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袁群 张立锋: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探析

发布时间:2016-09-05
字体: 打印
分享: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自1949年兴起以来,经过66年的发展演进,已经由一个弱小的左翼运动发展成为尼泊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势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在主要共产党派别的推动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积极通过调整与变革来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自己在不利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不但开创了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先河,而且在尼泊尔政坛形成了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作为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该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把握该运动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是随着20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在反对拉纳家族封建统治的民主运动的高潮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由尼泊尔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发起的。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迅速壮大,声望日隆,这对包括尼泊尔在内的亚非拉国家是莫大的鼓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革命者开展武装斗争的热情。而在邻国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的领导下通过发动武装斗争,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对与中国具有类似国情的尼泊尔更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尼泊尔国内,反对拉纳家族封建统治的民主运动的开展则为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政治条件。1846915日,尼泊尔沙阿王朝( Shah Dynasty)名门望族拉纳家族的野心家忠格·巴哈杜尔·拉纳(Jung Bahadur Rana)发动政变,尼泊尔由此开始了拉纳家族105年的专制独裁统治。在拉纳家族的统治下,尼泊尔成为英帝国主义的附庸。加之它长期实行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限制言论自由,使尼泊尔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人民盼望着社会发生变革。

在二战期间以及二战后,在印度学习的尼泊尔进步学生和被流放到印度的尼泊尔政治家开始与印度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进行接触。1947年作为印度共产党党员的尼泊尔进步青年曼·莫汉·阿迪卡里(ManMohan Adhikari)接受了印度共产党的建议,回到尼泊尔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并推动尼泊尔工人运动的发展。1947年,普什帕·拉尔·施瑞斯塔(Pushpa Lal Shrestha)、克谢尔·忠格·雷亚玛吉(Keshar JungRayamajhi)、奈雷·巴哈杜尔·卡玛查亚(Nara Bahadur Karmacharya)、哥文达·维迪亚(Govinda Vaidya)等尼泊尔共产主义者在加德满都、贾帕(Jhapa)、墨朗(Morang)和伊拉姆(Ilam)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Marxist Study Circle)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4945日,普什帕·拉尔·施瑞斯塔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尼泊尔文译本在尼泊尔印刷出版,普什帕·拉尔·施瑞斯塔为该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导言对当时尼泊尔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指出:“二战结束后,由世界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共产党领导的运动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尼泊尔当然不能置之度外。尽管现在尼泊尔共产党还未成立,但尼泊尔各地的革命者已经行动起来了。”《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发行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动尼泊尔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422日,普什帕·拉尔·施瑞斯塔与奈雷·巴哈杜尔·卡玛查亚、纳拉杨·比拉斯·乔希(NarayanBilas Joshi)、哥文达·维迪亚、莫提·代维(Moti Devi)在印度加尔各答组建了尼泊尔共产党。之所以选择422日,是因为这一天为列宁的诞辰日。同年915日,尼共发布了建党宣言,宣言详细地阐述了尼泊尔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形势,强调要赋予在经济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受剥削和歧视的人们以各种民主权利和自由,使他们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19521月,尼共由于同情尼泊尔大会党人孔·英·辛格医生(Dr Kunwar Inderjit Singh)领导的武装起义而被特里普文国王取缔被迫转入地下。1954130日,尼共在加德满都附近的帕坦(Patan)秘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曼·莫汉·阿迪卡里为总书记。一大通过了党章、党纲和党的政策决议,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二、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分化与重组

