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彭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实践及其贯彻路径

发布时间:2024-09-06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引言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进程中取得了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文化的繁荣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整体格局的谋划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其未来方向的判断,深刻体现了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思维,彰显了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化主体、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特质与方向规定着文化交流的形式与价值,因此,须从主体、教育、建设和交流等多维度共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是在文化主体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指明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文化的制度主体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总结为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之一,这指明了只有在文化领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特质为评价标尺,文化事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论断,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命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人民福祉、定位人民需求,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价值,同时揭示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根本要求。二是在文化教育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了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着重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使其铸魂育人价值充分彰显。三是在文化建设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中国具体实际,科学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主要表现为:明确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开展新闻工作、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正确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四是在文化交流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以内观外”,也是致力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以外观内”,更是致力于促进全球文化发展的“以外观外”。
  学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已积累了不少研究,相关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论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理论贡献、学理内涵及基本特质、实践要求与贯彻路径及指导实践等。已有研究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蕴提供了多元视角和丰富见解,但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将理论本身与现实案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仍缺乏省域层面的探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希望江苏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实践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实践为分析对象,系统探寻并凝练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具体实践成绩及未来贯彻路向,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总结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路径寻找重要的现实依据。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实践图景
  从理论发展的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恢弘体系的构建工程从党的十八大就已经开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实践之历程,耦合于这一思想本身之构建历程。
  1.站稳人民立场,发掘省域特色:文化主体领域的江苏实践
  江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各类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启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不断彰显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本土特色和体制优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主体层面的明体达用价值,在江苏通过多种形式得以彰显。
  其一,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刻彰显文化建设中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江苏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贯彻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底色。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契机,着力用好党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了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更好发挥。省内各单位、企业、高校等主体则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在江苏大地上培育和形成的各类革命精神,润物无声地推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彰显出文化建设为人民的价值立场。
  其二,启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充分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立足文化根脉,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此,江苏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旨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解读展示,积极探索文物文化产品开发,用现代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就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通过对《江苏文库》的数字化建设,推动了蕴藏着厚重中华文化底蕴的古籍从“书柜”走向“云端”,有力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传播渠道。
  其三,依托各类文化资源,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相关主体以省域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综合利用政策引导和市场刺激等手段,推动江苏文化符号更具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两道“融合命题”,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切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江苏依托本省的科教资源和旅游资源,以科技创新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质生产力,以旅游特色激发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江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总的来看,江苏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而巩固了文化的制度主体性特质。
  2.明确价值方向,发挥科教优势:文化教育领域的江苏实践
  近年来,在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和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江苏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了突出成绩,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教育维度的铸魂育人价值。
  一方面,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有力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武器,有助于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平等、文明的方向前进,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文化服务方面,江苏深化“书香江苏”建设,省域范围内的国家级和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持续开展,且各地的志愿者队伍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切实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环境。在文化推广方面,有关主体通过精心策划文物新展览、文博新节目、文创新产品等,推广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数字化展览空间和主题活动,并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大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底色,以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取得更好的社会影响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服务与推广工作,江苏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另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广泛普及。习近平总书记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到了“首要政治任务”的位置,充分说明了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强大指导力、战斗力与凝聚力。近年来,江苏始终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普及:首先,建设并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及多家研究基地,举办系列全国性理论研讨活动、高端论坛讲坛等,系列学术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其次,陆续推出十余部红色文化优秀纪录片,出版发行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和一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再次,坚持将理论学习覆盖至基层“最后一公里”,40多年来累计培训各级党政干部1亿多人次,理论学习机制持续完善。最后,各宣传窗口坚持面向不同群体的需求,打造了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有力拓展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普及范围及效度。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全面铺开。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的一大重要实践要求。江苏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专门印发《江苏省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深化全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在省教育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各大高校主动挖掘和整合各领域育人资源,不断拓宽育人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把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体验结合起来。最后,有效运用网络思政技术,构筑网络思政教育矩阵,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育人全过程,实现了线上资源和线下教育双线协同发力,从而不断提升了思政供给与需求“契合度”。总体来看,江苏已初步构建起一套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建设模式。
