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胡玉玲 李珂: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4-09-02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厘清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呈现以理论逻辑为“根”、以历史逻辑为“向”、以文化逻辑为“壤”、以实践逻辑为“径”的演绎图景,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提出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等一系列真理性认识。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和丰厚滋养。
  (一)秉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人在劳动中改造和发展自己,人类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劳动发展史。在马克思看来,少年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要对少年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去接触不断变革的先进技术,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深刻阐述劳动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阐释了劳动之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守党的劳动立场,把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劳动中成就精彩人生、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凸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个人全面发展”的概念,认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列宁也曾强调,“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与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这些经典论述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主导价值,强调要教育学生在“学”与“做”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历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要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这些重要论述突出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三)遵循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突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伟力,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创造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推动历史发展,一个社会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取决于它能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要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要让青少年在手脑并用中涵养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为长大以后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历史逻辑: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中的劳动教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体现劳动教育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一)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提出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强调“教育工人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青年端正劳动态度,号召广大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唤醒民众解放意识、激发劳动热忱和强化生产动员的崭新功能,彰显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奠定劳动育人在百年党史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新劳动”“新人物”“新态度”等劳动教育思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要求广大劳动者以国家主人翁姿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劳动的特点,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争做时代新人,以新的劳动态度共创幸福未来。
  (二)传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把“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奠定了百年党史教育方针中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青少年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青年学生只有在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报国强国之志,未来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三)传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推动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育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21世纪我国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逐步建立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联系,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及独特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推动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1年4月“劳”首次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劳动教育具有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独特价值”。
三 、文化逻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重要特质,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一)汲取古人勤劳崇劳的优秀传统,倡导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劳动、注重劳动教育的优秀传统。先民躬耕不辍,用劳动改变了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推动中华文明蓬勃发展。先民信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代师徒制中“体知躬行”“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劳动哲学思想,技艺在传承中获得新的生命,“巧不可阶”“巧同造化”等成语都是对古代师徒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神的赞美。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古训,阐释“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哲理。在2018年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学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劳动模范的社会引领作用,勉励劳模学员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杰出代表的劳动榜样,可以示范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涵养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
  (二)摒弃古人劳心劳力价值之辨,“一切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关于“劳心”和“劳力”的价值之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表示鄙薄,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也表现出古人“劳心”“劳力”的价值判断对社会分层和职业选择的至深影响。在古代科举制下,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读书人的思想,他们梦想着能够彻底摆脱体力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这些重要论述既有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中“重智轻劳”偏见的批判。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是一种自主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感受幸福。劳动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明劳动之义、悟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涵养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情怀,并转化为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三)传承先民耕读传家思想,强调家风家教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劳动文化的经典代表,蕴含深刻的劳动哲学思想。我国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是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章氏家训》,书中提到耕读传家、勤俭兴家的思想,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耕读精神是古人明理立志、修身立德的精神体现,并以家庭为场域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时代家风家教观,倡导“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些论述为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指明了方向,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底色教育,只有打好人生底色,长大以后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才能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才能凝聚千家万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 、实践逻辑:在砥砺劳动品质中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自身成长中的劳动历练,着力纠正当前一些青少年的不良劳动价值取向,为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做出战略安排、指明实施路径。
  (一)砥砺劳动品质,知青岁月的劳动经历奠定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回顾了青年习近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历程。1969年,刚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时,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成为乡亲们都佩服的“好把式”,和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劳动感情,“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仍坚持读书学习,成为群众眼里的“好后生”。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他注重调研,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
  党的二十大刚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知青岁月的历练为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铸就了他实干兴邦的执政底色。他对青年人更是寄予厚望,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教育,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深入到劳动人民中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定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二)针对现实问题,着力纠正一些青少年的不良劳动价值取向
  当前,“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一项调研表明,一些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养成不劳而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受社会上投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普通劳动和劳动者的社会贡献被严重低估,一些人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开来,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形成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切实扭转一些青少年不良劳动价值取向,纠正一些青少年成长中的行为偏差,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三)回应国家战略,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支撑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时期,劳动教育重点是提升劳动者农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为工业生产培养合格技术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尤其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新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劳动价值观,在探索实践中掌握过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立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面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作者简介:胡玉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讲师;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