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潘祎 周淼: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4-07-03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当前,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各种思潮不断涌动,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认同的缺失和文化自觉的淡漠对于削弱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铺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推动中华文明迎接挑战、重焕荣光。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是赓续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从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崛起,都以文化的创新和文明的进步为基础和先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具有更强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凝聚民族奋进的历史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对文明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长远谋划。
  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率先认识到开展文化建设在夺取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肯定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新社会的创造与新文化的创造具有一致性。1940年1月,他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勾画新中国的蓝图时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守正创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5]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需求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和旺盛生命力。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来到殷墟遗址,站在殷墟博物馆,习近平满怀深情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6]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赓续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过程中,结合现实历史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荣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指导思想,期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行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辩证地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将其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党的理论创新做出突出贡献。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中同样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智慧,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邓小平提出要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8]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和思想,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理论创新,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9]将社会的进步和良善发展建立在统一的价值观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推动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碰撞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虽然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为社会大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增加了跨国经济风险的传播和不稳定性。同时,全球化的推动下,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文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对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构成了重大冲击。在日趋多元、充斥着无数挑战和纷争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汇和碰撞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混杂和融合,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同时,西方特别是美国还把文化输出作为国家战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妄图对他国进行价值观改造,严重危害他国文化安全。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证明,西方式现代化无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的发展进步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出发,我们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异化和虚假现象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之中,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重要手段。只有改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才有可能克服其意识形态和文化困境。因此,资本主义不仅自身面临着现代性危机,也难以解决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
  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而是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互相汲取有益的营养,推动共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的挑战,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结合中华民族自身实际情况,具有本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追求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能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下,始终坚定地站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相信人类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实现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2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想指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价值启迪。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渗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分析文化背后的阶级属性,强调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方能在文化领域掌握主动地位,重视和强调经济基础的根本决定作用。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在充分吸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文化领导权做了学理化的阐释。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是政治领导权的前提和基础。对无产阶级而言,只有在文化和道德这种深层次领域获得支持所建立的统治秩序,方才是稳固和长久的统治秩序。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活动不仅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同时在市民社会层面也有着广泛的体现。统治阶级要对国家实行有效统治,需要在大众心理层面构筑起有效的心理认同基础,激发大众的自觉、自愿意识。面对新的时代征程,巩固自身文化主体性,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贯通,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同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相融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赋予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熔铸在一起。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发展既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又充满风险挑战,对文化领导权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文明胸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的领导起了举旗定向的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文化理论在国家层面的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和文明的世界性,提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识性概念,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认同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重要历史使命,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两个结合”中不断走向深化,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也有实践上的进步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开始在致力于救亡图存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华夏古老文明在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引下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国社会迈入现代,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提供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文明主导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疏离,个体在生产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也削弱了他们自身文化实践活动的主导权。人民群众作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最基础力量,其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个人的创造力亦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病日益凸显,现代性危机成为当代学人的群体共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资本主义文明在现代世界的发展造成文明的支离和破碎,资本主义文明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原始积累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也动摇了人类文明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定时期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当前阶段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见证了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历史传承性和文明进步性的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历史的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精神满足的需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慨然的历史自信,有助于弥合文明的冲突与分歧,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并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明自身主体性的巩固与完善。以西方现代化为鉴,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必须避免文明自身核心要素的分散和支离,重中之重就在于巩固好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自身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表明我们党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基于自身文化主体性,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发掘中华文化精髓,诠释好古老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积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1]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兼顾党的文化工作的政治性和纪律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强大思想动力和行动伟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文化担当。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是基本遵循。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从守正创新出发,就能够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坐标和方位,从而反思西方现代化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刻危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助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践行党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理论创新和工作布局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作为把握这一思想的原则和纲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仅如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涉及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侧重于阐释党的文化理论,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强调根据时代的变化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侧重于擘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指导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对“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连结、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我们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传统体用观中,体、用二者被视为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共同维持着自身在内容和形式、性质和功用上的整全与统一。华夏中国承接“道体器用”的传统思辨逻辑,在体用之辨中开启了融入现代世界的步伐,从晚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近代学者提出“综合创新”论,再到建国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坚持将“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统一。中华文明由“体”“用”观念出发,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更新与转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续中华传统观念上的体用之辨,赋予其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内涵和外延,这对于维护中华文化自身的主体性有着重要意义,推动中华文化生命体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3]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文主义学者和启蒙学者对主体性的狭隘理解,从现实性的维度出发,否定了将主体性建立在虚幻的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强调要将主体性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关系中。这在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意义上,具有开创性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个体的第一需要以及人类社会得以运行的必要前提,劳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此同时,社会化的个人欲实现个性的充分发挥,其首要前提是实现自由自主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而计提财富的一切与安全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其能,按需分配!”[14]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同时将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化层面,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来彰显主体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的总和,包括审美、感情、思想、意志、信仰等方方面面。文化主体性从民族和国家的层面而言,主要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自主地认识、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受外来文化的强制影响,同时具备与其他文化交流互动的能力。首先,文化认同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基石。对本民族文化强烈认同基于对自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包括历史传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的传承和发展等。其次,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赋予了国家和个体通过自身的创造、传承和转化来塑造文化的能力。只有拥有文化主体性的国家,才能够超越传统、经验和固有观念,进行自我反思、审视和改革,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寻求新的视野和表达形式。最后,文化主体性是在多民族、国家间,通过交流互鉴获得的。文化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孤立封闭,而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积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鉴,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文化主体性是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漫漫征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托,因此也就具备了在人类文明的现代化浪潮中引领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指引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开放包容的文明胸襟,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在与其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体系,兼收并蓄、历久弥新。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中,形成并巩固了中华文明自身的主体地位,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5]中华文明在多元融合中开启了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必将孕育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照亮人类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实践,必将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为我们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发展出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创造了历史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文明巩固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有力回应了长期霸占文明主流话语的西方中心论观点。在西方文明话语叙事下,文明同野蛮、现代同落后二元对立不可调和,资本主义文明似乎已经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至高至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文明间的包容共存有助于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征程中书写人类文明新的范式,丰富并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重视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破除了西方历史线性叙事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着对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已经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好中华文脉,书写中华文明发展的当代华章,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随着中华民族正以愈发自信的姿态同世界各民族、国家开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吸收不同文明有益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滋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呼吁新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们在人类文明的交流激荡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邓潘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周淼,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国外左翼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理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帝国主义本质新表现研究”(23&ZD32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创计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墨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KY-011))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