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王虎学、何潇潇:百年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

发布时间:2021-08-11
字体: 打印
分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12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强党,风华正茂,一路走来,靠的正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理论创新的一百年。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理论创造,都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分不开,都与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高超领导能力分不开。站在建党百年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回溯并总结我们党百年来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回顾并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可谓恰逢其时、正当其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求解放的科学理论,具有超越时间、超越国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来看,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始终牢牢地占据着科学真理与道德正义的制高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光明前途,为各民族劳苦大众摆脱剥削与压迫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曾指出:“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特别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与实践穿透力,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在黑暗中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早期有志之士,从俄国十月起义的成功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曙光,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真理和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爱国群体开始在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五四惊雷爆发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一般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蔓延开来,并日益同国内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为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筹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准备与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胜利召开,并宣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最高行动指南。但是囿于时代、立场局限,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其思想认识不清和理论修养不深等因素,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的过程中出现了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不顾中国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尤其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他们高度赞扬苏联经验,把共产国际的决议看作金科玉律,坚持认为“城市武装暴动”同样适用于中国革命,可以不加修改地拿到中国革命中加以运用。这一时期,由于党内教条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致使苦战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遭遇重大失败。这次重大挫折,使全党面临着被反革命势力瓦解和消灭的危险。然而,中国共产党没有在始料不及的困境面前退缩,而是在绝境中奋起,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必须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才会有力量。因此,肩负着民族振兴、人民解放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必然要考虑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有的放矢,必然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相较于不研究革命策略、不能审时度势的教条主义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临机应变,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现实条件出发,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战争具体地、灵活地、辩证地结合起来。他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工农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广大农村,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顺利地解决了发展和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从思想理论上针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较为透彻的说明。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中国革命的规律。文章还着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作出了分析,阐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现实依据。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首次被提出并深入人心,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以及与之相应的具体政策也逐渐明朗。为此,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理论著作,并指出:“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样,就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别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战争策略得到了整体的、全面的理论概述。至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的建立使革命力量在饱受磨难后得以保存下来,并不断集聚壮大。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召开的极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重要地位,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伟大光明前途。

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更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始终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才完成了以往各种政治力量所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在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基础上,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山河破碎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艰难又复杂的社会形势。长期的革命战争使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共产党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考察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后,在所有制、分配原则、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作出了与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大致预测。俄国工人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下,把这一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并创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逐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与过渡。这是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适合当时中国特点的和平过渡道路,这条道路也基本上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对中国社会发展前景的构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从而形成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一历史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1956年末,国家对农、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创造了瞩目成就,如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填补了我国工业领域的许多空白;成功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导弹、氢弹,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为我国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集中力量修建了八万四千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使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了显著提高;等等。可以说,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事业、农业等众多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完整且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我国初步建立。

中国共产党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中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强大的革命和建设力量,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总结新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进而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标识是改革。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调整改革旧的体制和制定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我们党照搬苏联模式、脱离我国发展实际的问题,致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失误,从而酿成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的严重后果。种种矛盾的凸显,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审慎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廓清了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科学决策。至此,中国开启了以全面改革、对外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度甚嚣尘上,一些反动分子伺机恶意诋毁毛泽东思想,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四处散播反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错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领袖的非凡胆识与严谨态度,以对社会主义建设必将成功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随后,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充分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成果,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要论述,同时还针对种种质疑、歪曲、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作出了强有力的回答,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成功建立的现实,为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明显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完全照搬他国模式。与此同时,我国各方面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邓小平强调:“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7]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出了崭新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又特别谈到:“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使人们及时理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中国实现“富起来”目标的一个伟大创举。从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吸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亡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了科学回答。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一边学习一边建设的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世纪之交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历史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尽管以往的唯物史观也曾注意到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与生产力与文化等量齐观,还未曾有过,这是新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阐释也从未间断,在分析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理论成果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非凡的时代孕育非凡的理论,非凡的理论成就非凡的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使昔日的“东亚病夫”成长为“东方巨人”,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改革、锐意进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斗志昂扬。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年代里,党中央不仅致力于经济发展,而且兼顾社会稳定,使社会发展不断向好、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不断繁荣、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人民不断向小康迈进。这些实践成果的取得,不仅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值得参照的社会主义模板和社会主义方案,更有力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弥久感召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全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在总结以往一切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并进地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

(一)定位标识新的历史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毅笃行迈入“新时代”。

新的历史方位,是对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所处历史关头的正确判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客观性。其中前瞻性是指新时代赋予党的使命担当、理论导向、实践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现状、制定科学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全新的阶段坐标和基本目标。科学性是指新时代体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客观性是指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杰出成就,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迸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新时代”的提出,是习近平从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与变革出发进行思考而得出的正确论断和科学结论。

(二)建立严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新在倾听时代发展声音聚焦时代发展课题,紧紧围绕新时代新时期新阶段回答中国治国理政各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题主线。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扩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变化发展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等领域,囊括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层面,是一个视野宽广、意蕴深远、系统完备、严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是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更显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深睿智慧与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坚实厚重的思想成果既拓展了新的理论范围,又展示了新的时代特征,更符合新的实践需要。例如,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继承与有效推进,旨在将人民的利益落到实处;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党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在强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将“文化自信”纳入其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作出了调整和深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安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资源配置与效率意识关系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为新时代政府在市场关系中的实践提出了纲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引申,又与时俱进地回答了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思想,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联动的新路径,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等等。这些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取得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阐明了思路、提出了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与践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陆生生态系统向好发展;强军梦兴军梦开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逐渐迈向现代化;大国外交阔步向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很好践行;反腐败斗争势头强劲,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国各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使中国人民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化解各种危机困境的一百年;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拼搏,接续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202132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曾特别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取得的成就之所以震古烁今,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斯大林认为,联共党史是一部行动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行动着的、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正是凭借着自身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运用,最终才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强大敌人,攻克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走出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光辉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之路和新时代复兴之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与时俱进地形成了系统化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些重要思想,深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时理清了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惑,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前进、开辟未来的行动指南。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云梦学刊》2021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