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首页  |    
我的位置 > 首页 > 习研中心 > 中心成果 > 学术论文
陈答才 张纵远:习近平关于长征精神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内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甚至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在复杂的国内外客观环境下,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同时,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实践。作为红色精神的典型代表,长征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近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长征精神,发表了众多重要论述,这正是对当前形势的有效回应。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必须对其思想精髓进行科学阐释。总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具有政治、理论、价值等三重逻辑。

—、政治逻辑:为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长久推手

长征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战争史的奇迹,并不简单在于军事战略的得当,而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能够做到“四个意识”。这种红色基因使当时还弱小的党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得以攻坚克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四个意识”等红色基因而形成。

(一)政治意识:长征精神的政治之基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到处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如果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党,革命的队伍很容易涣散。习近平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赞同“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这都源于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始终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在革命队伍内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待,全体党员都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决定政治立场,即便长征之路遍布荆棘,广大红军战士不畏牺牲,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创造了人类军事史的奇迹,深刻诠释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同时,政治意识也体现在党和军队在长征中确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红军被迫长征时,正处于日本大举入侵华北,即将全面侵华的前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虽然险象环生,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清醒,将长征的革命方向与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实现了“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的过程。因此,长征的胜利结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长征精神所体现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无不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政治意识。

关于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习近平在政治意识层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必须“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只有时时刻刻讲政治,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将政治意识贯彻始终,才能带领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应对新形势下的风险挑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大局意识:长征精神的政治之责

灵活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全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一贯避免片面、局部地处理问题,始终着眼未来,从大局推进工作。习近平从大局视野出发,指出长征中的“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从而实现战略和战术的双赢,从而进一步得出,长征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精神。

同时,一个政党只有始终坚持大局意识,科学谋划全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因此,长征精神中所体现的大局意识更是一种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不畏艰难,敢于承担责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从大局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谋幸福、谋复兴。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要敢于承担政治责任,始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服从、维护大局,统揽全局,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才能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三)核心意识:长征精神的政治之舵

193410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但在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红军面临重要的方向性抉择。19351月,遵义会议在这种危急关头顺利召开,在会议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此基础上,屡屡受挫的红军才能依靠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最终走向胜利,塑造了长征精神。质言之,红军长征胜利的方向得益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而党能形成凝聚力,能够以弱胜强的关键,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上下一心,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所制定政治、军事路线的正确性,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决议。对此,习近平充分肯定了长征精神所反映出的核心意识,他指出,正因为有刘少奇等党内领导同志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长征才会成为“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虽然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就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做到“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落实党中央的科学部署,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确保党始终能够成为指引中国前进的舵手。

(四)看齐意识:长征精神的政治之根

—个党派,或是一个国家,若仅依靠领袖人物或个别先进人物,没有全体成员的高度统一,根本不可能逐渐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数百政党不断消失的时代,仍能脱颖而出,从正式成立时仅13名代表参加,成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大党。全体党员时刻向党中央看齐,并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同样,艰苦卓绝的长征之途更是如此。习近平在公开纪念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都着重提及了艰苦卓绝长征对他们革命生涯的重要影响。他们虽然不是普通党员干部,属于党的领导人,但身处逆境时,仍能做到个体与党中央绝不脱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向毛泽东所指引的正确方向看齐,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丰富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可见,长征精神的主谱就是向党中央看齐。此外,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铸就的不朽丰碑,习近平积极弘扬长征精神,高度重视长征胜利纪念节点,举办了各类长征纪念活动,不仅彰显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革命先辈看齐的内生动力,还充分“发挥其动员和激励功能”,使长征精神成为奏响新时代青年奋斗的号角。

长征精神雄辩地证明,不同的个体不仅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要自觉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全党上下必须团结一心,努力增强看齐意识这一根本要义,向党中央看齐,向革命先辈看齐,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纠错,避免偏离航道,以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持续奋斗。

二、理论逻辑:为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内生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了自身选择相应的制度。同样,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是由此决定的。长征精神是红军通过二万五千里的艰苦斗争而形成的红色精神。它的形成,必然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长征中的具体实践相融合的必然结果。

