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停滞常态化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迎来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冠上了“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国家之名。一时间,“资本主义不可战胜论论”甚嚣尘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即历史终结到资本主义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代表。然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脚步却一天天慢了下来,直到2008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发展的脚步彻底停了下来,人们才惊呼,资本主义并非理想制度,福山也不得不承认“历史终结论”不能终结历史。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政界、学界众说纷纭。为了使人们进一步认清该问题的实质,我们采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何自力教授。
一、西方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采访者简称▲,下同):何自力教授您好!很感谢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在划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人们通常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这样几个阶段,您则采用了商贸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服务资本主义的阶段划分法,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规模和企业组织行为的特点来看的资本主义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比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各个行业的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支配和控制产量和价格,资本家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则是大型企业占支配地位,少数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垄断联合可以控制产量和价格,形成垄断价格,攫取垄断超额利润。
商贸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服务业资本主义则是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服务资本等不同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来看的资本主义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众所周知,从1500年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1500年到1760年间,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造船与航海业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比较发达,重视海外扩张和追求海上霸权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所以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商贸资本主义。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引领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是产业资本或工业资本,这一时代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之为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经历了工业化的成长、成熟和去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成长阶段经历约100年时间,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发明和开始使用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工业化的成熟阶段持续约100年,自19世纪60年代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开始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初。去工业化阶段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其表现是产业资本的地位不断下降,金融资本和服务资本的地位不断上升,资本主义从工业资本主义向服务资本主义转型。从商贸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服务资本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角度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后一直伴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体现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后,其发展就一直伴随着经济危机,传统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19世纪时大都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世纪前半期则演变为5年左右一个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次危机经历四个阶段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危机周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
从逻辑上讲,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永远周期性地发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期待其会走出萧条,经过复苏而走向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危机与繁荣的循环交替中永远存在下去。然而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这个逻辑并不存在。自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起进入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逐渐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随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深入研究这一转变的表现、成因和影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灭亡结局,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工业化进程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服务化了,您怎么看这种产业变迁的意义呢?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工业化和高度服务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财富生产能力严重衰竭,福利制度、收入分配、财政收支、对外贸易等趋于恶化,整个经济陷入持续停滞状态。
其一,福利制度濒于崩溃,社会保障功能衰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并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劳动者的退休、失业和疾病提供了保障,缓和了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但是,随着去工业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福利保障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财力做支撑,福利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社会保障能力的下降使得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存在的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动荡不断加剧。高福利曾经是西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现在高福利已经名存实亡,
其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引发金融危机。1929年—1933年大危机后,为了防止金融业的投机行为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管理,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政府监管。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将陷入“滞胀”泥沼的经济拉出来,恢复往昔的繁荣,西方国家普遍走上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各国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取消银行和非银行存款机构间的利率限制差距,取消外汇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却迅速增长,融资方式出现证券化趋势,金融自由化使经济过度金融化。在过度金融化条件下,金融资本通过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国内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呼风唤雨,巧取豪夺,使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其结果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其三,经济高度服务化,产业竞争力丧失。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已经占到整个三次产业增加值的75%以上,个别国家更是占到80%以上的比重。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先进性的表现,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它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新自由主义泛滥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普遍放弃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同时不断强化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私人资本在各个产业部门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完全以最大利润为目标,而不顾这些产业对增加就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意义。其结果是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据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化。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纺织、服装、造船、炼钢、家电、汽车等产业开始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中缺少带头产业。在制造业日益萎缩的同时,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咨询业、广告业、批发业等在内的服务业的相对地位不断上升。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其后的主权债务危机风暴中,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均为重灾区。