  3.锚定核心价值,彰显示范效应:文化建设领域的江苏实践
  在文化建设领域,江苏锚定国家文化建设大方向、发挥江苏本土特色优势,大大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向好总体态势持续巩固,有力构筑了媒体深度融合新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了示范效应。
  一是持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向好总体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器,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定向”“立心”“固本”,促进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一方面,突出党的领导,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较早制定并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全省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织密责任网格,有力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一直以来,江苏突出网络、农村、高校等重要阵地和民族宗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广泛共识与整体合力。江苏的相关实践,为持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向好总体态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有力构筑媒体深度融合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江苏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如坚持移动优先、推动深度融合,在各类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支持下实现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省覆盖。在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案例评选中,江苏的获奖名次和数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江苏又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等高新技术为抓手,以自主可控的智慧广电网络平台建设为主要载体,将融媒体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媒体深度融合在文化建设中的技术优势充分彰显。
  三是在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发挥示范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此,江苏实施了一系列探索:首先,坚持用文化润泽文明,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尺度。以盐城为例,该市以烈士名字命名128处镇村,以新四军纪念馆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为地标,串起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其次,坚持用道德涵养文明,在为群众办实事解烦忧中成风化人。如,南通市崇川区在商圈开辟“10分钟暖心服务圈”,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迎来品质升级。最后,坚持用治理保障文明,激发日用而不觉的向善力量。作为全国最早全域推广文明实践试点的省份,江苏已建成2.2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还在居民小区、银行网点、景区景点等场所延伸设立3.8万余个文明实践站点(基地)。
  4.彰显大国胸怀,展现江苏魅力:文化交流领域的江苏实践
  江苏是沿海省份,2024年第一季度,江苏省外贸实现进出口总值1.3万亿元,延续去年四季度的同比增长态势,同比增长9.1%,增幅较全国高4.1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8%。与对外经济交流规模相匹配,江苏的对外文化交流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交流维度的共同发展价值。
  其一,在“引进来”的实践中展现世界多彩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为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气度,江苏以“精彩江苏”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为龙头,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在中英版画交流展上,充分体现英国版画特色的铜版、木版等版画精品给中国观众展示了英国多彩丰富的艺术面貌;省美术馆陈列馆举办了国际艺术家眼中的中国昆曲展,来自亚非欧三大洲十余个国家的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世界多彩文化“引进来”实践中,江苏为公众搭建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桥梁。
  其二,在“走出去”的实践中讲好“精彩江苏”故事。江苏在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外宣精品工程,借力国家经贸文化平台,开拓文化“走出去”渠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及江苏省政府合作共建的全国第二家部省共建的中国文化中心,海牙中国文化中心除承担国家文化外交任务,也积极服务于江苏对外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工作,为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彩江苏”品牌战略在主动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的同时,以社会心义核心价值观定牢航向,让“走出去”的文化产品既深植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又打入西方主流市场,实现了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佳绩。
  其三,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推动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化领域,更服务于中国的对外战略。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江苏所派遣的“欢乐春节·精彩江苏”队伍涉足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的12个城市,全面展现了中国的友好形象,为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与政治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艺海流金·精彩江苏”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情系江南·精彩江苏——两岸文化联谊行”等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做好港澳台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文化助力。
三、江苏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向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江苏在文化主体、文化教育、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正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实践已经证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现实模式和发展经验看,为深入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进而发挥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示范效应,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总结实践经验、立足实践现状、聚焦实践需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动能。
  1.“一个领导”: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性、前提性和原则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保证。
  一方面,从政治责任落实的角度看,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强化党的领导。《“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首先要注重全面性,使党的理论精神与政策精神充分体现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要不断完善党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各类文化生产机构的组织体系,明确和加强各级各部门党组织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政治责任和政治领导,确保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任务。其次,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也要注重重点性,在文化治理的关键领域及关键环节着重发挥党建引领功能。如,针对文化内容生产等文化治理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落实各文化内容生产和审核部门党组织的政治责任,综合采取划定责任清单、加强相关考核等手段,确保党的领导在文化治理的关键环节始终在场。
  另一方面,从主体能力建设的角度看,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文化建设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一,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宣传引导等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从事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时能够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发扬政治品格。其二,要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强化技能培训、组织文化活动和开展调查研究等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本领,使党员干部能够充分把握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和所在工作地区的文化环境实际,进而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执行效力。其三,要通过优化考核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等手段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在文化建设领域负有直接责任的党员干部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的重要责任,从而不断激发其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斗志与信心。
