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王晗:学习习近平关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几个重要论断

发布时间:2024-04-10
字体: 打印
分享: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指一国产业链供应链能抵御外部冲击或受到冲击后能很快恢复,维持产业链上下游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动态平衡的状态。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经济发展章节,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国家安全章节,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
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一种现代分工组织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都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习近平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紧密关联、深度耦合,如果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出现扰动,就可能冲击系统稳定性,阻碍经济循环畅通,甚至演化为一系列危机。习近平对此指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如果在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企业就可能无法购进原料、卖出产品,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员工收入减少、甚至失业,政府税收也会因此下降,这种冲击还会向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传导,造成进一步损失。对中国这样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经济大国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牵涉大量市场主体,必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基础。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与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对此指出:“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这就要求提升产业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还面临着工业体系大而不强、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导致高端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又面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在价值链攀升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因此,需要加快补齐短板、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内容。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主体专注于特定环节,可以提高效率,提升整体效益,但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比如,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成为“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外部势力的打压遏制、国际环境的动荡冲突、自然灾害等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而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因此,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通过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障发展的安全环境。习近平指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维护其安全稳定要求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发展和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
  习近平指出:“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四个鲜明态势,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洞察趋势、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提供了指引。
  一是多元化布局。在以往的经济全球化布局中,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将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为了追求最低的经济成本,将产业链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或领域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形成较高的依存度。但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企业逐渐认识到在经济领域过于依赖某一国家或地区有巨大风险隐患,一旦出现供给冲击,没有替代供应商,将出现断链危机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因此,许多国家和企业更加重视安全因素,实施分散化、多元化战略,将产能和投资布置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二是区域化合作。近年来,国际竞争与合作格局发生变化,区域性经贸协定不断增多,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区域化合作态势。在上述多元化布局趋势中,许多企业选择将产业链供应链迁回国内或者周边邻近国家,形成区域生产网络。区域化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和稳定发展,减少外部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增强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区域化合作,各个国家也可以更便利地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借区域合作之名行经济霸凌之实,在区域化合作协定中附加排他性政策条款,要求合作伙伴针对或孤立其他国家,实行出口管制与贸易制裁,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破碎化风险。
  三是绿色化转型。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提升,但是资源环境也承受着极大压力,亟需进行绿色化转型。习近平指出:“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因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世界各国普遍都在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实施流程改造、制定制度政策等方式,实行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销售,大幅度降低商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四是数字化加速。习近平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用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不仅包含数字产业化,还包括产业数字化,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革命性影响。具体来看,“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因此,当下许多国家与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才资源,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习近平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指出,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第一,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比较薄弱,还须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2013年3月,习近平就指出,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过近些年努力,我国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举措,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如还需要“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借此获得大量经济利润,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塑造品牌形象等手段,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与研发技术优势,保持并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产业链供应链运转的主动权。习近平曾以互联网核心技术为例阐明:“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中国虽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有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一是在不少领域中,国外领先企业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以及教训,不仅在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制定了大量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占据并不断巩固自身的先发优势。而中国企业在赶超过程中,则不仅需要克服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而且面临大量专利保护等技术壁垒,想要实现技术路线转换或超越,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与更大投入压力。二是我国之前主要以承接产业转移、接受国际加工组装订单的方式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产业链供应链中下游生产技术改进较多,对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积累不足。三是我国部分产业领域虽然与国外同期起步,但是因为产业化应用不通畅等因素,存在国内技术逐步落后于国外技术的问题。习近平对此指出,核心技术一定要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
  第二,存在制造业流失的趋势与风险,还须增强产业根植性。产业根植性是指产业扎根于本国或本地并不断发展的程度或能力。这里的“产业”涵义比较广,不仅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产业根植性明显降低,许多企业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保留在本土,将加工组装等环节外迁到发展中国家,以利用当地较低的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科技水平不高、只能获得少量附加值,但在完成技术积累、提供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稳定运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此次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依赖进口最终产品的发达国家一度面临生活物资和抗疫物资短缺的困境。而我国由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经济社会得以快速恢复运转。习近平指出,这次抗击新冠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是,近些年国际分工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新布局,部分制造业有流出中国的趋势,不利于维护我国发展和安全。习近平对此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
  企业或产业选择在某一地区布局或发展,有其内在的原因。从要素投入角度看,产业根植性的强弱取决于产业关键投入要素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关键投入要素越容易被替代,产业根植性就越弱。比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是一种关键投入要素。某地区的劳动力越丰富、越廉价,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力就越强。但是这类产业的根植性并不强,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潜在的劳动力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价格低廉。当各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以后,这类产业就会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对中国来说,当前正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近些年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在部分制造业领域面对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弊端,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积极引导制造业回流。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挑战,还须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资金等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全球贸易规则与制度。而中国最初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缺乏足够的谈判筹码与谈判经验,只能被动地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尽管如此,中国还是通过积极行动,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深度融入世界分工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与投资总额居世界前列,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贸易谈判经验的积累,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坚定维护多边贸易框架,展现了守信用、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有力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过也要看到,中国现在已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习近平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从解决贸易争端、健全国际货币体系等角度看,中国所掌握的话语权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不匹配,不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衰退,传统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挑战。习近平指出:“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这是因为一些国家固守传统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持既得利益,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所谓义务与责任,既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市场,又大量使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遏制其经济社会发展。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要求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多地体现自身的利益与诉求,二者的冲突使得传统的多边贸易体制愈来愈难以协调。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则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实行霸凌行径,频频“毁约”“退群”,严重冲击了多边主义体系。因此,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全世界都“应该着眼长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弥补相关治理赤字”。