19564月,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以雷亚玛吉为代表的尼共部分领导人彻底改变了以前对于君主制的不妥协的立场,操纵中央委员会发表声明,承认国王是宪法意义上的国家元首。4个月后尼泊尔政府解除了对尼共的禁令,尼共得以恢复合法身份。但以施瑞斯塔为首的尼共其他领导人严厉批评了这个亲王室的声明,认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19601215日,马亨德拉国王发动王室政变夺权,解散大会党内阁和议会两院,改首相内阁为无党派评议会制,由王室直接控制政府。王室政变后,曼·摩汉·阿迪卡里与沙穆布拉穆·什雷斯塔(Shamhhu Ram Shrestha)、莫汉·比克拉姆·辛格(Mohan Bikram Singh)等领导人被捕入狱,尼共在组织上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随着尼泊尔以王室为主导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的实行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尼泊尔共产党也分裂为“温和”和“激进”两派。温和派由克谢尔·忠格·雷亚玛吉(KesharJung Rayamajhi)领导,由于该派在国际上支持苏联,在国内支持王室而被称“亲苏派”和“共产党保皇派”;激进派由普什帕·拉尔·施瑞斯塔和曼·莫汉·阿迪卡里领导,由于该派主张亲近中国,走中国的农村革命道路而被称为“亲中派”。19624月,正在印度流亡的尼共领导人在印度的瓦拉纳西(Varansi)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对克谢尔·忠格·雷亚玛吉支持马亨德拉国王的言行进行了公开谴责,并将其开除出党,“温和派”和“激进派”自此决裂。

在与“激进派”决裂之后,“温和派”多次发生分裂,后来逐渐衰微。“激进派”也多次分裂,后来又整合为不同的共产党派别。1971125日,出狱后的曼·莫汉·阿迪卡里与沙穆布拉穆·什雷斯塔、莫汉·比克拉姆·辛格等尼共原激进派领导人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核心”委员会(“Central Nucleuscommittee)的组织,试图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所有派别组织起来以重建尼泊尔共产党。在这一尝试未果后,“中央核心”委员会发生分裂。1979年曼·莫汉·阿迪卡里及其追随者成立了自己的党派——尼共(曼·莫汉)(CPN[ManMohan])。1987328日,尼共(曼·莫汉)与从“激进派”分裂出来的尼共(萨哈娜·普拉丹)(CPN[SahanaPradhan])合并为尼共(马)(CPN [Marxist]),阿迪卡里任主席。1967年,印共(马)内的激进派在西孟加拉邦北部的大吉岭县的纳萨尔巴里村发动农民武装远动,这一运动后来也被称为“纳萨尔巴里运动”(The Naxalitemovement)。19715月,受“纳萨尔巴里运动”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属于“亲中派”的东柯西(EastKosi)省委的贾帕(Jhapa)县委在领导人钱德拉·普拉卡什·麦纳里(Chandra Prakash Mainali)及其兄弟拉达·克里希纳·麦纳里(Radha Krishna Mainali)、卡德加·普拉萨德·奥里(Khadga Prasad Oli)等的领导下,在该县发起消灭“阶级敌人”的武装斗争,这场武装斗争也被称为“贾帕运动”。“贾帕运动”共杀死了8个阶级敌人,但运动最终由于警察的残酷镇压而失败。19756月,贾帕运动的幸存者与尼泊尔东部地区八个县的共产党组织召开秘密会议,联合成立全尼泊尔共产党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钱德拉·普拉卡什·麦纳里任总书记。19781226日,全尼泊尔共产党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第一次全国会议宣布解散,成立尼共(马列)(CPN [Marxist-Leninist])。钱德拉·普拉卡什·麦纳里仍任总书记。199116日,尼共(马列)与尼共(马)合并组成尼共(联合马列)( CPN [Unified Marxist-Leninist])。

