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重点。本文着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野出发,分别对“21世纪”的时域、“世界”的地域、“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等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担当。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域解析
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中,“21世纪”是时间概念,指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因此,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有个基本认识。
一是对时代的认识。时代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词汇。例如,人们通常以人、物、事件等将历史分为一个个特定的时代,并对之命名。本文讨论的时代,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是能够充当“时代是思想之母”的时代,是能够促使马克思主义产生阶段性变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时代离不开时间。
直观地来看,英语中“时代”(times)就是时间的复数,时间是时代的必要因素,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时代。在一定时间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动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理论创新便由此产生。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170多年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时代,也经历了多次创新性飞跃。另一方面,时代不等同于自然时间。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不仅是时间变化了,还意味着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性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就是践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形势、条件、任务等发生了变化。例如,时代主题变化了,革命主体变化了,社会矛盾变化了,革命任务变化了,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变化了,才需要进行理论创新;而社会行动主体对新形势、新问题进行的新思考,也推动了理论创新。
二是对“21世纪”的时代定性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之前一般用带有实质性指向的词汇表示时代。例如,我们一般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列宁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毛泽东思想诞生于20世纪战争与革命时代,邓小平理论诞生于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时代,等等。“自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都是具有实质性含义的词,而不是仅仅表示时间的词。由此,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21世纪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除了时间指向外,还需要有一个实质性的词对之进行描述。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能否更为精炼地概括出这个时代的实质性指向?有学者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过程”规定。它是与时间意识鲜明关联的概念,属于时间向度,即承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新境界。“21世纪”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时代形态意义上使用的一个历史阶段。
“21世纪”的时代特性,关涉三个方面的判断:第一,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时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还是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第二,当今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时代?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共存,仅仅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衡量时代并不周延,还必须考虑社会主义因素。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方位的表述。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考虑它们。第三,“两制关系”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两制”共存和竞争处于什么样的态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要从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角度出发判断其所处的阶段。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振兴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是衡量、判断时代特性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要全面分析、精炼概括“21世纪”的实质性定位。
三是对“21世纪”的大时间尺度的认识。世纪尺度与时代尺度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并不能说19世纪是一个时代,20世纪是一个时代,21世纪是另一个时代。实际上,一个世纪可能包括多个时代,在不同的时代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论。例如,仅仅20世纪就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世纪或几个世纪没有时代演变的情况。例如,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即虽然过了很长时间,但是社会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时代不是均匀分布的,时代的流变也不是匀速的,不是每个世纪都会发生同样剧烈的时代流变。时间节点与历史节点也不总是重合的,自然时间的节点并不必然是历史时间的节点,不是到了世纪之交就必然发生历史的转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此要充分理解蕴含于其中的深刻意义。第一,这有时代变迁之意,意味着理论创新的程度更高。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然是指形成、发展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并不属于编年史范畴,而是指理论的划时代创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变”,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应时代的“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指针对21世纪新主题、解决21世纪新矛盾、运用21世纪新力量、完成21世纪新使命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引领21世纪走向。目前尚处于21世纪初期,用21世纪命名一种理论,占据了高位,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21世纪已过去20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1世纪以来,先后发生了“911”事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国际性事件,凸显了21世纪时代的大变局,展现了重大历史发展趋势。用“21世纪”命名党的创新理论,揭示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当然,21世纪后面还有70余年,还会发生许多新变化,会出现诸多新理论,这也是需要考虑周延的。第三,“21世纪”契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百年”与“世纪”,在时间尺度上是等阶的,用起来比较自然,用21世纪表达时代,更有时代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指向
从字面意思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有时间而无地域。实际上,“世界”是“缺省值”,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这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应的,即“当代”对应“21世纪”,“中国”对应“世界”。因此,必须从世界视野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具有世界视野。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事业,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进行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国际共产主义一直传承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来说,无产阶级斗争需要全球视野,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全球视野,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全球视野,共产主义更需要终极的全球视野。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祖国德国的产物,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活动地西欧的产物,还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产物,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遥远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的落后国家的产物。“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作用需要结合各国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马克思主义变成哪个具体国家的理论,而是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使之在适应各国国情中彰显普遍真理。很显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局限于哪个具体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放眼全球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根源于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源于日益展现的世界历史的新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世界交往的图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论述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并探寻了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道路。当前,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全球化成为时代的大趋势,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基于经济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人类之间的联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插曲,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但是插曲不是主调,涌流不是潮流,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21世纪是全球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纪,是全球问题更为突出的世纪,也是更需要回答世界之问的世纪。
三是全球“两制”竞争的新态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首先不是指地理、人口的世界,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极独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巨大的倾斜,众多发展中国家被迫走上西方主导的路线即实行所谓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弗朗西斯·福山鼓吹“历史的终结”。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削弱了美国的相对优势,中美关系成为世界焦点。“两制”竞争出现了东升西降、西强中弱的景象。东升西降是趋势,标志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和美国的相对衰落;西强中弱是现实,主要体现为美强中弱,即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综合国力仍然比中国强大,中国从经济到军事,从硬实力到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总体上来看,社会主义虽然经历了苏东剧变之后的低潮,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和资本主义问题的日益暴露,世界上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较量正在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四是时代主题的新动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把握了世界发展大势,夺取了胜利。20世纪后期,邓小平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新动向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中国加快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新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坚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主张。近年来,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审时度势,坚持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有学者认为,可以将21世纪的时代特征简要概括为“两个大局”交织互动及其导致的不确定和重构。环顾当今世界,难题成堆,问题成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层出不穷。不过,社会主义事业历来都是在艰难险阻中开拓的,我们要准确判断国际大势,危中寻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是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很杂,马克思主义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包治百病。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要从不同方面加以回答和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回答所有方面、所有层次的问题,那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泛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因此,要从21世纪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中把握这个重大命题。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也围绕这个历史使命进行。人类解放的过程,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等众多环节。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未能解决,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回避这些问题,就不是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继续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
