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首页  |    
我的位置 > 首页 > 习研中心 > 中心成果 > 学术论文
路宽: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于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命题,并围绕这一命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阐释和回答了为什么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需要深刻领会。
    一、坚定历史自信命题的提出

坚定历史自信的命题,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也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提出的,还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看待党的历史的必然结果。

第一,坚定历史自信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但同时,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的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时期。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使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2021年 11 11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的命题,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12 27 28日,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022 1 11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1 18日,他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这一系列集中论述,深刻说明了坚定历史自信的命题是基于新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体现了习近平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高度重视。

第二,坚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提出的。

中华民族有 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至近代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无数仁人志士持续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而起,但各种救国方案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我们的民族才彻底从沉沦中奋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人民才彻底摆脱备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习近平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所以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三,坚定历史自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党的历史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和把握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能够使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毛泽东熟读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他曾说:“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研究党史,“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以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党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它最忠实地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邓小平也强调,“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回顾党的历史时,他强调要充满自信:“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中国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吗?不可能的。不要小视我们的党。”党领导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党史、总结党史。他不仅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的命题,要求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发扬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起草的,通过对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作出科学、全面和权威的总结,引导全党全社会增强信仰、信心、信念,进而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文件,领导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了全党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历史,成为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邓小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领导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定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伟大的前途”,“总的趋势必然会日益兴旺发达”,推动全党“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对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领导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科学总结,推动全党统一思想、满怀信心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

二、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

历史自信指对于自身历史的自信,确认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本质上是一种对自身的认可和鼓舞。习近平讲历史自信,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和国家历史的信心和认同,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了解历史、全面把握现在、更好开创未来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势而为、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第一,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对党和国家历史的正确认知。

历史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体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历史自信形成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历史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是历史自信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对伟大成就的正确历史认知。习近平深刻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历史认知能够告诉人们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曾经取得的胜利和遭遇的挫折,能够启迪人们如何应对现实的挑战,如何选择未来的方向,如何规避未来的风险和如何赢得更大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凝聚人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坚定历史自信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这主要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和破坏。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恢复历史真相”的旗号,以“戏说”“爆料”“揭秘”为噱头,脱离历史环境和文献依据,忽略前因后果,肆意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诋毁党的领袖。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表现,其要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自信的大敌,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他提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理论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以党的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和扎实严谨的学术成果为武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全党全社会正确认识历史,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同时,正确认识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的工作,必须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引导全党全社会坚定历史自信、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虚无历史不可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同样也不可取。在科学历史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客观分析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胜利和失败的基础上的自信,而非不加分析地夸大自身历史的态度。习近平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坚定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回顾党的历史时,他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非常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壮大,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种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所以,全党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同时,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坚定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提出历史自信的前提是要有能够使人产生自信的辉煌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创造了伟大成就,形成了伟大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的自信。10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绘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美的画卷。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当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事实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伟大奋斗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重要来源。

历史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精神就是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百年奋斗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形成了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的开拓精神等核心理念,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021 11 11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到历史自信时强调:“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党对自身历史经验总结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百年来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对党百年奋斗成就的肯定,也就是坚定对党百年历史的自信。反之,不明白“四个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没有历史自信,就无法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就无法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和坚定历史自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

第四,坚定历史自信的要义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运用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历史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深刻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刻把握历史,就要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运用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未知的风险挑战面前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惧,才能坚定走向未来和赢得胜利的信念信心。

坚定历史自信,意味着科学总结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史经验是党从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认识。习近平指出:“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概括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从新的形势和任务出发,在改革开放 40周年、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在他领导起草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勇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满怀信心和力量地推进新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历史自信,意味着正确认识和运用历史规律,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毛泽东提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习近平就此问题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被动消极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学习和研究历史,不能停留于具体的人和事,不能止步于历史现象的层面,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具体而言,学习和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就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发展,坚定信心更好前进。

坚定历史自信,还意味着准确把握历史大势,顺势而动、奋发有为。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顺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兴起这个世界大势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党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是顺应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世界大势的产物;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基于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潮流的深刻洞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作出科学判断的必然结果。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世界历史方位,明确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又要去哪里的重大问题,明确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与其相应的历史任务,坚定历史自信和战略自信,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三、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学史增信、以信促行。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学习历史是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学史”就是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清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深入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把握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学史”的基础上,要实现“增信”,就是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保持顽强意志,勇于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努力创造属于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总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回顾党的历史,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际、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多种复杂严峻的考验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的坚实底气、宝贵财富和自信之源。习近平强调:“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进一步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坚定斗志和信心,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人心和力量,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第三,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善于把握历史主动、开拓前行。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善于把握历史主动。具体来说,一是坚定不移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这些重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根据。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创造”的伟大成就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中国的实际发展成就为回答和解决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突出成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习近平深刻指出:“纵观各国政党,真正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够始终如一正视自身问题,能够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的制度规范体系,能够严肃惩处党内一大批腐化变质分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交出令广大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历史和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和宣传党的百年历史,不断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中获取前行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路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2-07-15 1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