19749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的部分党员在莫汉·比克拉姆·辛格、耐玛尔·拉玛( Nirmal Lama)的带领下从“中央核心”委员会脱离出来,在印度的瓦纳西(Varanasi)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所成立的党被称为尼共(四大)(CPN  [Fourth Convention])。19769月的逝世以及同年10月“四人帮”的倒台在尼共(四大)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同年11月,尼共(四大)发生分裂,以辛格为首的“忠于正统的毛主义和支持文化大革命”多数“左派”分裂出去,成立尼共(火炬)(CPN[Marsal]);而尼共(四大)余部则由拉玛继续领导并沿用原名。为了与辛格领导的尼共(火炬)区别开来,原来的尼共(火炬)则改名为尼共(新火炬)(CPN[Mashal]),基兰(Kiran,真名Mohan Vaidya)担任总书记。1989年,尼共f新火炬)在加德满都举行武装暴动,但暴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尼共(新火炬)领导层将暴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基兰,基兰因此辞去了总书记职务,普拉昌达(Prachanda,真名Pushpa Kamal Dahal)当选为总书记。19901123日,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新火炬)、耐玛尔·拉玛领导的尼共(四大)、鲁普拉·比斯瓦卡玛(Ruplal Biswakarma)领导的尼共(农民组织)(CPN[peasant´ Organization])合并组建了尼共(团结中心),普拉昌达任总书记。尼共(团结中心)成立后,党内出现了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革命性变革的争论。普拉昌达为首的一派认为武装斗争时机已成熟,主张进行中国式的持久的“人民战争”来夺取政权;而以拉玛为首的一派则主张走苏联式的城市暴动的道路。19945月,尼共(团结中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同名党,即尼共(团结中心)拉玛派、尼共(团结中心)普拉昌达派。19953月,普拉昌达领导的团结中心召开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将党名改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尼共(毛)(注:2009111日,尼共(毛)与尼共(团结中心一火炬)合并,改名为尼联共(毛),以下也统称为尼联共(毛)。

三、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当时最活跃、也是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尼共(马列)开始思考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内形势方面,尼泊尔政府对尼共(马列)的武装暴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国际形势方面,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运动”由于遭到印度政府的镇压而逐渐式微;而改革开放后,国家利益成为中国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考量,也对尼共(马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初尼共(马列)开始对自己的激进政策进行调整,并制定了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决定采取公开、和平的斗争方式,抵制无党派评议会制度。1986年尼共(马列)参加了尼泊尔第二届无党派评议会选举,结果有6名候选人当选。1990218日,由包括尼共(马列)、尼共(马)在内的七个尼共派别组成的尼共左翼联合阵线与大会党共同发起人民运动,迫使国王解散无党派评议会,组建由大会党、尼共左翼联合阵线和民主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尼共(马列)上述和平斗争的成就也使此后成立的尼共(联合马列)坚定了走议会道路的信心。

1991512日,尼共(联合马列)参加第二次全国大选,获69席,成为第二大党。19922月,尼共(联合马列)召开会议,对苏东剧变进行了反思,通过了关于苏东剧变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只能证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解体了,但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所要维护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苏联模式的变了质的社会主义,而是一个具有民主的繁荣和进步的制度。它根据人类发展的进程吸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1993127-23日,尼共(联合马列)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在激烈争论之后通过了题为《人民多党民主》(People´s Multi-party Democracy)的政治纲领。纲领宣称,尼共(联合马列)是尼泊尔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党,以马列主义的科学思想作为指导原则,它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其最终目标,但反对任何仅凭意识形态上的兴趣,以仓促、不成熟的方式通过不必要的动用武力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做法。纲领在总结世界革命的经验、过去民主运动的经验以及本国运动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多党民主”的理论。“人民多党民主”主张接受多党政治,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消灭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多党民主”实际上是为接受多党民主和议会道路做了理论铺垫。

尼联共(毛)在19953月成立时也将发动“人民战争”作为夺取政权的唯一选择,认为热衷搞议会斗争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表现。自1996年尼联共(毛)发动“人民战争”发动到2001年,尼联共(毛)控制了尼泊尔80 010的农村地区,并在21个县建立了人民政府。20012月,在“人民战争”发动五周年之际,尼联共(毛)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人民战争”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估,认为“人民战争”在农村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作为尼泊尔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地区却影响甚微。为此,尼联共(毛)将中国的“人民战争”模式和苏联的城市暴动模式相结合,提出了“普拉昌达路线”。在20035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党主席普拉昌达作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历史任务》的政治报告,报告分析了尼联共(毛)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至今的尼泊尔阶级斗争,以及自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世界形势的发展使得改进和发展民族革命的战略变得十分必要。鉴于此,尼联共(毛)又提出了“发展21世纪民主”的思想,即保证在反帝反封建民主国家的宪法框架下,通过组织政治竞争实现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化和革命化。在200510月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尼联共(毛)再次肯定了2003年的上述决定,指出,“我们发动‘人民战争’,不反对或者说大体上是不反对多党民主的。它主要的是反对封建独裁统治、反对封建制度。”同时,尼联共(毛)还强调这种多党民主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指出:“我们是在特定意义上,在特定的宪法框架之下讨论多党民主的。我们讲的不是资产阶级和议会民主。这个多党民主将是反帝反封建的。换句话说,只有在反帝反封的宪法框架之下多党民主才是可能的。”至此,尼联共(毛)也完全接受了多党民主的理念。

