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崔志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发布时间:2024-09-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形态,扎根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秉持文化的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然而,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总体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无疑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文化的主体性,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仅大力传承中华文化,而且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新样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路径和方向
  坚持“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条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坚持“两个结合”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联系。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牢牢扎根,得到传播、运用和发展。“两个结合”也是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所在。历史和实践表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两者相互成就的结果便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对于形成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尤为关键。“第二个结合”,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第二个结合”“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真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新变化、新发展,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崭新的思想内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促使其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其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具体来说,在实践运用层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坚持把传承和弘扬相结合,深入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当今时代特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深厚思想资源。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既立足于现实中国,又植根于历史中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紧密结合,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并将其视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二是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古人智慧和历史经验深入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坚持丝路精神,借鉴古丝绸之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经验,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借鉴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和治吏的历史经验,坚持从严治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挖掘传统文化中“明德惟馨”和“为政以德”的思想,发挥道德理念和原则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治国理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
  三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文化遗产独特的价值资源,发挥其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者和重要承载者,是优秀传统文化借以呈现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在实践中,要一方面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让每一处名胜古迹,每一件文物,每一项传统艺术都能“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使其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符合,才能为我所用;只有实现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是坚持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旨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科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围绕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体系;要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需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体系;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文化方针,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发展体系中的价值指导作用。只有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会有根本的方向性保证。
  二是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价值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把真正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保留传承下来,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转换,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三是按照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坚持把文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按照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新时代有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这就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性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与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不断推进民族复兴在新时代的发展,这既深刻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
  一是坚持以国家富强为目标,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和追求。在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把富强作为国家的价值追求,并对如何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了详细论述。如管子就把富强作为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前提,提出:“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强”价值理念,坚持把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是坚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视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精神,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在平等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根本保证。
  三是坚持以人民幸福为本,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根本价值追求。重民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非常重视以民为本,并将其作为实行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表达了“民无信不立”的思想,把取信于民作为立国的基础。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把人民作为治国的三宝之一,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坚持弘扬中国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中国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概括,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承继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刻诠释了中国精神的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而且立足新时代的发展实际,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新样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一)承继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形态和表现形式,但民族精神的实质内容不会改变,是一以贯之的,它深深地熔铸在一个民族的品质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用爱国主义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习近平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是秉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把自强不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三是继承“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产生历史性影响。
  四是承继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互助精神,不断夯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二)深刻阐明中国精神的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
  一是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其基本内容涵盖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种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质与禀赋,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二是科学概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
  三是阐明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四是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在全社会、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是阐明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新样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当代的精神内核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立足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相结合孕育而成的。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新形式。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然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精神新样态。如“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等。
  这些精神既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又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
四、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方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方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文明观,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方针,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生机活力。
  (一)坚持正确的文明观,主张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这就是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加强同其他一切国家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是推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其中,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文明的平等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秉持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指导中国走出了一条既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应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二是坚持文明的平等性,强调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要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坚持文明的包容性,强调“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对待不同的文明“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应尊重世界各国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中华文明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从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
  (二)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方针,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秉持以我为主的文化方针,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理论层面,深刻回答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自信自强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是要崇洋媚外,丢失自我,而是要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强。因此,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应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在实践层面,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文化根基。
  二是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方针,坚持把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同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相结合,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指出各种文明“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对待外来文化和其他文明,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采取盲目信从,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进行全盘吸收的态度,更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坚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有批判地对其加以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强调“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和其他文明不能秉持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文化实际,积极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使其优秀、有生命力的价值元素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
五、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围绕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作出一系列深刻回答,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这一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强国目标,着力解决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完成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围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战略任务和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兴盛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中国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新时代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是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和在全社会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
  四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完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是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水源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三)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方面立足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实际,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和人民生产生活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综合利用组织编写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开展经典诵读、创办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栏目等各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使人们深刻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传统节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些都极大地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又面向当代世界,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深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出的崭新文明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一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二是坚持把人民民主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宽民主形式和渠道,确保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是坚持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根基。
  四是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是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是坚持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宗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这些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战略支撑和重要保障。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扎根传统文化沃土,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承继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又立足新时代中国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同新时代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培育中国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方针,合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发展路径和方向,提供思想保证、文化支撑、精神滋养和动力源泉,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
  (作者简介:崔志胜,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百年实践及历史经验研究”(2023-ZZJH-217)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YJS2023KC24)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