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俞良早:十月革命后列宁著述中“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概念的多重含义

发布时间:2025-07-30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十月革命后列宁的著述中,较多地出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概念。这些概念的含义十分深刻和丰富。它远不是指俄共(布)和俄国人民当下探索社会主义途径的实践。可以说,这些概念具有深远的未来视野、宽广的世界视野以及褒扬俄共(布)和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和褒扬他们使事业永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笔者愿就这些问题作一研究,与学术界同仁交流。
  一、列宁著述中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概念,是列宁将俄共(布)当下的实践与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的概念
  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即1917年10月至1918年3月列宁的著述中,就有许多将俄共(布)当前的实践与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1917年11月(俄历)中下旬,列宁出席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鉴于会议代表里社会革命党人占多数,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占少数,列宁明确高调地提出和强调当下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他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一论断的思想逻辑是这样的:当下俄共(布)领导人民采取的措施如消灭地主土地私有制并把全国土地按农户人口多少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列宁1917年4月曾指明这些措施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相容的措施),但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苏俄以后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必须肯定当前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说明,列宁是将当下俄共(布)和人民的实践同他们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的,是根据这一考量而得出当下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的。列宁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指出:“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断的意思是,当下俄国人民所进行的重大斗争“会引导”苏俄以后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苏俄以后会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必须认可当下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论断也说明,列宁是将俄共(布)和人民当下的斗争与他们未来的斗争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的,并根据这个考量而认定当下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1918年1月中旬,列宁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并不抱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但如果你们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那你们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把西欧许多资产阶级共和国称为民主共和国是正确的一样,尽管谁都知道,没有一个最民主的共和国是完全民主的。” 在此论断里,列宁提出了一个结论:苏俄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它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但同时他提出,如果有人说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也是正确的。如同西欧的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没有民主但有人把它说成是“民主国家”一样。苏俄现在虽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但它未来一定会有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可以认定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列宁的思想方法也是将俄共(布)和人民当下的实践与他们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从而得出苏维埃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结论的。列宁在此次大会上的报告中还指出:“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产生过错觉,我们知道,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是多么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说,我们的苏维埃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而这些话决不是空话。” 这里他的思想是,苏俄虽远没有结束过渡时期,远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须说苏维埃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共和国,理由是苏俄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可以看出,走上了这条道路即趋向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就可以认定它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于列宁是将当前的实践同实践的未来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并提出相应结论的。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著述中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概念,也展现出他将当下的实践与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的思想方法及思想。1919年5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在场的不满30—35岁的人,大多数都能看到离我们还很远的共产主义的繁荣。”1920年10月,他就这个问题还指出:“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指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至于现在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手建设这个社会。”这里的意思是,当下的苏俄尚没有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较远的将来即30年、40年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定将建成。当下只有15岁,那时达到50岁、60岁的人,将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他的这一思想还包括这样的内容,当下的俄共(布)党员和人民群众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说明,在列宁的思想上,一方面要看到较远的将来,即要看到30年、40年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的图景,另一方面要看到当下俄共(布)和人民群众实践的意义,即他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显然列宁是将当下的实践和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革命和建设问题的。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著述中,也不乏将当下的实践和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使用社会主义社会概念的例证。1922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在遥远的将来,不是想象中的抽象的图景,更不是神秘的、玄奥的“圣像”。“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 他的意思是,苏俄人民群众为实施新经济政策而积极的工作。他们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他们是以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展开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可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尚没有诞生,它应该在以后的实践中。这就是列宁在上述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让我在结束讲话时表示一个信念:不管这个任务是多么困难,不管它和我们从前的任务比起来是多么生疏,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无论如何会解决这个任务,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说明,在他的思想上,当下的俄国是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作用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俄国。只有经过几年或多年的努力,它才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显然,列宁是将苏俄人民当下的实践和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其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他认识到,苏俄人民在当下的实践中展现了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而且使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是俄共(布)的纲领所规定和要求的,是苏俄全体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奋斗目标。列宁由对这个目标实现的必然性的认识进而极大地增强了对当下人民群众实践意义的认识,所以他断言社会主义社会不在遥远的将来,它已经被拖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在列宁的思想中,当下的俄国尚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更直接地说,它尚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阶段。可是它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苏俄人民当下实践的目标是如何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如何恢复国民经济。当然也可以把他们的实践看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行动,可是“探索途径”既不等于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不等于立即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进军。