四、“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是现代化的重要维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一,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现实状况。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日益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每条产业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各领域的现实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十分必要。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摸排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隐患。习近平对此指出:“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同时,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分析各领域各环节,掌握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全貌。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加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建设,精准绘制产业链供应链画像,进行智能化产供分析与预警,科学保障经济运行安全。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链长制”,为系统梳理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体制机制范例。其基本做法是:根据本地区实际条件确定若干条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图谱,深入梳理并制定龙头企业清单、配套企业清单、短板突破清单、协同攻关技术清单等,形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合的协调机制。尽管已经有了这些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各地区之间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还需要继续加强系统梳理与数据整合,构建完整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图谱。
  第二,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全面增强国际博弈能力。面对一些国家实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蓄意挑起经贸摩擦的局面,我国应在系统梳理、弄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特点分类施策,全面增强国际博弈能力,维护自身安全稳定。
  一方面,着力补齐短板,确保极端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可以正常运行。习近平指出:“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具体来看,补齐短板需要对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与此同时,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国际环境中,没有对重要产品有意识地强化保护,本身也是一种短板。因此,要“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这可以确保即使出现极端状况,经济社会仍能够正常运行,也可以增加国际博弈中的筹码,促进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
  另一方面,着力拉长长板,形成和提升对外方人为断供进行反制和威慑的能力。习近平指出:“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一些国家却采取贸易制裁、出口管制等手段封锁打压中国,将商业和技术问题高度政治化、武器化,人为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中国在面对极限施压时,要注重发挥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进行强有力的反制和威慑,从而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与此同时,要抢占科技前沿领域高地,持续不断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和形成新的长板,不断增强自身国际博弈能力。
  第三,引导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习近平指出:“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比如,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总体上有所下降。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但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有其积极作用,各地不能草率地将这类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要求其退出,更不能放任其向国外转移。
  确保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一方面,要引导国内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习近平对此指出,要“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引导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又可以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中国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较高,中西部大多为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低,适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转移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在这一过程中,“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利用好“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能够顺应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
五、“用科技创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运行”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补链、强链,还是延链、锻链,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要“用科技创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用加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保证经济安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一,坚持自主创新,把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形势使然。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另一方面,当代产业分工不断深入发展,“链主”企业可以凭借关键核心技术占据优势地位,并控制或影响整条产业链供应链。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将关键核心技术视为重大机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和环节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当然,“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第二,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动力。我国具有规模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科研文章,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科技研发如果不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的衔接如果不够紧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受限,就会出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因此,要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第三,确立产业链供应链中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与此同时,企业对市场需求、社会需要有敏锐的感知,时刻都要考虑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因此,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特别是“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组织者的作用,“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
  六、“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难预料风险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局面,习近平强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中国将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形成全球优质要素与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在保障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也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第一,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多边贸易体制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联系,使得“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其中,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是各个国家基于共识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近些年来,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接连遭受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负面冲击,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着上诉机构停摆、争端解决机制瘫痪等风险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表示,“我们将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合作,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现繁荣”,也期待各国都能“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二,加快共建基础设施,打造互联互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习近平指出:“互联互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球联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推进互联互通,可以促进经济血脉更加通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从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创造需求和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习近平强调:“互联互通要注重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他指出:“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为共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中国号召各国都应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加强规划制定、标准认证与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协商合作,围绕关键节点、关键通道、关键区域构建高效、便捷、智能的国际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朝着绿色化、数字化加速转型,但仍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方面的挑战。习近平指出:“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中国将与各国一道,不断加强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合作,同时努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绿色发展领域国际合作。2022年9月,中国同印度尼西亚等6个伙伴国家共同发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致力于与各国携手构建稳定和富有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倡议提出,鼓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在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共同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的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利用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这展现了我国维护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积极作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应该以习近平关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各国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共享红利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夯实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作者:王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