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栾亚丽、韩鹏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与建设路径管窥

发布时间:2024-11-29
字体: 打印
分享:

  文明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针,文明发展兴盛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召。从中华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过渡,是党关于文明建设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必然结果。总体上讲,中华文明包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要指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一般属性,又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有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发展困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世界文明交往新格局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范式。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进行学理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现为一种多维立体的文明形态,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现代化建设全部文明成果之大成。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互贯通的中华文明历时性发展过程出发,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不断提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自觉。 

  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质”上讲,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追求的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等文明思想,凝练出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上,中国古代提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处世之道,将修身养性和德行高尚作为人生追求;在家国治理上推行“任人唯贤”“革故鼎新”等理念和方法,一度形成了繁荣稳定的政治文明;在对外交往上谋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相处之道,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开放胸襟展现了伟大的民族形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与劫难,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百余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次次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顺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鲜明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无论是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文化结晶,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生发和完善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以中华文明为深厚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成和积淀的思想结晶,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诸多重要思想成果,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不断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养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准确地进行历史定位,必须把握其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清晰勾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文明坐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全党的中心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要义,实现了对近代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面超越,具有丰富而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提供时代发展语境。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文明不断得以创造、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其本质就在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两个结合”基础上产生的新型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不断守正创新的进步文明,实现了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种协调共进的文明发展模式。作为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长出的文明结晶,具有最团结、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能够广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广大民众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保持高度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人民群众的力量从根本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实践基础,构成其得以有效推进的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前所立足的历史阶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现实生长空间。 

  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发于现代化实践,同实现文明复兴、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根本一致。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价值,必须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社会连续性发展中不断进行历史创造。 

  “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中华文明全面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文明发展现状,中华文明的当代影响力同经济发展实力仍不完全匹配。如何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西方文明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充当了许多国家进行文明建设的参照,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明形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开拓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崭新道路。中华文明在与新时代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无比珍贵的文明成果,极大提升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作为一种“人民本位”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根本一致,人民始终是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享受主体,深刻反映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此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促进更多高水平的物质及精神文明繁荣发展,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物质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正不断向中华文明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复兴的目标迈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有机统一,二者在价值诉求和发展方向上耦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选择,将在中华文明全面复兴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二、科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立足新时代,以历史思维和世界眼光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是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任务应有的理论自觉。 

  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新时代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概括为“中华文明整体中历史地连续发展和创新创造的文明成果总和”是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的中华文明的当代表征。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主要指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及其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精髓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明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整体上看,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功孕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底色,吸收了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思想精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生动显示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关联,在新时代呈现出清晰的价值脉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扎根深厚的中华文明历史土壤,在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辩证把握中树立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承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以艰苦奋斗的姿态不断开拓创新,鲜明展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9〕的实践品格,为加快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变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新时代文明建设的风险挑战中坚定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价值观,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推动不同民族和国家间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吸纳世界文明发展有益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勇担时代发展重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响应并参与完善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文明成果。“现代化的本质是文明创造和文明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道路的不断开拓,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实现了中华文明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与双向互动。“现代文明在现代化运动中生成”,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良好局面。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赓续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之精髓,合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之精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显示出全方位建设的实践导向,集中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要求社会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发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实际,致力于建设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时代文明,让文明发展成果惠及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加快新时代文明建设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顺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中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引领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中有效保障了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旗帜,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在互利共赢、合作协商中积极推进各国间文明交流互鉴。 

  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型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标识,其发展目标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相契合,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新型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先河,一定程度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然而,其侵略扩张和逐利本性不断导致现代化道路片面化发展,成为“粗陋野蛮之中的文明”,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等文明时代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思想之魂,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整体方向,为人类走出文明发展困境提供根本思想指引。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出发,指出人类文明是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普世文明”道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为实现了对全人类历史关怀的科学真理,根本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具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眼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扎根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合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旺盛的生命力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等时代课题进行有效破题。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并丰富和完善自身,为世界各国文明携手共存、共同发展提供基本价值指引。坚持胸怀天下,以文明之国、文化大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主动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层面的重要建设目标。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是新时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当代文明交往和国际关系的深化提供新的发展范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形成一套内容全面且逻辑自洽的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理探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路径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解读,最终都要落实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两个结合”为实践原则,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发展格局和话语体系。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确保新时代文明建设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要求,直接关系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和最终成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走出光辉的奋斗历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朝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从唯物史观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定不移站稳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进一步锻造了具有纯洁性和先进性的世界性大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保障和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站在社会历史制高点,深刻总结中华文明时代发展特性,以严密的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文明发展理念,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努力奋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全党必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以锐意进取的面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朝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前提。只有坚定根本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 

  2.贯彻“两个结合”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行稳致远 

  “两个结合”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原则。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两条理论脉络,二者并非各行其道、互不关联,而是在彼此有机结合中共同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新时代的文明形态。以“两个结合”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首要之举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能够同中国发展实际有机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要义相互契合,回答并解决了一系列历史发展重要问题,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证明了的指导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发展真理。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决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方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此外,必须更加注重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客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内涵要义、价值旨趣等方面耦合,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理论前提。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实践要求。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明时代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3.坚持守正创新以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命力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动力之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在守正创新中孕育的结果。 

  守正创新蕴含“守正”和“创新”两方面要求。所谓“守正”是指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能够在传承民族精神中尊重并践行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守正”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必须守好中华文明之“正”。作为“守正”的发展目标,“创新”则指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出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创造出由中华民族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守正创新这一科学方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搭建起联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的发展演进规律,向全社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时代号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极参与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动挖掘中华文化智慧精华,加大对文明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都具有发展开放性,二者在相互统一中实现创新发展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守正并不等于固守已有的文化成果,需要以主动进取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要“古为今用”也要“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4.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以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影响力 

  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文明互鉴论”,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理念的当代展现,其能够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发展特性。“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又紧贴新时代人类文明的现实发展,在新时代摒弃了西方“零和博弈”的二元思维,引领全世界共同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秉持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才能更好建设面向全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真正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愿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开放胸襟,“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要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往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合理吸收各国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充满生命力”,在文明互鉴中必须始终坚守中华文明发展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交往原则,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自立自强,有效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感染力和引领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时代,必须加快构建并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让全世界共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概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全面超越了西方传统文明发展模式的桎梏,在思想层面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也为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基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思想精髓,又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根本一致,是串联起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进步文明。新时代新征程上,亿万中华儿女实现文明复兴、民族复兴的决心无比坚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无比光明。要不断推动中华文明话语体系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发展活力,早日实现以文明全面复兴为标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来源:《理论界2024年10月23日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