  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来考量俄国当时的实践和列宁相关概念的含义,可以看出,列宁对苏俄当时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完全符合“过渡时期”的理论。1918年5月,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明确地指出:“看来,还没有一个专心研究俄国经济问题的人否认过这种经济的过渡性质。看来,也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否认过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决不是表明新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此论断的意思十分清楚,苏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它当下处于“过渡时期”。看来,列宁只是把当下的实践和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从未来看当下,才提出当下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才提出苏俄当前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列宁著述中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概念,是列宁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的革命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的概念
  十月革命后列宁著述中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等概念,是列宁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的概念。譬如,列宁1918年4月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因而也在我们于1917年10月25日所开始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和它所领导的贫苦农民的主要任务,却是进行积极的或者说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要把对千百万人生存所必需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这一极其复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从文字上看,这里他指明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然而,从这一论断里可以解读出多重含义。一重含义是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列宁将当下苏俄的实践同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的含义。他说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要将新的社会组织系统即新社会制度(更直接地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显然这不是苏俄人民群众当下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他们在未来可以完成的任务。另一重含义是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的含义。在此著作的结尾部分,列宁提出:“国际方面的情况是非常严重、困难和危险的;必须随机应变和退却;这是等待西欧极其缓慢地成熟起来的革命重新爆发的时期”。所谓“这是等待西欧极其缓慢地成熟起来的革命重新爆发的时期”,意思是说西欧各国的革命正在成熟的过程中,近期内有可能爆发。苏俄人民需要等待西欧的革命,以形成俄国革命和西欧革命齐头并进、相互支持的态势。列宁的这个思想是全欧洲共同推进革命的思想,或者说是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从而正确地认识俄国革命的思想。
  还需提出的是,列宁在1918年3月举行的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明确地表达了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从而正确地认识俄国革命意义的思想。他说:“在这里,俄国革命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历史课题就是:必须解决国际任务,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从我们仅仅一国的革命转变成世界革命。”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公开发表几天后,列宁提出一个《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其中写道:“苏维埃共和国必须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以求最快地发展国家的经济,加强国防力量,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军队;另一方面,在国际政策方面必须实行随机应变、退却和等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这个革命正在许多先进国家内比以前更迅速地成熟起来)最后成熟的策略。”事实说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里提出俄国1917年10月25日爆发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时,他的脑子里有一根紧绷的弦——必须解决国际任务,必须唤起世界革命;在全欧洲革命或国际革命未爆发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和退却,必须等待全欧洲的革命或世界革命。所以人们在认识列宁关于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或提法时,必须从这一时期列宁的思想整体来看这个概念或提法。上述所谓列宁思想上紧绷的一根“弦”,即使不是他此时的整体思想,也是其整体思想中的极重要、涵盖面极大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尊重这个事实,则可以知晓,列宁是将俄国革命与全欧洲革命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而论俄国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的。
  1920年11月,苏俄国内战争已然胜利,历史将进入和平建设的新时期。此时对十月革命以来的思想和实践进行总结显得尤其重要。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三年前当我们提出关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及其胜利的条件的问题时,我们总是明确地说: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个胜利就不可能巩固;只有从国际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估价我们的革命。为了取得巩固的胜利,我们必须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国家或者至少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他还说:“那时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的事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我们的胜利才会巩固,因为我们在开始我们的事业时,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世界革命上。” 这里列宁所谓“三年前”,指的是1917年发动十月革命的时候。他所谓“我们总是明确地说”,指不是一次、两次偶然这样说,而是经常明确地说。说什么呢——“只有从国际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估价我们的革命”,我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世界革命上”。如果有人认为上面这些论断只能证明十月革命时期列宁持这样的思想,不能证明他十月革命后一直持这样的思想,那么下面这个论断则至少可以证明列宁从十月革命时期至1920年11月他说这番话时一直持这样的思想。他说:“孟什维克说我们想单独地战胜世界资产阶级。然而我们一贯说,我们只是世界革命链条上的一环,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只靠自己的力量去夺取胜利的任务。”这里他所谓“我们一贯说”,指从十月革命时期以来我们一直这样说。他所谓“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只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胜利,指从十月革命时期以来三年的时期里,俄共(布)没有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上述列宁的一系列论断足以证明他是将俄国革命同全欧洲革命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进而分析和认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的。
  三、列宁著述中的“社会主义”概念,是列宁将苏俄人民所采取的至关重要的措施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的概念,是对俄共(布)和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赞扬,也是他关于必须使俄共(布)和人民的事业永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的昭示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和俄共(布)曾领导人民采取过“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它的内容是在工矿企业建立工人组织,由这些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账目进行计算。可是这项措施的前提是不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即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然而列宁当时曾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1917年11月即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让工人着手在自己的工厂建立工人监督吧,让他们用工业品来供应农村,换取粮食吧。每一件产品、每一俄磅粮食都应当计算到,因为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计算。”“用加工工业的产品交换粮食,对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和计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他还说:“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如果你们愿意对每一块铁和每一块布都实行计算,那就是社会主义。”这里列宁所谓“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计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那就是社会主义”,在于他赋予“计算和监督”以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列宁的思想上,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没有”即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没有国家和国家机器的社会。然而这个时期列宁明明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和监督。这又作何理解?
