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尤洋: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的理论聚焦

发布时间:2023-08-17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换句话说,社会是“人的真正共同体”的理解是对社会的合理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高层次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信息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中,这样的实践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生产实践。社会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社会维度的哲学研究,同时也是关注于知识生产实践的哲学研究。知识生产实践是现代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经典作家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终极认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理论价值,也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围绕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实践,社会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发展社会认识论研究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何为知识的社会维度

  “何为知识的社会维度”,这是理解20世纪知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理解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的理论聚焦。长久以来,知识的产生和辩护都被看作个人的事情,也因此,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把理性看成知识的来源,强调个人理性对知识的重要性,而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认为个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无论理性抑或经验刻画出的往往是一种“孤独的认知者”形象,知识是主体个人的创造和产出。但时代与科学知识的大发展引发了对知识属性认识的重构,对知识个体属性的认识超越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一方面,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外部研究,被人们所忽视或根本不予接纳的社会因素被纳入科学知识的生成中;另一方面,知识的内在社会互动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其可能性与存在的必要性。由此,知识的社会维度就在知识的内外两个层面得到了凸显,社会维度的知识观强调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强调了知识产生过程中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一种带有社会特性的认识论,其蕴含的最重要观念就是无论是知识的产生还是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知识本身的社会属性,依赖于知识主体的社会互动。

  首先,知识的产生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知识理论往往通过集体生产跨越时空并在共同体内部传递,因此具有很强的共有性;另一方面,知识理论往往是在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中产生,因此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其次,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活动。我们日常生活在一个与他人共处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知识更多时候是在社会的交往中得到并内在于知识的社会维度中,通过知识生产、传递与应用的社会互动来理解知识、考察辩护、确证来源。再次,知识的传递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的日常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进行的,语言所带有的社会性就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它所承载的内容之中。这一点正如戈德曼(Alvin Goldman)所说,“成人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社会世界,并追溯至社会互动,特别是这些互动与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因此对认识论来说拥有一种社会维度就是必然的,而那些只关注于个体、将社会排除在外的认识论就是不合适的”。也因此我们在检查知识或信念的社会性时,在认识论上自然就强调了其固有的社会属性、社会维度的特征。

  理解了知识的社会维度,就理解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理论聚焦;把握了知识的社会维度,就把握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内涵实质。也因此廓清“知识”一词所表达的内容,“社会”一词所涵盖的范围就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关键举措,这样的廓清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其一,知识的科学政策研究。按照这一理解,社会认识论是“有着广泛跨学科来源的一种思想运动,它试图重建认识论问题,一旦知识被看作是内在社会性的。它通常被看成是哲学的科学政策或科学研究的规范派别”。这一视角下社会认识论就与知识的政策研究结合在一起,在制度与实践的层面上处理知识的社会进路,在较为宽松的意义上看待知识的生产和传递。其二,知识的社会组织研究。知识的社会组织成为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核心理念,如何更好地在成员间进行知识传递、如何更大程度上达到知识的共享就成为研究的主题。其三,知识的社会属性研究。社会认识论是“对知识的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利益以及社会制度相关的概念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规范性是哲学知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何种认识论首要面对的是“应该如何认识”的规范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正如马丁·库什(Martin Kusch)所说,“社会认识论是共同体对知识相关性的哲学研究,在定义集体如何得到组织,以便更好更有效地生产知识上,社会认识论是规范的研究,这是它的中心任务”。

  当代社会认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

  笔者在《知识社会维度与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中提出,围绕社会认识论的规范性研究,构建和讨论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即陈词问题、专家意见分歧与选择问题、集体性知识与集体辩护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社会认识论的理论建构特别是在规范论证的层面而言是必要和重要的。通过这些具有规范性的研究内容,就可以准确地把握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从知识的获得和知识来源的角度给出分析。与此类似,“知识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社会的?”“知识生产实践当中社会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集体作为知识生产主体与个体的差异究竟体现在哪里?”所有这些疑问都将从认识论的内部、从知识社会维度的内部,向哲学提出实践诉求和理论求解,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以一种哲学式的研究方式拓展知识社会维度的来源,扩大知识社会维度的辩护,丰富知识社会维度的体系。

  规范性是理解社会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把握社会认识论的理论特征与实践考察。从前述的三种知识社会维度可以看出,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以几种不同的研究内容作为支撑,比如,富勒(Steve Fuller)的规范社会认识论、戈德曼的求真社会认识论、基彻尔(Philip Kitcher)的最小化社会认识论、建构主义社会认识论等。从理论特征这个视角来看,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既有保留传统研究方法和风格的哲学式研究,如戈德曼使用真理作为知识活动实践的目标,以促进真理的获得还是阻碍来评价知识活动和知识实践,同时也有20世纪末期兴起的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学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凸显了传统认识论所忽略的社会利益、阶级压迫,主张这些就是知识社会维度的根源所在,并试图论证和辩护他们的理论诉求。当然,所有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试图摒弃传统认识论的缺陷并试图将知识的社会维度引入其中,所不同的就在于论述这种知识社会维度的表现方式的差异。除理论特征的把握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另一迷人之处还在于随着知识社会维度的逐步深入化剖析,有关它的实践问题变得愈发突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强调了科学知识生产实践,在具体实践当中考察知识的社会维度,在实践之中理解知识的社会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社会维度的知识观所独有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理念。在这个意义上,围绕性别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匿名合作生产知识的可辩护、认知偏见的解决策略、信息科学引发的知识界定问题等内容,就从另一角度充分展示了知识社会维度这一思想应用于相关实践问题中的价值与意义。

  在知识论研究领域中,语境论研究无疑是契合的。郭贵春教授指出,“语境将语词与文本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跟世界的本质,尤其是知识和真理问题关联起来”。社会维度的知识观同样适合语境经验论的解释,按照这一理解,知识是具有社会维度的知识、是语境化的知识,知识的生产过程实质是一种社会化的认知过程。以这样的认识原则为基础,语境经验论就实际地转化为一种知识论研究,并对知识生成中的语境作用方式、效力进行了思考。同时,以语境为连接在知识的规范性和社会性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一方面保留科学知识的规范性,另一方面扩大科学知识的社会性,指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对于知识的解释是必要而迫切的。事实上,当代知识论研究的出路就在于它需要综合地看待知识的内在特征,即不仅需要保留传统认识论的规范特性,同时也需要积极地吸纳知识内在的社会特性。因此,语境解释有助于对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本质做出较为准确的界定。

  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观框架

  近代知识观的变革往往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论革新,认识论的研究更需要定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观框架之内,无论是实证主义、解释主义还是批判主义、实验主义,都是在宏观的认识层面下的定位,其背后展示出的是一种基本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而社会维度的知识观同样是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的深化。具体而言,社会维度的知识观的价值就在于:其一,勾勒出认识论的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其二,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动因。其三,揭示出思想的自由交换与平等交流。当代科学知识的大爆炸改变了既有的知识形态,无论是科学知识生产,还是科学知识传播、运行,所有这些都将涉及社会生活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取向,因此将认识论的视野转向社会生活,将认识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关涉,运用知识社会维度的核心知识观找出新的求解方案和思路,就是未来很长时间内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