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黄俞静、向纪航: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要求

发布时间:2024-09-11
字体: 打印
分享: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自主知识体系是以原创性的概念、理论、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坚持唯物辩证方法论原则的原创性建构,为此,需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提炼独创性成果、坚持“历史的观点”突出人民性导向、坚持“辩证的观点”打造标识性理论、坚持“发展的观点”回答时代新课题。 

    

  根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自主根植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建构,首先应当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丰富的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的创新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独创性成果,并在实践中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成效。 

  深刻把握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原创性议题与创新性起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寻找原创性议题,在围绕现实问题中展现深刻的解释力,只有准确、科学地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善于提炼实践中的规律性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科学归纳、高度概括和抽象升华。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积淀了丰厚的资源。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本质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新理论。 

  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仅是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检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唯一标准。自主知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壮大的,必须回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检验其真理,并在反复互动中持续发展、日臻完善。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秉承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呈现出一个相互映照的互融共进的“双螺旋”模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做学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 

  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反映人民的意志利益。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守人民立场,在内容上就必须忠实地表达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鼓与呼,为人民解疑释惑,敢于接触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矛盾,关心人民的痛痒,与人民同生共在、同向共进。为此,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具有为人民述学立论的自觉与坚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自我、融入大我,将学术理想与人民福祉相结合,心怀关乎人民的“国之大者”。 

  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要观照人民的精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极为重要与迫切的内容。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培元育才、启智润心等学科功能,回应人民的关切与期待,既要在理论上围绕新时代发展变化、挑战和机遇等问题为人民释疑解惑、阐明道理,也要在精神上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勇敢筑梦、追梦、圆梦提供方向指引。 

  自主知识体系的评价要依据人民的满意程度。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在人民的评判中掌握正确的历史方向,站稳正确的创作立场。知识体系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根据人民利益的社会评价尺度来判断知识体系的建构成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虚心拜人民为师,问学于民、问计于民,创作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知识产品。 

    

  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辩证的批判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性审视他者知识体系,进而开展独立研究与能动建构的重要前提。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在借鉴、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大资源的关系,将之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深化“两个结合”,贯穿知识创新全过程。“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中国问题,进而将中国的具体性上升为抽象的普遍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切问题。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焕发出经久不息的当代生命力。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注入“魂脉”、厚植“根脉”,使自主知识体系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旺盛活力,又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造就具有鲜明“自主性”的新的知识生命体。 

  坚持去伪存真,打造标识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彻底改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绝不能把国外的某些学术观点、学术模型和学术方法直接套用到当下的中国,更不能把它们当成“唯一准则”来裁剪中国现实、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不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有益滋养。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发展要解决中国问题、世界问题,甚至人类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问题来源于实践,实践发展无止境,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无中止,理论创新的任务无终点。对许多基本问题、重大问题的认识不会一次性完成,还要在新的实践中有待深化,丰富完善已有的认识。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自主知识体系要凸显研究主体性、原创性和学理性。“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征程上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