升了竞争力。

 

伴随着组织结构的严密,印共(马)的组织效能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有工会阵线、全印农民协会等六个群众性外围组织的分部。印共(马)喀拉拉邦委员会专门派遣党员负责群众组织的工作并深度参与活动。因此,六个群众性组织在喀拉拉邦发展迅速,其中工会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982762人上升至2018年的1800266人,全印农民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1796520人上升至2018年的4980386人,全印农业工人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1549233人上升至2013年的2312732人,妇女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1737240人上升至2018年的5075195人,青年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4403081人上升至2018年的5075102人,学生阵线会员由2000年的815896人上升至2018年的1383502人。群众组织成员的迅速增加,导致了选举动员能力的增强。印共(马)喀拉拉邦委员会通过出版《爱国者日报》、《奇尼塔周刊》、《马克思主义论丛》等报刊,较好地向民众宣传了本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例如,《爱国者日报》是印共(马)邦委员会机关报,2017年日发行量达59.5万份,为争取民众支持发挥了重大作用。印共(马)还在喀拉拉邦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本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研究为党的科学决策服务,并通过电台、网站等多种途径加强与民众的联系。

 

喀拉拉邦是印共(马)21世纪以来选举表现最好的邦,在邦议会选举、潘查亚特选举、城市自治选举等历次选举中均取得良好战绩。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竞争力持续增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广泛代表民众利益是根本原因,高超的竞选策略是直接原因,良好的自身建设是主要原因。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强大的共产党,印共(马)在地方政权的选举和执政的实践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启示:共产党要切实代表民众利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恰当的竞选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也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