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宋福范: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25-04-15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下简称“学习教育”)。这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作出的再动员再部署,对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从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徙木立信”之举破题,以钉钉子精神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展好这次学习教育,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党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要深刻认识“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党性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而展开,既要从党性锤炼入手解决思想根源问题,又要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践行宗旨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抓住作风建设核心要义,达到党的作风建设的目的。
  作风建设要抓党性修养,必须围绕锤炼党性抓作风建设。作风从外在看,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形象,而从内在看,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素质。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守党性原则,才能保持好的作风。这决定了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从锤炼党性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以锤炼党性促进作风提升。一是必须围绕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党性植根于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保持优良作风的“压舱石”和“总开关”。理想信念动摇了,党员、干部作风必然出现问题。二是锤炼党性必须处理好公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的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是因为公私关系没有摆正而产生。对党员、干部来说,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三是党性需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实践磨砺中不断锤炼。党性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提升道德修养、强化纪律约束,才能固本培元,抵御歪风邪气,保持作风纯正。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纯洁党风的重要保障。党内政治生活流于形式,必然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党员、干部应对照党章党规和党的初心使命,经常进行思想上的“体检”,才能及时清除私心杂念,保持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人民至上、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风建设要抓党群关系,必须围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一是作风建设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二是作风建设要求必须带着感情去真抓实干。贯彻群众路线,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成群众一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就是在“作秀”了。对人民怀着真挚的感情才能真抓实干,而为民务实清廉、真抓实干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三是党员干部应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群众的公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这种关系不能颠倒。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
  二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教育党员、干部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表明我们党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新征程上以好作风好形象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领导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社会风气就不可能好。”作风建设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增强危机意识,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作风问题,始终以优良的作风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另一方面,好的作风可以推动“关键少数”担负关键责任、带动“绝大多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因此,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只有作风过硬,在工作中才能不打折扣、不找借口、不推责任,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形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风气。
  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解决的是党的形象问题,而党的形象的背后是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制度等其他建设状况的综合反映。作风建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入,从整治党内存在的“四风”等突出问题抓起,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解决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作风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乃至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党的使命任务,需要党有好的作风。新时代要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调动全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全党活力,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良好作风保障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系统总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显著成效和经验,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高标准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关键群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众观察评价党风的晴雨表,领导干部带好头是无声的示范。因此,作风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才能带动全党形成良好风气。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己,自觉抵制特权思想和行为,管好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注重家风建设,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与党员、干部的作风密切相关。权力观旨在回答“权力从何而来、权力为谁而用”的问题,反映的是领导作风;政绩观旨在回答“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反映的是工作作风;事业观旨在回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事业、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的问题,反映的是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的重要标尺。坚守人民立场是基本前提。领导干部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之所以错位,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制定民生政策要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改造主观世界”是领导干部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改造主观世界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
  持续深化纠治“四风”。这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主攻方向。“四风”是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如不解决将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与群众疏远。“四风”根源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形式主义源于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和政绩观错位,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弄虚作假,重形式轻实绩;官僚主义源于官本位思想和权力观扭曲,表现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推诿扯皮、不担当;享乐主义来自革命意志衰退和价值观偏差,表现为精神懈怠,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奢靡之风反映思想堕落和物欲膨胀,表现为铺张浪费、生活奢华,甚至腐化堕落。反对形式主义要解决工作不实问题,倡导真抓实干,树立正确政绩观;反对官僚主义要解决不作为问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享乐主义要克服特权思想,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靡之风要狠刹挥霍浪费,倡导勤俭节约。
  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这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作风与腐败的关系,则是风腐同源、风腐一体。作风不正往往容易滋生腐败,腐败问题又往往与不良作风相伴而生。因此,正风肃纪反腐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必须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抓,在实践中同部署同推进。以整治“四风”为切入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和监督执纪问责铲除腐败滋生土壤,通过把纪律挺在前面筑牢党员拒腐防变底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惩治腐败,同时,运用“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注重风腐同查同治,整治二者交织的现象,铲除根源、标本兼治。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制度机制保障。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因此,必须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抓常、抓细、抓长”。抓常,就是融入日常工作,经常分析研判,及时纠治苗头性问题。抓细,就是注重细节,从具体问题入手,回应群众关切。抓长,就是持之以恒,通过深化改革固化成果。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强化教育、完善制度,提升拒腐防变自觉性。注重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并举,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