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创新工程项目“整体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代表性阶段成果(2)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14-11-18
字体: 打印
分享:
  张建云: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整体性研究

  【内容提要】定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坚持整体性原则。当前相关定义欠缺之处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功能的同时,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价值功能和意义,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完整定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从创立主体、学术内涵、社会功能、价值观念四个层面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表明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完整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产生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无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马克思曾经针对有人对其理论的错误解读而说过:“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仅是因为人们对于内部观点完整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读和误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范畴本身也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一、马克思主义定义研究概况

  1.经典作家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在世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就已经流行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明确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而面对被曲解、误解的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无奈地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有过说明:“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注释[1]。)这个说明表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体系。

  列宁和斯大林曾明确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7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8页。),是“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等等。斯大林从三个角度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同时认为列宁主义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8页。)

  毛泽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过多次明确说明。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7页、第296页。)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第137、116页。),等等。

  经典作家根据当时实践的发展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界定和说明,为我们今天探讨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明确指导。

  2.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研究

  我国理论界大多数学者都主张从多个角度和方面界定马克思主义,至于具体是哪些角度和方面,有一些比较一致的倾向性意见,但是具体观点各不相同。

  (1)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高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逄锦聚、李毅认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梁树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雷云强调,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基础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世界观;从主要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有机地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根本要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元的生产力标准论;从阶级特性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穷人的理论”(雷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浙江日报》2009年9月7日。)。

  (2)比较全面、详细的定义。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用了1000字强调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页。)孙正聿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从称谓与定位、学说与学科、整体与部分、经典与阐释、文本与解读、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学养、坚持与发展八个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方位解读,用了两万多字(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4页。)。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认为,“从其理论形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丰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的严整体系中包含有多层次和发展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其科学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二、如何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

  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5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整体角度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不能一言以蔽之。

  第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应遵循下定义的基本要求。《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也就是说,给事物或概念、范畴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般采用“种差+属”的格式,而且要语言简洁而明确。下定义最关键的,一是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二是在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确定,“本质属性”是指该事物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是种概念(被定义概念)在属概念(下定义概念)下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因此,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主义”、其他“学说”的本质特征,明确标示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最鲜明、最根本之处有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能够超越以往一切理论,根本之处在于它确定了科学的实践观,“立足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根据。因此,定义马克思主义必须确立实践思维方式,要体现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本质特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公开声明自己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中主体的和稳定的部分。在古代社会,劳动群众是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劳动群众是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他们都是劳动者阶级,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靠他们用双手和智慧逐步推进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靠他们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不断实现的。坚决维护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他们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标志之一。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为什么难呢?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点相连。其难在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不是空洞、抽象的整体,而是有内容的、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具体的整体。对这个整体的解释和说明,必须从它的组成部分说起,弄清楚各个部分的内涵、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完整的认识。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整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线索来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个抽象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生成的特点,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何以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又应该如何在定义中体现出来。

  遵循整体性原则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并不是没有分析、没有内容的综合。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说明,必须采用分析的方法,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没有科学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综合;当然,只有分析没有综合,也达不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在分析过程中,必须有整体的观念,考察每个部分的时候,必须注意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及与其他部分的关联。否则,给出的定义也只能是大杂烩,缺乏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表明,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不能仅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进行,这样不易概括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给人以全面的理解,反倒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曲解。

  马克思主义定义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理论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来源于实践本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对象的活动,包含三个基本关系要素:一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目的,二是人们从中获得资料的对象世界,三是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的活动。这三者内在相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内在地要求反映人的需要的价值观与体现对象规律性的真理观有机统一起来,人们所面对的客观现实与人的目标、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并且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单纯理论的统一,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中的统一,是在实践中的统一。从价值与真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第三,要借鉴以往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经验。虽然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定义五花八门,但还是有共识的地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创立者,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三是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定义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启示。

  当前理论界的定义从总体上说,其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些定义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把握不够全面,有的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规律性的一面,有的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阶级性的一面。当然,也有一些定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相统一的整体角度出发,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都有一个欠缺之处,即只强调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功能,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价值功能和意义,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完整定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

  (2)一些定义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特性,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它表明下定义者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种概念”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属概念”下理解,在实质上也就说明下定义者是否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的视野宏大的理论整体。

  (3)有的定义语言不够简练,过于烦琐,这样尽管可以避开不完整的嫌疑,但是过于烦琐,就只是一个论证说明,而不叫定义。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确实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一般说来,文字过多的定义也就失去定义的本来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主体、学术内涵、社会功能、价值观念

  四个层面的定义及其内在关系

  程恩富、胡乐明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60年》的长文中,在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定义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如下界定:“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我们认为,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这个定义坚持了创立与发展、真理与价值、现实与理想等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的整体性原则,既表明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功能,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建构价值世界的功能和意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定义。

