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汤 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6
字体: 打印
分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近代革命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它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展现了各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革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是民族禀赋、民族意志在伟大斗争中的历史表达、时代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过程。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特别是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从“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威武不能屈”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格物致知”到“实事求是”,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都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转化和发展,并赋予民族志向、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光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文化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内在关联的,后者是前者的赓续传承、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三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贯通,共同闪烁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中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强大的文化基因。革命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文化上不可动摇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立足当代、走向未来的永恒精神力量和永远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和发展,在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奋斗,为它的发展注入了蓬勃旺盛的创造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汇聚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构成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在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共同支撑起当代中国文化的辉煌大厦。今天,我们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自觉礼敬,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上的坚定内化,也是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引领中国发展又昭示人类前行的笃定信念和从容践行。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割裂开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非理性情绪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也要坚决反对复古泥古、以儒代马等错误倾向,反对否定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错误认识;更要坚决反对否定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定当代中国实践的文化价值等错误认识和倾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坚定文化自信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既旗帜鲜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更为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 《红旗文稿》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