四、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前景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在其66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941115日举行的尼泊尔议会中期选举中,尼共(联合马列)获88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组建一党少数派政府,开创了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先河。1997310日,尼共(联合马列)与民族民主党、亲善党组成三党联合政府。200521日,尼国王贾南德拉解散德乌帕政府宣布“亲政”,尼共(联合马列)与大会党(柯伊拉腊)、大会党(民主)、亲善党(德昌派)、联合左翼阵线、人民阵线和工农党等七个主流政党组成“七党联盟”,开展“非暴力”政治抗议运动。20064月,尼联共(毛)和七党联盟共同发动人民运动推翻了贾南德拉的独裁统治,并组建了七党联合政府。2008410日,尼泊尔举行首届制宪议会选举,尼联共(毛)、尼共(联合马列)分别获得220席、103席,成为第一和第三大党。尼联共(毛)与尼共(联合马列)推动尼泊尔制宪议会第一次会议在2008528日宣布终结有近240年历史的沙阿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20088月至20125月,尼联共(毛)与尼共(联合马列)各组建了两届政府。在20131119日尼泊尔举行第二届制宪会议选举,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尼共(联合马列)还与大会党组建了联合政府。可以说,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尼泊尔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和进步力量的代表,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成为苏东剧变后仍处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亮点。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也滋生出长期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尼联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的对立削弱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实力。尼联共(毛)与尼共(联合马列)可谓同母同源,两者也是尼泊尔最大的两个共产党派别。尼联共(毛)在19953月成立后,由于在理论主张、政治立场上的差异,与尼共(联合马列)之间的关系总体处于相互对立、相互攻讦的状态。20052月贾南德拉国王扼杀民主亲政后,尼联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开始接触和对话。200611月,尼联共(毛)与包括尼共(联合马列)在内的七党联盟签订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10年的武装斗争。20088月,尼共(联合马列)应邀加入了尼共(毛)领导的联合政府。但是此后两党由于现实利益的分歧再度陷入对立和冲突之中。20094月,尼联共(毛)政府因尼陆军参谋长卡特瓦尔一再违反政府命令决定解除其参谋长职务,但这一决定未获得作为执政联盟第二大政党的尼共(联合马列)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尼联共(毛)联合政府的垮台。此后,由尼共(联合马列)组建的两届政府由于在新宪法制定问题上与尼联共(毛)存在重大分歧而垮台。尽管尼联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都意识到了两党的团结合作或者合并将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如20085月,尼联共(毛)主席普拉昌达曾对记者表示:“如果只有一个共产党,我们能领导尼泊尔100年”,20111119日,尼共(联合马列)主席卡纳尔在该党学生组织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说:“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这两个议会民主政党的合并将推动尼泊尔的共产主义运动达到一个新高度”,但由于两党都将本党的现实利益置于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利益之上,两党的对立和冲突的局面在短时期内仍将无法得到改变。