(一)纯粹的爱国情怀:长征精神的理论之壤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保障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持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戚继光抗倭等民族英雄事迹影响了每一代中华儿女。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走向了持续百年反侵略的抗争之路。实践是培育爱国情怀的土壤,而爱国情怀是长征精神生根发芽的理论沃土。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面向国民党右派反动势力的“围剿”,红军以最纯粹的爱国情怀,创造了“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感慨于长征之路的艰苦漫长,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其直接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奋斗的关键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要深入挖掘爱国主义因素,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为全体人民铸牢爱国之魂,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长征精神的理论之源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自强不息的奋斗画卷,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沁润下,中华民族始终在不断奋斗。长征之路危机四伏,行军条件异常艰辛,还遇到过很多军事挫折。在种种不利的境地下,全体红军坚韧不拔,绝不松懈,甚至包括没有实际参与长征的其他革命力量,也在不同地域用不同方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习近平在缅怀红军长征时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万难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习近平指出,如今中国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前进道路肯定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这是一条崭新的长征之路,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用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

(三)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的理论之魂

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从创党开始,便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也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民军队。正如毛泽东所言,如果没有信念,“就不是共产党员了”。只有“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朱德也指出,“要造成铁的红军,必须使红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首先完全信仰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也总结道,要使革命队伍始终保持凝聚力,必须拥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在革命队伍中锻造信仰,即使大部分红军战士文化程度不高,也能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失去“崇高理想信念”,很难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因此,“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正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回顾长征这段历史,展望我们未来的长征路,我们必须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铸就坚强的民族魂魄,高擎“涂满红色信念的精神旗帜”,对风险考验无所畏惧,对大是大非问题立场坚定,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自觉奋斗。

(四)紧密的党群血肉联系:长征精神的理论之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能从一个弱小的党成长为坚强的党,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长征中,我们的党极为弱小,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如果不能牢牢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根本不可能走向最终的胜利。习近平指出,紧密联系群众是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因此,长征史是“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党要确保长期执政,就必须弘扬长征精神,要充分认识到“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五)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长征精神的理论之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长征的困难程度冠绝“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红军长征时,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还要经历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中,红军不畏牺牲,长征之路就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他们用彪炳史册的胜利展现出了革命军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红军长征的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革命军队自此“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还用红军将士的热血铸就了永恒的长征精神。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传承长征精神中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实际行动向试图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势力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才能确保我们的前进道路不被阻断。

三、价值逻辑:为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中,长征精神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促使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长征精神,推动党的新事业行稳致远。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征精神的价值遵循

193410月,在博古、王明和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的初期阶段,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中国的革命道路面临着关键抉择。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为了纠正“左”倾错误,于次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制定出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政治与军事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长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一场革命道路的胜利。习近平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打破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的伟大胜利证明,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新时代的长征虽然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但“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并未改变,都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克服教条主义,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把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弘扬长征精神的价值依循。

(二)立足铸魂育人:长征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无数红军战士用热血凝聚的长征精神是珍贵的精神宝库,发挥长征精神的铸魂育人价值,可以“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活学活用真实历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红军在长征中,不仅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的英雄故事,还有许多文献资料和战斗旧址。这些都是宝贵的党史资源,是对全体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事例,更是对广大青年学子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用长征精神这一“党的人格力量的具体体现”影响青年一代,把革命年代青年群体的精神力量映射到当今学子的内心世界,不仅使他们内化于心,从内心深入认可党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还要做到外化于行,真正生成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自觉,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的长征之路谱写新篇章。

(三)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征精神的价值指引

—个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实现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更要培育精神层面的文明素养。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更好地涵育中国精神提供了价值指引。红军长征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系统呈现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长征精神也得以不断升华。换言之,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也是“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展示。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吸收老一代长征人用战火淬炼的精神之“钙”,并与新时代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不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使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魂,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集中力量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的价值趋向

红军长征时,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成为了永恒的“人类史诗”。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而言,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是党的短期目标,我们的长征之路则是党的长期目标,而党的近期目标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红军长征是我们所要实现宏伟蓝图的前提,而党的坚强领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因此,这两代长征路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长征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长征路也有重要的导向价值。要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必须弘扬长征精神,始终相信党、依靠党、服从党,“永远做红军的传人”。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使我们的长征之路风雨如磐也坚韧不拔,直至实现总体蓝图。

磅礴的长征之路孕育了厚重的长征精神,厚重的长征精神也会助力磅礴的新时代长征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发出,回归新时代,对于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其所蕴含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有助于理解长征精神为何与其他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助于实现我们在新时代的宏伟目标。同时,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也会深化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感悟,从而为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陈答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纵远,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社科论丛》2022年6月第21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7-19 1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