  原来,在列宁的思想上,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革命热情,展现了苏俄革命继续前进的方法和路径。当时,工矿企业的群众把计算和监督视为自己的新生活方式,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此项工作。对此,列宁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说:“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可以看出,列宁正是着眼于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及对事业的热情,着眼于肯定俄共(布)和人民的事业永续前进的趋势和必然性,才称此项措施“是社会主义”的。
  如前所述,当时的苏俄处于“过渡时期”。在列宁的思想上,“过渡时期”所采取的“计算和监督”的措施,特别是它所展现的人民群众追求新生活方式的精神以及他们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对社会活动进行监督的气势,适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五章里写道:“计算和监督,——这就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 这表明,列宁不仅认为“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在俄国过渡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在革命向前发展以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他称这个措施就是社会主义。也可以说,列宁是将苏俄人民当下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与俄共(布)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而提出它是社会主义的。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说“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是从非严格意义上论述问题的,实际上他没有改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没有”的社会的思想。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时,苏俄面临着饥荒的威胁。能不能收集到必需的粮食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此时列宁提出,收集到粮食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就是社会主义。
  1918年7月,即苏俄历史刚刚进入国内战争时期的时候,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只有粮食人民委员部同农业人民委员部一起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我们才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这里他说到的事实是,苏维埃政权当时实行粮食“买卖国家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由国家按照固定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然而他强调说,直是到此时“我们才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他的意思显然是,保证苏维埃政权可以收集到粮食意味着苏俄产生了社会主义。他针对苏维埃政权实行粮食买卖垄断制还指出:“我们说,只有现在,当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的时候,社会主义才不再是空谈,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一论断更明确和在更高的高度上来评价苏维埃政权收集到粮食的意义,即认为收集到粮食意味着苏俄出现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在当时收集粮食的实践中,农村富农反对国家的法令和政策,拒绝把粮食卖给国家,进行粮食投机活动。在不少地方,富农组建反动武装,竭力反抗苏维埃政权收集粮食的工作。城市工人征粮队伍往往需要进行英勇的战斗,付出鲜血和生命,才可收集到粮食并将其运送回处于饥饿威胁中的中心城市。鉴于此,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要求严厉反击富农的恐怖破坏活动。列宁就此说:“如果需要战斗,我们将毫不犹豫地用大刀阔斧的法令进行这场战斗。这是真正为了社会主义的战斗,——不是为了教条,不是为了纲领,不是为了一党一派,而是为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为了在俄国先进地区几十万、几百万饥民中间分配粮食,为了做到有了粮食能拿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他的意思是,为了保证国家收集到粮食和安全地运送粮食,必须对破坏国家粮食政策的敌对势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他强调这场斗争是“为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
  固然苏维埃政权收集到必需的粮食确实至关重要,但列宁说收集到粮食就意味着苏俄产生了社会主义,意味着它产生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为此而进行的斗争是“为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斗争。他的这些概念或话语的含义,值得深入研究和领会。按照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没有”社会的思想,苏维埃政权收集到粮食不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说它是社会主义,并且说它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在于他认识到这项工作以及这场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即它关系到苏维埃政权以及俄共(布)全部事业的生死存亡。也就是说,他将当前收集到粮食的措施和事实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考量,才称当前的措施和事实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
  四、结语
  列宁提出和阐释的这些概念把苏俄当下的实践与实践的未来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称当下的实践是“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它的未来视野。它把俄国革命与全欧洲的革命以及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称俄国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它的世界视野。列宁把“计算和监督”、收集粮食和合理地分配粮食这些本不是“社会主义”的事物置于关系到苏维埃政权前途命运的地位来认识,大大提升对其的认识高度,称它就是“社会主义”或“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体现出列宁对俄共(布)和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褒扬,展示出列宁关于必须使俄共(布)和人民的事业永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上述未来的视野、世界的视野以及俄共(布)和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和事业永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建设新制度途径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正确总结和反映,是对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新制度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和反映。
  上述列宁概念中的未来视野、世界视野以及英勇斗争的精神和使事业永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事业发展时,展现出深远的未来视野。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此前党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视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事业发展时,呈现出宽广的世界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宽广的世界视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事业发展时,体现出英勇斗争的精神和使党的事业永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例如,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英勇的、顽强的战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敢于啃硬骨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这一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顽强斗争精神的颂扬,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永续前进的力量源泉的揭示,也是对党的事业克服千难万险、永续前进的趋势的昭告。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野、精神、决心和信心与列宁相关概念中的视野、精神、决心和信心是一脉相承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用此论断来说明在上述问题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丰富和创新是十分恰当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理论视野》2025年第5期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