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述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方法论方面已经有所关注。当前,学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好这些成果,对于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任务和课题。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学界基本认为,两者虽有区别,但同时也具有统一性。韩庆祥认为,世界观是人们观(认识、解释)世界的根本观念。方法论是人们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世南认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思想理论,是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并随着时代需要而发展的理论,是对时代基本矛盾、主要特征、根本任务等全局性、总体性问题深刻反映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思想理论,因而是充分体现出客观真理性的思想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立场观点方法。刘建军认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话语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在广义上可以统指整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狭义上特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颜晓峰认为,立场、观点、方法是不能脱离世界观方法论而单独存在的。我们强调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出发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立场。许恒兵认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对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高度一致、有机统一。立场观点方法这一提法具有中国特色,使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具体化。郝立忠认为,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科学命题,就在于强调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反映其他的理论、其他的原理;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体现其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有根本性,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随着实践发展、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呈现出的最新样态、最新成果。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根源和重要贡献。辛向阳认为,我们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了对历史发展、现代化、人类文明的科学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发展观、现代化观。周丹、董键铭认为,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10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立场、观点、方法的角度来看,田心铭认为,这里的“立场”,即人民立场,就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这里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这里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些观点具体指导实践的方法。于维力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体现了自觉坚持、灵活运用、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
任晓伟认为,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在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彰显强大真理力量,在规律性和主动性的统一中产生巨大实践力量,在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的统一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中创造新的理论形态。李国武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为目标宗旨,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革命性、科学性和发展性。这一思想虽然与现代西方哲学在价值观、思想方法以及具体议题上存在一些交叉和相互影响,但在根本的历史、文化、政治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创造智慧。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的多维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具有世界性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产生,肯定不是单线的,而是具有十分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和实践支撑的。辛向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融入大历史观和深刻历史思维,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韩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全球的高度,从人类文明和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百余年历程的经验总结,汲取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特别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具体来说,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如何生成的,主要有如下观点。艾四林、李函珂认为,其来源于我们党坚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扎根、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宝贵经验。周向军认为,其来源于主客观条件的高度互动,即在客观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主观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素质、卓越能力相联系,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关锋认为,这一来源具有三重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和经验的“历史传承”,以及作为重要现实指向的“现实条件和切实需要”。刘长军认为,这一来源,在历史逻辑上,是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在理论逻辑上,是“两个结合”中传承创新、融会贯通、互相成就;在实践逻辑上,是解决社会矛盾、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王维、李兵认为,这一来源,从理论维度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坚持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滋养;从历史维度看,是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科学总结新时代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升华和高度凝练。
目前,从生成逻辑的角度,着眼“第二个结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产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机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第三,习近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创立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加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君如认为,习近平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学习、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汪信砚认为,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实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从上述成果看,如何进一步总结习近平的地方领导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深刻思考、科学论断和重大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需要学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王伟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对于我们来说,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
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韩庆祥认为,这是具有根本地位的“精髓”“灵魂”。金民卿认为,这是最核心、最本质、最深刻的“元问题”。张东刚认为,其中关于“两个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自我革命等的理论,都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石德金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推向新高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在当代中国,但是不仅仅属于中国,也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第二,对于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具有标志性的伟大创造。姜辉认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认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侯惠勤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飞跃中,必然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创新。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必须以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前提。其中包含三层意蕴:“灵魂”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精髓”是科学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关键”是精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志刚认为,“两个结合”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体现在“两个结合”之中?黄显中、杨紫薇认为,其以“两个结合”为本位,也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桥梁和中介。张峰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实践中又不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伟大结晶,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也集中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精髓和精华。
二、“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定位、逻辑架构与创新价值
“六个必须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关系?目前,学界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等同关系。对此,刘建军认为,这种看法,作为对党的二十大有关论述的初步理解和把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学理上讲还是不够充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应比“六个必须坚持”更为丰富。
1.“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定位
从理论形态上看,梅荣政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以更为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态集中体现出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完整思想体系。曲青山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坚持自信自立是精神特质和基本立足点,坚持守正创新是理论品格和主要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是鲜明风格和现实着眼点,坚持系统观念是科学方法和关键统筹点,坚持胸怀天下是全球视野和重要站位点。钟慧容、詹梦晴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呈现,从思想原则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李新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中的6个方面,分别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民观点、国情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联系观点、大同观点相呼应,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最好的诠释。高继文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范畴和论断,标注新时代党的理想信念、原则立场、理论勇气和智慧方法,具有统领性指导意义。韩喜平、郭越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统一和整体发展。蒲清平等人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坚持什么样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图大业,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理解把握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包炜杰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主体-实践”的当代延展,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方法论。