其四,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一方面,随着去工业化的加快,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失业大军的队伍,即使在第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也十分低下,另一方面,高科技和金融精英却占有巨额财富,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扩大公共福利开支。然而,随着制造业的衰退和经济的停滞,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经济来源,向资本家征税以维持福利制度却迫使资本家借对外直接投资之名,将资本和相应的收入转移他国,以达到避税目的,这使政府税源进一步减少。政府为维持庞大公共福利开支不得不大规模举债,结果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债务危机可能随时爆发并压垮资本主义经济。
其五,经济持续下行,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个别时期个别国家经济有短暂较高速度的发展,但是总趋势是逐步下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则是整体呈现停滞态势,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包括出巨资援助大银行和大公司;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实施再工业化政策,鼓励海外投资回流本土;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然而政策实施的成效甚微。
其六,失业率高居不下。1974年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几乎都超过了5%。到了80年代,虽然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业现象进一步加重,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失业率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5个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0.6%。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美国、欧元区、日本的失业率分别从2007年的4.6%、7.5%和3.9%上升到2008年的5.8%、7.5%和4.0%以及2009年的9.3%、9.4%和5.1%(《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1年第3期,总第132期。),2014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的失业率分别为6.2%、11.6%和3.6%(《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5年第5期,总第182期。)。目前,欧元区失业率仍在11%以上徘徊。
其七,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形结构,表现为阶级对抗加剧。中产阶级是由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造就的,蓝领也好,白领也好,都是制造业和大企业的产物。随着制造业衰落,越来越多的蓝领和白领进入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制造业。制造业的衰落使庞大的政府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大规模削减政府公务员的数量和降低工资,造成了中产阶级人数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目前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正发生严重分化和没落,少数人的收入增长而多数人的收入下降,生活状况越来越差。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
其八,政治体制病入膏肓,政府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西方政治哲学对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仅仅被看作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必要调节和干预。在实践中,当社会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激烈的党派纷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预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难以发挥作用,运行效率非常低下,难以应对事关全体民众利益的严重危机和挑战,而任凭危机状况不断恶化。
二、造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制度根源
▲:西方国家过去一直给人们的印象是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现在却出现制造业的严重萎缩和经济的严重停滞,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
●:西方国家制造业萎缩和经济停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全球化因素、资源约束因素等,但是根本原因是其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追求最大利润是私人资本的本性,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企业与社会高度融合,国内与国际联为一体,但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例如在就业问题上,机器替代劳动与保持充分就业就是一个突出矛盾。对政府来讲,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而对私人资本来讲,利润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为此,私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做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却给社会带来了失业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府为制止失业人口不断增大,需要对资本家机器替代劳动的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这必然遭到资本家的抵制,他们要么用手投票,通过选举政治把自己的代理人推到国家立法机构,让这些代理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脚投票,将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最终将失业问题甩给政府。可见,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根本得不到解决的,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导致经济持续停滞,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枯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下降。
新自由主义是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个人自由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反对公有制,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鼓吹的是其核心观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宣扬的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调节,削弱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偏向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变。这种模式对私人资本的经济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失衡状态缺乏有效调控,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积极化解,导致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频发,经济停滞常态化。
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持续停滞,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只要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制度安排不改变,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停滞不能自拔就是其必然的宿命。