  (1)从创立主体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就不仅指明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且强调马克思主义也是他们的后继者对其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创造性地发展他们的思想。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会显现出各自的特色。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俄国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论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学说,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2)从学术内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与科学体系。这是从高度抽象的角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来源于它对所研究的对象即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把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认识论之中,正确地阐明了理论的来源及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解决了人的思维与外在自然的统一性问题;同样,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终决定人类社会的形态和发展方向。由此,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及认识论就不再是互不相关的几个方面,而是彼此内在相连的统一整体。

  (3)从社会功能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及科学体系。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不仅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实也指向未来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本本教条。

  (4)从价值观念的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这就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改造现实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信仰和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一般认为,价值观念包括信念、信仰、理想等基本价值系统。信仰是最高价值的信念,而理想是信仰对象的未来形象,是信仰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信仰是现实的个人超越有限性、追求无限性和永恒性的内在要求。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其生命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他所面对的自然却是无限的,永恒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宗教一直是信仰的主题。人们设想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上帝或其他神,来信仰它、依附它,通过上帝的全知全能来超越个人的有限性,实现人生永恒。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批判了宗教的虚妄性和欺骗性,科学地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矛盾,它表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归根结底要以自己的社会价值为根据,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表现为他对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在人类进步的实践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同汇入大海的一滴滴水,个人的无限性和超越性就在人类社会历史主体的永恒性和超越性中得以实现。

  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作为一个价值主体,必然要有一个自身特有的价值需要与目的,有一个自身特有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一系列的价值规范,形成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而这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以及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无论怎样多种多样,凝聚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和引领力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根据。

  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导价值观建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就在于其理论自身的自觉性和超越性。当前,从创立主体角度、学术内涵角度、社会功能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已是理论界的共识,而强调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则是本定义超越其他定义之所在,也是本定义的优长之处。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从价值观念层面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完整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为什么需要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呢?从理论上讲,从根本上说,这是完整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所谓价值,是标识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关系的范畴,亦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对主体有肯定作用,能满足主体需要,即为正价值,反之为负价值。由此,人对于外界对象形成“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解决人们“为什么做”的问题。人们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映价值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共同方式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形成价值评价标准系统。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标准渗透到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之中,影响着、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价值观念是完整实践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念是由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的人的意义世界、理想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因由和目标。意义世界、理想世界对实践的意义在于,人根据自身的内在尺度,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体系为中介对对象世界进行观念把握,超越对象的现实性领域,在自己面前打开一个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世界。人总是对照“现实世界”的有限性、特殊性和相对暂时性,从多种可能性世界中选择一种真善美的理想世界来引导自己的物质生活,使之合乎人的本性。由此,人的活动“也就不再像动物的活动那样只是现实世界中的直接存在的环节,而是有意识地把自身的现实活动同可能世界联系起来,把现实活动、现实世界置于可能世界的背景下去观照”(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可能的、理想的世界的存在,使人时时反观自身,并以理性的、现实的眼光审视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性,以人类性的要求来判断现实世界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从而以文化批判的主体姿态介入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揭露、鞭挞假恶丑,促进政治、经济制度向着符合人类性的方向、符合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方向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正因为有了价值理想和意义世界,人才具有评判现实世界的资质和能力,人的实践活动也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价值观念及价值评价标准决定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价值体系对实践活动的影响是内在的、无形的,因而在人的有目的的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同一件事,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做起来实际上是不相同的。以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来引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涉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前途。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健康发展、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相反,错误的价值取向也可以使一个人毁灭,使一个社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们价值行为的指导作用,这是完整实践观的内在要求。只有从价值观念层面定义马克思主义,才能完整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创造力和发展的内在张力。

  2.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现实引领力的迫切需要

  在当前全球化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上看,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发生前所未有的大碰撞、大交融,文化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竞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竞争。文化竞争并不意味着强者一定胜出,但是,没有主体性、没有自我价值意识的文化会被强势文化吞没。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优势,宣传、推广自己的价值体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经济和科技实力优势,通过物质生活方式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有形、无形地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使其在认同西方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变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微软电脑等遍布世界各地,美国所宣扬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通过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渠道,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工具,全方位、无间断地进行渗透和影响,通过歪曲、诋毁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美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西方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思想上的极大混乱,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情况上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各种矛盾、冲突加剧。一方面,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与从国外涌入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相呼应,是非混淆,真假难辨,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经济领域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然而,在经济社会体制快速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虽然被打碎了,但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此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荒芜,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导致道德滑坡,信仰丧失。价值世界的混乱和复杂,急需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明确共同思想基础以凝聚力量,团结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来源与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依据而形成的价值选择及价值判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对整合、引领社会思潮,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在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明确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世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构建价值世界的现实引领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雷声:《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2]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3]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上、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