从目前看,我们首先要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拓宽理论视野,不断打开新的学术研究空间。
2.“六个必须坚持”的逻辑架构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逻辑上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认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根本的价值立场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内在的精神特质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鲜明的理论品格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鲜明风格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充分体现在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陈理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显著标识、实践品格、基础性方法、政治品格等。韩震认为,坚持人民至上,主要解决如何看待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坚持自信自立,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问题;坚持守正创新,主要解决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发展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坚持系统观念,主要解决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问题;坚持胸怀天下,解决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郝立新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分别强调党的理论与人民性的关系、体现党和人民的担当和创造、展示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精髓、体现新时代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领科学思想方法的辩证法观点,以及表达了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韩振峰认为,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人民至上是“总体要求”;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要求”;坚持胸怀天下是应具备全球视野、天下情怀的“使命要求”。董振华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性在于其实践性,在知行合一基础上实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历史观、天下观的统一。
第二,从“六个必须坚持”的整体结构看。“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科学有机整体。韩庆祥认为,“六个必须坚持”,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逻辑严密,需要我们将其彼此联系起来全面理解和把握。韩庆祥、王海滨认为,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可从阐释五大关系入手:一是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二是其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系,三是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关系,四是其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关系,五是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这五大关系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深入阐释“六个必须坚持”背后的哲学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郝立新认为,虽然“六个必须坚持”中的每一个坚持都各有侧重,但从整体上看,“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根本性和贯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价值立场与科学态度、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高度统一。韩振峰、耿茂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高度凝练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逻辑内容,从整体上构成了“总体要求-内在要求-外在要求-使命要求”的逻辑结构。张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内部之间蕴含了紧密的逻辑关联性,其中,“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价值逻辑起点,“自信自立”与“胸怀天下”分别凸显了理论创新的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守正创新”反映了理论创新的谱系定位问题,“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深刻折射出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郭万超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总方法。
第三,从“六个必须坚持”各部分表达的含义看。赵剑英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揭示了中国发展的突出精神特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揭示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揭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充分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世界观”。徐艳玲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人民历史主体性与价值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李毅认为,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自信自立,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守正创新,是立足现实,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辩证统一的必然结论;问题导向,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观念,体现了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胸怀天下,体现了态度境界和价值意蕴。张雷声、李梦云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的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的是内在气质和精神品格;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的是思想方法和内在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的是工作方法和突出特点;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的是整体特色和思维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的是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朱静芸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从历史主体的维度体现了群众史观或人民史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彰显了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强调的是一种长时段、宽视野、整体性的历史意识,展现出宏阔深广的大历史观。王钰鑫认为,对于我们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坚持人民至上是其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其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是其显著标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风格,坚持系统观念是其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其天下情怀。
第四,关于“六个必须坚持”中每一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解。李慎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人民至上是贯穿后面其他五个必须中的主线,是其他五个必须坚持的方向和灵魂。奚洁人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六个必须坚持”之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性重大贡献主要体现于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刘红凛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根本上是基于人民立场的。因此,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居首位,起到统领作用。戴立兴认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人民权力至上,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三是必须坚持人民评判至上。梁孝认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特质,具有强大精神力量,就是要我们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自信自立。任洁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不断推进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叙事立论、创新推进的重要逻辑。刘卓红认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思维为哲学基础,从阐释“提出问题”的矛盾思维、“问题存在和把握问题”的整体逻辑、在实践中主动“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展现了“六个必须坚持”之间高度的内在关联性。陈松友认为,坚持系统观念,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破解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成龙、潘亚宁认为,“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传承、创新、弘扬,是对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批判借鉴,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世界理念的科学凝练和升华。秦振燕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对我们持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六个必须坚持”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特别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3.“六个必须坚持”的创新价值
