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杨苹苹:罗莎·卢森堡政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审思

发布时间:2022-02-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称赞罗莎·卢森堡(以下简称“卢森堡”)“始终是一只鹰”。卢森堡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长期从事政党实践的过程中,卢森堡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之路

 

  俄国与德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活动深刻影响了卢森堡对政党建设的认知。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内部关于建党组织原则问题发生巨大分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分裂。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提出,俄国要实行新的政党组织原则。时刻关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卢森堡在看到列宁所提出的建党组织原则后,撰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来论述关于建党组织原则的看法。卢森堡对列宁所提出的组织原则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了“自我集中制”才是正确的建党组织原则。与此同时,她所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也出现了重大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受到了伯恩施坦等人的冲击,党内机会主义思想盛行。由此,卢森堡亲历的政党活动坚定了她不断思考政党组织建设思想的信念。

  卢森堡关于政党组织建设思想的论断并非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样形成于日积月累的政党实践经历之中。从中学开始,卢森堡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小组活动,参与党内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后,卢森堡成为党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党的理论领袖,担任党的机关报《工人事业》报的主编和重要撰稿人。在大学毕业后,卢森堡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党内修正主义思潮涌现的时刻,她站在了批判伯恩施坦主义思潮的最前沿。一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背叛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卢森堡决定筹建左派组织。191812月卢森堡作为德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袖之一参与了党的成立大会。丰富的政党活动经历为卢森堡政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重视组织原则的制定

 

  1904年卢森堡针对列宁提出的党内集中主义组织原则,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卢森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需要重视组织建设,特别是组织原则的制定。

  卢森堡在与列宁关于建党组织原则的争论中,形成了“自我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从根本上来讲,卢森堡与列宁在建党组织原则上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两人主要的分歧集中在关于集中的程度和内容方面。卢森堡主张在党内实行集中制的同时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即要在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同时,卢森堡更加注重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产阶级政党活动需要联合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要充分调动政党与人民群众的有机联系。民主制创立了各种政治形式(自治、选举权等),在无产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时,可以给它充当跳板和支撑点。无产阶级在民主制中,在为民主制而斗争中,在运用民主权利中,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只有在党内实行广泛的民主,才能够有效地防治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正确处理中央与基层的关系,是卢森堡组织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中,卢森堡深刻分析了列宁提出的建党组织原则。卢森堡认为,列宁所提出的增强党内集中主义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认识中央与基层组织的关系问题上有失偏颇。卢森堡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过程中,中央应赋予基层组织相对灵活的行动权力,以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利展开。“如果社会民主党的策略不是由中央委员会,而是由全党,更确切些说,是由整个运动制定的,那么党的各级组织显然就需要有行动自由,以便单独促使充分利用当时的形势所提供的一切手段来加强斗争和发挥革命的首创精神。”卢森堡认为给予地方党组织相应的行动自由并不是放弃集中主义,也并没有说使其完全走向分散主义。在卢森堡看来,基层组织的行动自由能够增强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活力,从而提高无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性。

  卢森堡同样认识到国会党团对于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德国社会民主党自成立以来便积极参与德国的议会活动,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中成立了独立的国会党团。卢森堡在探讨组织建设的问题时,对国会党团问题也有明确的主张。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代表,国会党团公开的行动和言论都代表着党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同时,国会党团在议会活动中的言行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党的政策方针。卢森堡认为,“从事议会活动的国会党团在思想上和策略上决定党的命运和任务”。在“涉及到党的原则问题或者重要的策略问题,社会民主党的党团既无必要,也无理由把它们讨论的结果看作是私人的事情”。因为,国会党团的谈论不仅是议会活动本身的任务,更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诉求。

  另一方面,国会党团也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卢森堡认识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人民性的特点。因此,她十分强调国会党团同人民群众应该保持密切联系,此举更是为了防止党团内部出现机会主义思潮。卢森堡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国会党团的优越性,才能将国会党团变为“全国性群众鼓动的代言人和传声筒”。透过卢森堡对国会党团的定位足以看出,在德国进行无产阶级斗争同样需要国会党团的支持与配合。

 

确保组织原则的正确性

 

  在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上,卢森堡更加注重的是组织精神的引领。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过程中,任何组织形式的建立都不可能毫无瑕疵,前提是要确保组织原则的正确性。

  其一,“自我集中制”对民主集中制的丰富。卢森堡提出的“自我集中制”思想不仅主张加强党内集中主义,同时也关注到多数人民主的重要意义。卢森堡在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过程中能够未雨绸缪,与她长期生活在西欧社会环境之下密不可分。“自我集中制”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她早于列宁认识到了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民主与集中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既能够保障党内民主,增强党内监督,提高党自我净化的能力,同时又能够统一党内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政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方法。从制度层面来规范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的制定出台便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举措。党内以条例形式对此问题进行规定,不仅是严肃党内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举措。

  其二,党内组织建设的方针是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评价群众的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卢森堡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讨论政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卢森堡始终强调群众的重要性。

  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依赖的社会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参与其中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思考领导方法时,便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作为重要的领导方法之一。“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三,党内组织建设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政治出现的新变化,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适用性。在大学期间卢森堡便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通过学习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思考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卢森堡的组织建设思想,不仅要看到理论的预见性,同样也应从社会历史背景出发认清思想的局限性。在组织建设思想方面,卢森堡所表现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忽略了俄国与西欧在国情上的差异性、忽略了群众所处历史的局限性和政党实践的可操作性。可以说,卢森堡一生都奔波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并且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用个人行动践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而对于今天的政党而言,要想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时刻关注自身组织建设,要始终把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一个政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政党,必须从自身性质和信念出发,与时俱进地完善政党的各项建设,才能保持活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在现实斗争中取得胜利。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