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会与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成果综述·活动报道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年年会暨第八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4-04-18
字体: 打印
分享:
  原标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年年会暨第八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2023年11月26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协办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 年年会暨第八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曲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兼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立文,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侯惠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雷主持。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生平,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冯颜利,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阎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秘书长李建国等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00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
  1.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会学者围绕“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两个结合”更加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逻辑理路,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是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的关键所在。侯惠勤指出,“两个结合”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在于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总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和“魂脉”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指出,理解好“魂脉”和“根脉”的关系尤为重要,“第二个结合”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其次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文化思想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颜晓峰指出,坚持“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成功法宝,要在科学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方位、关键环节、成果目标基础上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欢春指出,只有切实实现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巩固、夯实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海舰指出,科学把握“第二个结合”,能够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开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空间。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昝瑞礼指出,科学把握“两个结合”,能更好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2.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指南。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对其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重大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为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了应有贡献。
  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意义,要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入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来源、理论特质和理论贡献,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姜迎春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学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文化遵循。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卢忠萍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其理论特质在于系统性、战略性、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世界性,其理论贡献在于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其中的概念、范畴、体系、架构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重要问题所作出的新论断、新表述、新阐发。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些内容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进行实践探索的进一步展开。
  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要立足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方向。杨生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动态辩证的统一。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目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及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与会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及重大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研究,要在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辩证关系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容。艾四林指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能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提供话语层面的保障与支撑。袁银传指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因而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具有中国特色。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将这二者有机贯通起来。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鹏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对“世界现代化之问”的创造性回答,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规律,是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必然选择。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发展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涉现代化的“古今”和“中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很好地处理了现代化的“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必须从处理现代化的“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的视角入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内外学界进入热点研究场域,引起国际学术界巨大反响,为人类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研究,要在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多维度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方案。冯颜利指出,要多维度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特别是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五大原则、九个本质要求结合起来研究,多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方法论基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规范财富积累理应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凤义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揭示和掌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的实践路径。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彬彬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进程中努力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大鹏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在实践中增强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提高掌握系统思维方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贯彻系统思维方法的效果和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