第二,意识形态退化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在接受多党民主之后,尽管都声称它们所推行的多党民主与资本主义的多党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理论上两党不仅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而且都存在着意识形态退化的问题。如尼联共(毛)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仓促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整编;放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通过立法强迫农民将内战期间夺取的土地和财物返还给地主;放弃反印反美立场,主动向印度和美国靠拢;放弃“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主张“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等。尼共(联合马列)决定走议会道路后,尽管还打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号,但是它也逐步放弃了其以前坚持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共产主义的原则主张,而代之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作为其身份特征。已故党主席阿迪卡里曾公开表示:“仅仅根据卡尔·马克思在一个世纪前的文字来行动将一事无成。但人民认可这个名字。我个人认为改为其他名字也没什么问题,如果在其他国家的话,我们可能就是社会民主党了。”再加上两党为了吸收更多的党员,标准不断降低,以及为了执政的需要在制定政策时以实用主义为导向,使意识形态退化问题不断加剧。意识形态退化是尼共(联合马列)在20084月尼泊尔第一届制宪议会选举中惨败的主要原因。在201311月尼泊尔第二届制宪议会选举中,尼联共(毛)沦为第三大党,同样与其意识形态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退化并没有使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得到其他阶层选民的广泛认同,而且日渐脱离了支持它的中下层民众,削弱了自身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这不可避免地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宗派主义对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宗派主义在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由来已久,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中苏关系的破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印度对尼泊尔的影响是其外部因素;在君主制、尼泊尔国情、党的理论主张问题上的分歧以及领导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则是其内部因素。应该说,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的成立也是宗派主义导致的结果。而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成立后也深受宗派主义的影响,党内分裂不断。在尼共(马列)与尼共(马)合并为尼共(联合马列)后,马列派与马克思主义派在谁是尼泊尔共产党的正统传人、党内权力分配以及党的政策主张等问题上展开交锋。199111月,马克思主义派的大部分党员干部因为在同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大选中被分配到对其极为不利的选区感到愤慨,从尼共(联合马列)分裂出来成立新党——尼共(九月)(Commnist Partyof Nepal[September])。在五大召开后,由于马列派大多数党员支持班达里提出的“人民多党民主”路线,这样在尼共(联合马列)党内就形成了以班达里为首的多数派和以麦纳里为首的少数派。随着多数派领袖班达里的去世以及少数派逐渐被边缘化,原属于多数派的尼共(联合马列)高级领导人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Madhav Kumar Nepal)、巴姆·德·高汤姆(Bam Dev Gautam)和卡德加‘普拉萨德·奥里又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派别,他们为维护本派别的利益明争暗斗,各派别之间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剧。19983月,时任中央常委委员的高汤姆以其阵营在中央委员会中获得的席位太少为由,带领本阵营的人马,其中包括尼共(联合马列)45%的议员、50%的中央委员、56%的地方各级政府领导、30%的地方干部以及20%的党员分裂出去另建新党,定名为尼共(马列)。此次的分裂不仅使尼共(联合马列)拱手将第一大党的位置让给了大会党,而且也导致了其在19995月举行的尼泊尔第三次大选中失利。

1996“人民战争”发动以来,尼联共(毛)也由于党内路线之争,形成了以副主席基兰为代表的强硬派和以副主席巴布拉姆·巴特拉伊(Baburam Bhattarai)为代表的温和派。20089月,强硬派成员原尼共(毛)加德满都区委书记普拉卡什·高塔姆(Prakash Gautam)带领一些党员和前人民解放军战士成立了“革命左翼”(Revolutionary Left Wing),以示对党内温和派的反对。20092月,强硬派的重要成员——尼联共(毛)政治局委员、政府土地改革与管理部长马翠卡·亚达夫(Matrika Yadav)违反党的决定,在他的家乡锡拉哈县率领武装人员非法占领私人土地并分配给当地无家可归者。亚达夫在拒绝按尼联共(毛)中央的要求对其行为进行道歉后,宣布与尼联共(毛)决裂,成立尼共(毛)(CPN[M])。2012619日,以基兰为首的强硬派由于在尼泊尔国体问题、军队整编问题、归还在内战期间夺取的土地和财物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印度等问题上与党主席普拉昌达和温和派之间的分歧尖锐化,从尼联共(毛)分裂出来成立新党——尼共一毛(CPN-M)。此次分裂中,原毛派149名中央委员的49人加入新党,尼联共(毛)的26个群众组织也有19个加入新党,此次分裂也是导致尼联共(毛)在第二届制宪议会选举中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派主义使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超越了党的利益、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影响了党的团结,也阻碍了共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略)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5 年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