三、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对世界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是世界经济的引擎,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也曾让西方人极有优越感。现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持续的停滞状态,这会对整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应该说,目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状态不是暂时的周期性现象,而是长期的状态,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且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它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动荡、矛盾和冲突多发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丧失,当经济繁荣不复存在时,政治和社会稳定亦将不复存在,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群体性冲突事件频发将成为常态。目前西方国家正在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问题、金钱政治问题、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穆斯林问题、暴力事件频发问题等,这些问题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随经济持续停滞而不断加剧。现在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的传统主流政党的影响力都在下降,60多年来,一直主导欧洲各国政治的中左派社会民主党派,以及中右派基督教民主党派正在为争取多一点点的支持率而苦苦挣扎。与此同时,政治的右倾化正成为西方政治变化的重要特征。在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坐大,他们一方面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强军扩兵;另一方面不断在东海挑起钓鱼岛争端,拼命插手南海问题,借强化与美国军事同盟围堵和挤压中国。在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直言不讳地揭露美国政治和经济黑幕,在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美国的同时,也将人们对美国经济和政治失望的情绪和要求深刻变革的愿望调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欧洲的政治右倾化也在与日俱增。欧洲的右翼政党利用经济停滞、紧缩财政、压缩福利等问题以及移民、难民,特别是多国发生的暴恐事件大造舆论,在全欧洲都声势大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右倾化是十分危险的,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后萧条时期法西斯势力崛起并最终酿成惨烈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不能不对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右倾化的发展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西方国家失去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势头减弱。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反危机措施救助经济,但是时至今日复苏极其缓慢和不确定,世界经济各项指标均未达到危机前的水平:从贸易看,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增速显著萎缩;从金融看,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特别是负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和股市高度泡沫化;从投资看,发达经济体用于绿地投资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严重萎缩;从企业经营看,为了实现再工业化又采取吸引企业回流政策,跨国公司的发展受到制约。这一切意味着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与发达经济体失去经济全球化主导能力有直接关系。(1)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加强,且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发达经济体的投机性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受到抑制;(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动的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使跨国公司母国产业高度空心化,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根本无力继续推动投资全球化;(3)发达经济体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吸纳国外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严重萎缩,而制造业萎缩也难以扩大出口,严重抑制国际贸易的复苏;(4)发达经济体实行再工业化战略,鼓励企业回流本土,跨国公司的扩展数量锐减,无力推动跨国生产经营全球化。
最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麻烦制造者和破坏者,和平与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背景下,美国霸权地位衰落是必然的,由此也给世界和平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美国对其霸权地位的衰落不会袖手旁观,而是要竭尽全力加以维护,为此,会采取一系列损人利己的手段以求自保。(1)在贸易方面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奥巴马上台后,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和减少贸易赤字,一改曾经高举的贸易自由化旗号,转而高举保护主义旗帜,极力强化对外贸的政府干预,限制别国对美出口。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大肆鼓吹保护主义,枉称中国向美出口廉价工业制成品导致美丧失大量就业机会,扬言上台后会向中国输美产品征收45%的关税,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2)在金融方面利用利率调整扰乱世界经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据此美国将海量美元输送到世界其他地区,构成各国外汇储备,使得美国利率政策的每次调整都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后危机时代的美国经济复苏相当脆弱,“量化宽松”和接近于零利率的政策释放大量货币,极大推高美国股市,但美国经济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的状态并未改观。在此背景下,加息对美国来说无疑是步险棋。但是加息会在振兴美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收益、满足金融资本家的逐利需求等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鉴于美国影响力和领导力趋于弱化,美国需要通过加息来振作精神,一旦这样做了,其溢出效应肯定会给新兴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使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陷入资本外流、本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的水深火热之中。(3)在政治上加大对别国的干预、控制和遏制力度,制造一系列严重恐怖灾难,推高战争危险。美国在世界范围推行价值观革命,企图将其民主制度输送和移植到别国,为此,美国与其同盟国联合对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进行渗透和干预,结果非但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宁,反而造成持续的部族冲突和连绵不绝的暴力,给这些国家的民生带来深重灾难。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高调宣称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大部军事力量部署到亚洲,前一段更是挑唆菲律宾、越南等国对我南海主权提出挑衅,制造南海仲裁闹剧,给亚洲的区域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四、中国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策略
▲: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能从目前严重的经济停滞困境中走出来吗?中国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我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状况是产业竞争力丧失,经济持续低迷,金融秩序混乱,政府债台高筑,中产阶级没落,政治制度失灵,经济和社会陷入全面危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内容,它们构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度基础,推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断深化和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丧失动力,经济陷入持续停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劳资关系是对抗性的,资本既要靠剥削雇佣劳动获取剩余价值,又要用新机器替代雇佣劳动以谋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是大量的传统制造业被摧毁,越来越多的工人被迫进入服务业,导致经济陷入停滞。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表大资本的利益,运行效率低下,无力化解日益加剧的经济和社会矛盾,面对经济陷入持续衰退的局面却无能为力。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全盘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和极端自由化,是经济停滞常态化的重要意识形态原因,只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放弃新自由主义这样的教条主义思维,就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经济停滞困境。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已经和正在产生严重影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高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在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停滞、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中国主张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为世界经济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提供强大动力;中国推动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创新,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中国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可以说,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是中国给世界开出的一个全新药方,它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重大战略抉择,对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停滞常态化造成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积聚、经济全球化态势逆转等消极影响具有积极的化解作用,对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重启无疑会发挥非常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编辑:张建刚)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