一是革命方面的问题。“两个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两个必然”,第一步就是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表明革命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成功例证。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发达国家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形势下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如何通过和平道路取得革命的胜利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没有这方面成功的先例。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取得成功。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还很弱。革命问题仍然是21世纪需要继续探索的重大问题。
二是建设方面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实践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最终的失败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此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各种探索。新中国成立已经7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曾经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靠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底层逻辑。社会主义要在发展上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三是国际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一个相当长时期还不得不与资本主义共存,并且还是在自身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与资本主义共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共存与竞争是个重大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个重大考验。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最终消亡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必然充满矛盾、斗争,也必然会有曲折。21世纪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基本矛盾没有变,帝国主义敌视社会主义的反动性也没有变。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少数、社会主义力量还比较弱小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世界上实行其他制度的国家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的存亡成败。历史上,苏联曾与美国进行冷战,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曾经长期对立,最终苏联解体。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共存和竞争、如何将自身发展壮大、如何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重大的、亟待破解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需要解决诸多历史任务。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些任务既有过去基本解决、现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也有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还有面向未来的问题。正确认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推进一大步。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担当
谁能解决21世纪面临的问题,谁就能在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是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的结果。“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越丰富,理论越丰富;越是伟大的实践,越是需要并且容易产生伟大的理论;越是有代表性的实践,越有可能产生有代表性的理论。
中国具有进行理论创新最为优越的客观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心就转移到哪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民族国家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德国是工人运动的中心,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通过第三国际帮助众多国家建立了共产党,苏联曾经长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哪里,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钟情的研究样本,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那个国家的共产党就是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先进政党,那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态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通过改革和发展,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发展的历史转变。毫无疑问,中国处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和前沿。
中国具有进行理论创新最为积极的主观条件。理论创新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理论创新主体积极作为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创新自觉,坚持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进行理论创新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很优越,中国创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责无旁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回答时代之问,深邃思考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天下,积极回答世界之问,“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出发,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提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出了许多新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这些重大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流主线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创立的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也提出了一些理论创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每个新的重大理论成果都应放到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进行评价。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思想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关于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关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相较于之前对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新阶段”“新境界”的评价,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称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更新的表述、极高的评价。
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说21世纪的其他国家、其他政党就没有理论创新,或者它们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价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所有探索,都有独特的价值,都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独有的贡献。习近平在向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所致的贺信中指出:“在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艰辛探索和共同努力下,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这里用的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可以这么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专有名词,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则指21世纪存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讨论问题时要严谨区分的。不同概念的混淆,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单数还是复数?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不断发展、传播,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诸多的马克思主义形态,这使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复数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应该是复数的。一方面,21世纪的不同时代都有马克思主义。例如, 20世纪就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21世纪刚过去20余年,还有70余年。前20余年已经产生了理论创新,后70余年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21世纪仍有许多国家、许多政党、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探索。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有致力于探索建设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致力于探索革命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要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领域取得胜利,要靠各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各自独特的探索,从而汇聚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洪流。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态将是丰富多彩的。
多元的马克思主义中有主流,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中有代表。实力最强劲的,探索最先进的,就是这种代表。中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处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最前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版图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还应指出的是,国外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想,它们有的虽然不乏深刻,但终究多是书斋中的思想和学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世界大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既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回答了“办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中国创造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果,既有理论成果,也有实践成果,还有制度成果,总之是集大成式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最完整、最丰富的形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之相配的宏大的历史性贡献。解决过去理论和实践上曾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问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回答过去没有解决、新出现的重大问题,才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当今革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信息时代如何取得社会主义胜利。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那些还在为争取革命胜利而奋斗的政党继续努力。在建设问题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和水平,都超越了苏联原来的高度,中国的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在创造历史。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中国当仁不让。在人类前途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过去曾经以美苏冷战的方式进行。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解决在“两制”长期共存和竞争时代的人类前途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前景问题等,都是过去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崭新的问题,具有时代性、世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主流,引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潮流。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6期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