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陈培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二章框架结构与重难点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2024-01-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第二个重大时代课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第一章聚焦第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承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非常重要,接下来的各章内容可以看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具体努力的方向、理念和举措。该章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关键词较多,特对该章三节之间、每节各自之间的逻辑以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作出解析,供在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参考。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教材这一章的题目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是什么,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所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第一节“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包含三个关键词,即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讲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与每个大学生关系密切,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可以以此引发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关注。
  其中第一目的内容主要聚焦“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这一目应该讲清楚民族复兴为什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应该讲清楚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应重点讲清楚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中国梦要依靠汇集个人的努力奋斗来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为每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还应该讲清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梦想是相通的。当下大学生密切关注世界,也喜欢将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梦想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到中国梦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注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应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解其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接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二目重点要讲的内容。讲课时可以简要回顾我们党提出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的过程,回顾从提出“总体小康”到提出“全面小康”,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当然这部分重点还是要讲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教材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理论方面,突出讲“全面小康”中“全面”的含义,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一个是实践方面,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做了哪些努力,采取了哪些举措,尤其是如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宣告实现,我们要讲清楚这一目标实现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但要认识到这只是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个目标的实现,接下来还有更大的目标等待着去实现,不应过度关注成就而忽视还未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总结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学习其中值得继承发展的智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后,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的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三目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重点要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了新的战略安排,那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突出的是“建设”,主要是从过程或行动层面讲的,这个过程或行动的结果,就是要“建成”,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讲清楚,这一战略安排,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改革开放后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具有重大意义,它明确了时间表、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更有利于凝心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部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蓝图勾画,要让学生知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我国是什么样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我国又会是什么样子,还应该同时讲清楚明确奋斗目标、确定战略安排的价值,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如此,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如此。
  这一节要落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上,一方面应该讲清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应该讲清楚,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有信心、要坚定自信,又要认识到艰巨性、复杂性。没有信心,实现不了民族复兴,只有信心没有看到艰巨性,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也实现不了民族复兴。要跟学生讲清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大学生要通过实干托起中国梦。
  这一节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来思考,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系的问题。很显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连续的、接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我们不能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目标,是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再提出一个全新的目标,不能认为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无关,不能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才刚起步。小康这个目标,本身是在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本身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已经意味着我们在一些领域、一些地域实现了现代化,现在努力的方向则是“全面”,也可以从这层意义上理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表述。
  另一个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问题。两者可以说是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表述。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表述,这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情决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从辉煌到苦难,当然应该有一个民族复兴的目标。在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国走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现代化当然要追求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实际上,所有追求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都应该有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追求。只是在中国这个具有独特国情的国家,民族复兴梦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历史性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成果、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世界意义
  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道路?答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第二节“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遵循逻辑演进,进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中。本章第一节内容和第二节内容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第二节的四个目就是从四个方面分别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探索出来的、其中国特色或重要特征是什么、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其世界意义是什么。
  其中第一目主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探索出来的。这部分应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下子就提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这部分关键就是讲清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41)。回看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无疑是被动的现代化,它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大门强行拉入世界历史进程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标志着我国终于有机会自主决定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从而标志着主动现代化的开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且明确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并且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表述,强调要立足于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来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先是提出了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等表达,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确实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第二目主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部分应该从中西方现代化比较的角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应该认识到,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是基于中国国情、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总结出来的,比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是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其他几个方面的现代化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是可以从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应该讲清楚,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不是为了总结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为了接下来更为自觉地践行,更好地把已经形成的特点、优势自觉贯彻下去,把鲜明特色变为成功实践。
