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吴恩远:近年来俄罗斯历史领域的系列纠偏举措

发布时间:2017-04-05
字体: 打印
分享:

 

 

近年来俄罗斯历史研究领域出现新动向:俄罗斯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教育领域,修改历史教科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颁布法令,抵制西方“颜色革命”在文化领域的侵蚀,对抨击否定国家历史、宣扬俄罗斯历史落后性的言论给予清理,等等。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以资借鉴。

 

一、历史研究领域改变乱象的举措

 

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历史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着一股歪曲国家历史的现象。正如2014年俄罗斯政府颁布的总统令中指出的:“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家危机不仅使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也使俄罗斯文化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席卷而来的西方文化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精神和文化水平急剧下降。”这在社会思想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价值观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价值观定位出现偏差,许多人认为只有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际关系方面,个人主义情绪增长,无视他人权利,人际关系淡漠;社会生活方面,相互敌视情绪增长,反社会行为大幅增加;文化教育方面,歪曲历史记忆,甚至完全否定国家历史的重大时期,传播俄罗斯历史落后的错误言论。

2015年适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但国际上却掀起一股否定苏联二战作用的潮流。如美国、一些东欧国家和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一些国家把斯大林体制与希特勒纳粹主义相提并论,认为苏联是“占领者”,而不是“解放者”;通过《去共产主义化系列法案》重新解读二战,认为二战的结束对东欧等国家来说不是“获得自由”,而是“被奴役”;肆意亵渎并拆除苏联英雄纪念碑,等等。对此,20153月普京尖锐指出:“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篡改、歪曲那场战争中事件的企图,还有恬不知耻的、赤裸裸的谎言,放肆地抹黑事实上把一切都奉献给那场胜利、捍卫和平的整整一代人”,并指出其危害“将深刻地影响许多人的思想,首先是年轻人,让他们产生扭曲的历史观,这是相当危险的趋势”。

俄罗斯现政府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一个国家的基本阶层在发展目标、发展水平等方面信奉错误的价值观念,那将无法对国家进行“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公民认同的建立需要共同价值观、爱国主义意识、公民团结及责任感、遵纪守法、共同参与决定祖国的命运”。这就是今天俄罗斯在历史研究领域进行纠偏的原因。

 

二、增强国家共同价值观念的举措

 

1.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教科书的修改工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历史教材由各学校自行选定,观点各不相同。经过组织全国学者讨论,绝大多数人认为需要统一全国历史教材。于是成立了以国家杜马主席、俄罗斯历史学会主席拉雷什金为首的国家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还包括俄罗斯教育部长、科技部长等官员及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等高校的学者。2014年普京专门接见该委员会,指出其主要任务是剔除现行学校教科书中国家和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思想领域的垃圾,并要求在2015年发行全国统一历史教材。

2.颁布文化法令,打响捍卫俄罗斯文化的保卫战

20141224日,普京签署第808号《建立国家文化政策的原则》,就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文化的围剿和精神侵袭,试图改变俄罗斯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扭曲丑化俄罗斯国家形象、抹黑俄罗斯历史及俄领导人、否定俄罗斯历史的作品和论著大行其道的乱象。俄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俄罗斯民族价值观念,确立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巩固俄罗斯社会的统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公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放在第一位。

3.加强历史教育的全民普及

根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调查:俄罗斯59%的民众表示对历史有强烈兴趣;85%的人为俄罗斯历史感到自豪。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在50个地区组织了约200次讨论,专业人员提出了超过2000份建议,这表明没有任何其他的课程能像历史课这样引起全社会如此大的兴趣和如此多的评价。俄罗斯政府决定支持、提供资金保证历史研究的发展,要用比现在更大的力度在全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并准备以新的观念培训约6000名历史教师。

 

三、确立俄罗斯历史教学“新的历史观念”

 

在对民众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新的历史观念”。普京总统强调指出:修改历史教材关键在于确立俄罗斯历史的“新观念”。2014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成员之一、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丘巴里扬院士向普京总统汇报了委员会对历史“新观念”讨论的结果,指出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对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基本看法。此后,在2014年年底和2015年,特别是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普京多次会见历史学家,并谈及这些“新观念”,从而引起俄罗斯社会极大反响。