  2.“两个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两个文化场域的同向发力
  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文化建设,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由“风向标”升级为“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伟力,须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彰显。为此,在网络空间的文化建设方面,需要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自律”,通过各类线上平台开展网络空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着力培养和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进而使其能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二是要加强“他律”,党和政府必须明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牢牢掌握算法推荐技术的主导权,不断加大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引导,进而有效促进价值取向正确信息的传播。
  其次,要加强现实社会的文化建设,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施工图”落地为“成绩单”。一是要加强现实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性特质,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的重视与传承。因此,要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教育,鼓励能够反映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特质的文艺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要加强现实社会中革命文化的弘扬工作。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推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领域的不断革新。三是要加强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党上下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在全社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最后,要发挥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两个文化场域的同向互促作用,确保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能成为价值共识,也能构筑文明现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两个文化场域的“虚实结合”: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网络空间文化管理机制,以现实社会的文化发展需要为基本考虑,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网络空间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发布。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挥网络空间正向价值的现实引领作用,加强网民网络素养教育,推动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转化为现实空间中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奋斗的行动。
  3.“三重视野”:以历史、理论和现实视野审思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理路
  从历史视野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树立继往开来的传承意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有益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理因子,实现了从形式支撑到内容供给的有机统一。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辨清中华传统文化的良莠之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要以现实需要为观照,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具有丰富内涵和创造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第二个结合”不断推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从理论视野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就“守正”而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内核,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创新”而言,一是要有新思路,以开放包容又固本培元的方式科学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是要有新话语,以符合时代特色、得到人民喜爱的话语载体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三是要有新机制,做到精华与糟粕的辩证取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四是要有新形式,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等传统表达形式与互联网、VR影像等新兴技术形式,全面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从现实视野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聚焦明体达用的实践意识。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精准表述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所谓“体”,是基础、本质;所谓“用”,是实践、方法。“体”是“用”的根本,“用”是“体”的延伸,只有聚焦明体达用的实践意识,才能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层面达成“体用贯通”的现实成效。总的来看,就是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之“体”指向“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之用。一是要明确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上的功用;二是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文化建设的“总体”,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三是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化建设的“大体”,不断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需要。此外,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好,必须以贯通中西的开放意识看待文化建设问题:一方面,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的智慧养分。另一方面,要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对国外的先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借鉴,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彰显出博采众长、贯通中西的宏大气象。
  4.“多维合力”:发挥各主体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上的合力作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致,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社会等其他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可以制定支持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包括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旨在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从而充分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此外,服务型政府可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包括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管理等,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在于“服务”,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方面是指要在制定文化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文化产业上坚持以服务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要在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下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网络文明建设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当责任”,社会组织也要“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发挥好在文化建设事业上的积极作用,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答案。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不少社会组织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文化教育和培训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包括艺术培训班、文化课程、手工艺品制作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社会组织可以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并积极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结 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江苏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发掘省域特色,明确价值方向、发挥科教优势,锚定核心价值、彰显示范效应,彰显大国胸怀、展现江苏魅力,在文化主体、文化教育、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面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难发现,江苏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中始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价值立场,以推进民族复兴为目标指向,以促进文化繁荣为动能引领,以维护国家形象为交流原则,以坚持地域特色为基本考量。以江苏实践为例尝鼎一脔,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路径,既有助于揭示江苏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建设理路,也为推动全国范围的文化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现实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科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使之始终成为指导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新时代江苏乃至全国共同的重大责任。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统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好、发扬好,以发挥其以点带面作用,从而进一步彰显和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和现实指导伟力。
  (作者简介:彭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