“六个必须坚持”,在党史、新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曲青山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展开,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王立胜、聂家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各方面,处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林建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孙熙国认为,面对“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思考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的问题;同时,又思考和解决了世界向何处去、世界怎么办的问题。董慧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创新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哲学思维,体现了习近平的哲学创见和哲学智慧,是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黄明理、周泊然认为,“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论自信,是理解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所在和精要所在。岑朝阳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和基本特质,从整体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相协调的高度,为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锚定了崭新历史方位。段秀芳认为,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的三重维度来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新时代重大课题的新回答,是对“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新总结,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新范式和思想新武器。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创新,对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其重大价值和意义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价值和意义,辛向阳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以崭新的形态、方法和视野,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肖贵清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实践主体、根本动力、实践路径、思想方法、世界视野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冯颜利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冯鹏志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理论精华,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成就和智慧,进一步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迷思,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思想武器。严小成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简约的哲理话语,实现了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新演绎、新飞跃。苏星鸿、胡桠丽认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整体性表达,也是基于“两个确立”的政治逻辑和思想逻辑作出整体性判断。方世南认为,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与互动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时代性与真理性相统一、实践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等维度去深刻把握并自觉坚持好、运用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田鹏颖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本体论,是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主动的认识论,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大历史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并战胜风险挑战的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
2.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
田心铭认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不能只引用个别词句、不坚持和运用立场观点方法,而是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探索、产生新的实践创造。梅荣政认为,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可以进一步优化我们在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权力观等方面的认识。刘建军认为,我们要从哲学基础、思想路线、创新路径、根本原则、工作方法等五个方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吴传毅认为,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去认识和掌握,掌握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掌握其背后的学理、哲理和道理。不能只记住一些名词概念,照搬照抄其中的字句。方世南、黄雪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着十分丰富的互动逻辑,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角度,予以系统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辛向阳、吕耀龙认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和世界性。何志明认为,新时代党史学科发展,要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进一步强化理论思维、问题思维和全局思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另外,刘影、杨静认为,在下一步研究中,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概念,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内涵;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提升研究质量,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等。
3.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底色,要推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自信自立”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精神气度和基本立足点,要使中国学术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守正创新”是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奋力推进新时代学术理论创新;“系统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学方法,要不断提升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胸怀天下”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视野和境界,要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刘红凛认为,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要特别注意: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尺,坚持把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方法论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金民卿、古晓兰认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要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刘卓红、牟修新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推动全人类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实现全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人类新文明图式的必由之路。
具体到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等方面,陈文旭、聂嘉琪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分别体现了价值立场、精神气质、发展路径、实践原则、思想方法、境界格局。魏崇辉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依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认为,具体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言,“六个必须坚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含着“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吴仁明、李原涛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双向深化的根本所在,为党的自我革命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方法遵循。谢富胜、匡晓璐认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周佑勇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为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要将其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陈萌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不仅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更为新征程上创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方法。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角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点破解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瓶颈问题,统筹构建多元协同的共同富裕推进方案。
在实践中,要增强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动意识。薄洁萍认为,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工作方法上的僵化与简单化。一是走好群众路线,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三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任洁认为,领导干部要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六个必须坚持”。巩茹敏、吉星认为,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彰显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契合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体现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金钥匙”。甘肃省直机关工委课题组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为推动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自觉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使机关党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另外,冯颜利和曾咏辉、马玉飞、田伟等,从家庭家教家风、宗教工作、科技期刊编发等实践方面开展了探讨。
在实践中,我们当然应该把“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一个整体去运用。但是,具体到某些领域、某些情况、某些问题,也应该突出某一个或者几个“必须坚持”,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4.加强“六个必须坚持”在高校“大思政课”中的运用
赵建军认为,“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向波涛认为,高校要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把握和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六个必须坚持”,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孙来斌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理念指引作用,具体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自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着力回答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推进一体化、打好组合拳,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贾鹏飞认为,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创新范畴、重大命题和体系架构讲授中,讲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学理蕴涵;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理论自觉、研究问题的逻辑理路、解决问题的实践运思,讲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实理据;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底色、高度历史自信与自觉历史担当的精神气质、宽阔世界视野与高远人类关照的精神境界,讲活其中的精神力量。冯培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着力强化“三个坚持”:坚持问题导向把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坚持系统观念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意蕴,坚持守正创新铺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科学正确的世界观、生动活泼的方法论,而不是片面错误的世界观、封闭僵化的方法论。随着理论的不断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内容上是进一步丰富拓展,还是进一步提炼精炼,是需要我们回答的重大课题。
结语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纯熟地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进步,就代表着这个人、民族、政党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的成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全人类的最新贡献。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对于理论界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通中外知识体系,总结新鲜实践经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是开展好这项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11月20日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