  需要深入讲清楚,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国情,由诸多因素决定。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的,也是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中国特色要讲,各国现代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要讲,不能只讲中国特色,不讲共同之处。教材非常明确地指明了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对共同特征以及一般规律并没有展开论述。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总结概括,比如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都要讲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都要谈民主化、法治化,都要追求理性化、个性化等,中国式现代化也是追求这些共同方面的,也是遵循从生产方式变革到政治制度确立、再到价值观念转变的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以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共同方面,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借鉴吸收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优秀成果。
  第三目主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且是本质要求,也就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上提出的要求,这意味着这些要求如果不能贯彻落实,就不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前两条,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下来五条可以看作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每个领域本质上要求怎么做,经济领域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领域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领域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领域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领域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两条是从世界意义层面上讲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追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出贡献,要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这两条说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立足中国的,还是面向世界的,不能只强调它是中国主导探索出来的一种样式的现代化,还要强调它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可选择性,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这些方面的要求有些是与中国特色或重要特征相重合的,这说明中国特色应转化为本质要求,中国特色不能只是理论概括,应该成为实践要求。
  这部分教学重点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句话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的、管根本的。要讲清楚这个定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从学理上可以认为,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先进的、强大的政治力量领导的,既能够规制资本又能运用资本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还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结论,是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激发强劲动力,凝聚磅礴力量,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
  第四目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主要论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这部分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这部分的难点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究竟新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教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段话实际上已经作出了回答。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新在它是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形态。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兼容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文明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经过对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国情分不开的。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遭受入侵后,不断学习他国技术、制度、观念以救亡图存,不断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来谋求发展,这让我们有机会去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也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中,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形成新的文明形态。总体上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最终能够被创造出来,离不开中国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实力增强,离不开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制度优势,离不开中国漫长的人类史、文明史、文化史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当然,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说就可以止步于文明发展进步。创造并不意味着已经完美呈现、已经尽如人意。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进一步丰富发展。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重大原则、重大关系与团结奋斗
  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探索出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之后,接下来就是讲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章第三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按照逻辑讲怎么办的问题。这一节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就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大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六个重大关系,就要坚持团结奋斗。在讲“怎么办”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办”的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为什么要把握重大原则、要处理重大关系、要团结奋斗,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探索性事业,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第一目讲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重大原则,最早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报告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结合这段话,应该讲清楚为什么要提出五个重大原则?道理就在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没有严格遵守的重大原则。我们经常提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离开这些重大原则,就无法解决全面建设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难题,无法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深入分析,这五个重大原则着重强调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依靠人民作为主体力量,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障碍,还要发扬斗争精神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五个重大原则,从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主体力量、改革创新、斗争精神五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应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原则和思路。
  第二目讲正确处理六个重大关系,即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这是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是针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这六大关系,显然具有现实针对性,也是由历史经验总结而来,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提出的一些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战略与策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重大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提出来的,守正与创新则是在新时代实践中多次重点强调。处理关系需要智慧,往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偏重哪一方或否定哪一方,都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系列重大关系,是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第三目讲坚持团结奋斗。初看起来,坚持团结奋斗似乎与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直接相关的关系,与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的关系也没有那么衔接紧凑。但深入思考会发现,没有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很难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也是接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传承的宝贵经验。这一目的设置,能够使本章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和行动上,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团结奋斗的意义和价值,讲清楚实现全社会团结奋斗不容易,应该以自己的行动促成团结奋斗的局面。只有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氛围,才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就整章而言,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且在教学中贯彻,一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那这个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呢?可以结合教材整章的内容,将其归纳为,最核心的部分是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六对重大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扩展,这个理论体系还应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也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等。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即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这些也可以算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成部分。应该明确,既然说已经构建了理论体系,其框架结构可以说已经呈现,包含的内容必然十分丰富,但因为是初步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丰富发展。
  另一个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特别是作为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讲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自然就会有这两条道路的关系如何把握的问题。可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呼。只不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则是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讲的是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问题,是可以给其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提供借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是在讲整个世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是能够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的。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独特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现代化的话语讲解着中国的故事,不是要向其他国家输送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要求其他国家必须按照这条道路走。每个国家都应该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度体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走出一条能够有助于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深层次逻辑,也是在国际社会讲清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把握的原则。
  (作者简介: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