1.关于十月革命

否定十月革命的发生及成果,这种观点曾一度充斥着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史学界。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认为: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于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丘巴里扬向普京总统介绍了俄罗斯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研究和争论后形成的共识,认为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甚至不同派别的人都能够接受这个观点。

能够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对俄罗斯来说至少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俄罗斯著名学者弗·丹尼洛夫对十月革命与俄罗斯社会现代化成就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他说:“俄国革命前的现代化进程仅仅是注重经济的增长。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与之不同,在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体制。国家保证了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实行了普遍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实际上的免费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会保障。”普京也对被十月革命取代的沙皇专制制度评价不高。2014115日,普京指出“旧俄国的思想不适于今天”,“如果我们还处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时期,肯定不能取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关于苏联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些西方国家否定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把苏维埃体制和纳粹体制等同,认为两者共同发动了二战;同时否认苏联为二战胜利作出的贡献。普京对此进行了尖锐的反驳:“不能把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相提并论。纳粹公开宣称其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灭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尽管斯大林制度有镇压的一面,甚至驱逐整个民族,但从未把种族灭绝作为目标。因此,两种制度没有可以等同的基础。”针对把苏德条约作为二战发动原因的观点,普京指出:签订条约原因在于苏联希望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目的是增强苏军装备:它需要生产“喀秋莎”齐射火炮,新型的T-34坦克。那时哪怕能把战争延后一个月、甚至延后一天,争取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普京高度评价了“苏联领导人”在签订苏德条约的过程中“积极的活动”,并要求应以“正确的观点”予以评价。

普京特别批评了“被苏军解放的东欧国家陷入斯大林体制的黑暗笼罩”的论调。他说,如果不是苏军解放这些国家,“德国法西斯在这些国家胜利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可以说某些国家将会不存在了,某些种族也灭绝了”。

3.怎样评价苏联历史

如何评价苏联70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戈尔巴乔夫正是因为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特别是“斯大林模式”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丘巴里扬在对普京的报告中也承认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最为激烈。他说,俄罗斯学界曾专门召开大型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最后终于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其中存在积极的内容,也产生了某些消极的东西。他特别强调:把苏联30年代的发展与“现代化”相联,一开始曾经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这就表明,和全盘否定苏联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时代不同,现在能够比较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个问题了。的确,在严酷的体制下,社会要承担一定的代价,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普京认为:对某些历史事件所付出代价的评估当然是重要的,如彼得大帝改革的代价、伟大卫国战争的代价等,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到这些事件的后果和影响。也就是说,要看到战争取得胜利这一结果。普京明确指出:要尊重过去年代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其中最为专注的目光要注意苏联时期。对苏联时期取得的成就,这是无可怀疑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从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出发,对我们国家和我国人民在我们生活中这一极其重要的时期取得的这些成就加以诋毁。参加座谈的俄共领袖久加诺夫表示支持普京的立场。他说,现在人们不时提到1937年,好像就只是一个镇压年代。但苏联时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卫星发射和热核武器平衡的基础。因此建立苏联纪念碑是可以经受任何历史法庭的检验。

4.对斯大林态度新动向

201573日,俄罗斯政府在特维尔州勒热夫区竖立了一座斯大林个人胸像。从20世纪苏共二十大以来,俄罗斯政府主要是拆毁斯大林塑像,并未新建雕像。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会长、俄罗斯政府现任文化部长弗拉基米尔·梅金斯基专门撰文阐述建立斯大林纪念碑原因。他写道:“我们社会不需要以丑化、回避的态度对待祖国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对斯大林的不实评价。以前靠随意推测或谴责性的论调对斯大林评价的那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早就不能立足了。”他明确指出:在当时的年代,既有伟大的人民所创造的伟大功勋,也有斯大林的贡献。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在我们历史和对历史的纪念中应当有斯大林的位置。这种评价也反映了俄罗斯政府的态度。

勒热夫区政府首脑鲁缅采夫认为,长时期以来,对于斯大林作为领袖的作用没有给以足够重视。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发挥了全体军事人员的作用,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正因为如此,俄政府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但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却仅仅把斯大林看作是一个暴君,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的评价还存在着不同观点,但上述意见反映了当前俄罗斯特别是俄政府对斯大林评价的主流观点。

 

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11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