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孔丹 王湘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13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今世界,以霸权为中心的全球政治秩序趋于瓦解,多中心的世界正开始显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决议,已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前进的路标。
一、当前世界秩序的底层逻辑仍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我们目前所处的现代世界体系,是15世纪末从欧洲发端,经过数百年扩张,逐步扩展至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扩张,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最早利用在北非、西非沿岸的奴隶贸易,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打通美洲航线之后,欧洲殖民者先是杀害大量原住民、劫掠美洲数千年积累的财富,继而以大规模奴隶贸易为支撑,实现了对所谓美洲“无主之地”的侵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几百年里,西方国家凭借着先进武力,掠夺殖民地、控制全球资源和市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着持续扩张,最终形成了由贫富鸿沟隔开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拥有10亿人的发达国家集团的“花园”,另一个是拥有70亿人的南方国家“丛林”。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是靠对南方国家的掠夺起家的。以中国和印度为例,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的100年里,仅付出的所谓各种“赔款”就高达95亿两白银,超过清政府1901年度财政收入的十多倍;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更是被视为“帝国能下金蛋的鹅”,在活塞、刀剑和金钱组成的现代暴力的掠夺下,印度至少有10亿英镑的财富流向了英国。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英国实现工业革命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印度。而日本工业革命和金本位制改造所需资金,则来自勒索中国的战争赔款。同样,美国之所以能够登顶全球霸主,很大程度上依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发的战争财。
  时至今日,全球资本的最大化积累依然要靠来自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的超额利润,即一种“国家剩余价值”。正因此,在占据西方思想界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家眼里,目前国际社会的主体还是恃强凌弱的“丛林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其中唯一真实的法则。资本帝国、强国占据世界丛林社会食物链的顶端,容不得任何国家、任何人挑战它们主导的现实秩序。中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丛林世界的底层规则,必然会受到来自全球资本集团的敌视,并遭受豺狼虎豹们的拼死反抗。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导致全球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安全道路的绊脚石
  作为国际政治范畴的霸权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它主要指资本帝国、强国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建立由其操控的国际体系和全球秩序,运用各种暴力手段和威胁使用暴力的方式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观念与行为。而强权政治则是霸权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霸权国家凭借强力干涉小国、弱国的内政外交,在国际政治中信奉“强权即公理”,行事霸道,超越国际法,在世界范围称王称霸。
  自资本主义全球体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便大行其道,霸权与强权成为资本强国获取利益的主要方式与工具。从唯我独尊、以我为准,一切从实力出发、以强权行事的政治霸权,到以获得垄断利润为目标的经济霸权,动辄制裁他国的贸易霸权,收取高额专利费用、禁止他国超越的科技霸权,随意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军事霸权,垄断媒体、控制传播、扼制不同声音的信息霸权,滥发货币、操控汇率、通过制造危机实现“薅羊毛”的金融霸权等,各种各样的霸权都已成为资本帝国巧取豪夺的工具与手段。可以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导致目前全球性不平等、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普遍存在严重贫困、战乱频发的根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处于丛林世界食物链顶端的霸权国家,长期独占着丰厚的“霸权红利”。对其而言,任何理性批判或是道义的谴责,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加重要。这是霸权国家一定要维护全球霸权、坚持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维持世界不公平、不平等秩序的重要保障,是横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在世界政治领域确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架构,其核心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我们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所谓“共商”,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加强文化包容性、承认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有事共同商议,遇到分歧协商解决,不强加于人;在制定全球框架和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各国各族人民要进行广泛充分的商议。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虽然存在着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但我们相信各国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和平、富足、自由、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促使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共商可以摒弃以邻为壑、你输我赢、排他结盟、独占独享等陈旧观念和做法,重新界定国际关系中的权利、利益、责任等概念,在国家主权根本原则不变的条件下,突出国际关系中的关联权利、关联利益、关联责任,推进相互了解、平衡彼此利益、调和化解矛盾、凝聚形成共识。
  所谓“共建”,即共同参与推进全球秩序的建设,以共同行动推动全球议程和世界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各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应该互助合作,实现各国之间的有效融合与一致行动。
  所谓“共享”,即通过制度化的合作实现多方共同获益,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拥有普遍的安全、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只是少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是要追求世界各国的普惠和均衡发展,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起驶入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的轨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反对单一国家或特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不搞小圈子,推动互利共赢的全球体制和机制建设。国际社会要共同努力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规则体系,同时进行全球架构的再设计,作出更有效的相关制度安排,使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在合作与开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合作与开放提供持久动力和更加有力的保障。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在中国人看来,一个美好的全球架构不是来自上苍的馈赠,也不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幻想,而是由世界人民相互协商、共同创造的结果。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孔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