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于桂荣 邓文钱: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体系、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05-30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是习近平评价看待历史及其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研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体系
  习近平历史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有历史文化价值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使命责任论、世界历史发展论、历史学习教育论等。
  (一)彰显历史文化品格的历史文化价值论
  历史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历史文化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构成历史文化价值论,阐明了历史文化的新功能、新定位,彰显出历史文化的独特品格和传承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文化、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鲜明立场,对于在历史发展中推进文化进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历史文化具有启迪智慧、经世致用和昭示未来的功能。历史的星空光辉灿烂,既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阴影。“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习近平曾经把历史比作“最好的老师”“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镜子”“智者”和“生动教材”,注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和帮助。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相通性,通过学习钻研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明晰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目标方向。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其历史生命的延续,是其现实发展的根脉和动力。习近平指出,各级政府“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文物、遗产遗存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促进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加强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
  第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给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性,不断夯实其理论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彰显其理论鲜活的生命力。阐释中国特色和中国逻辑,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讲清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文化原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和重要作用;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阐明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为我们提供了从历史和文化角度解读中国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席外事活动的讲话里始终充满着中外的优秀历史文化元素,这既体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交融,也增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也正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价值、前提和动力所在。
  (二)阐明历史前进逻辑的历史发展规律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只有把握历史规律,才能明确前进方向,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历史发展规律作出一系列新阐释,展现了党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内容。
  第一,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是确保我们事业发展的成功之道。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历史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结论”“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规律”“这是历史的铁律”“历史启示”“历史表明”“历史证明”等表达,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的合理性、规律性进行高度概括和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就三大历史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问题、世界发展潮流问题、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问题、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等作出诸多论述,有的直接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规律性,阐述其历史逻辑;有的深入探究历史事物发展演进的主流、本质,分析存在历史规律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表明习近平对历史问题规律性的认识运用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把握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握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论断,是党中央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原理的科学把握和运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三)挺立历史发展潮头的历史使命责任论
  习近平关于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论述,集中体现为坚守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的历史使命责任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宏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关于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论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洪流中奋楫逐浪、挺立潮头的精神气概,彰显了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心系天下的人类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新表达。
  第一,坚守初心赓续使命,肩负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这一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之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伟大梦想,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程,契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相统一,始终与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集肩负对中国人民的责任、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于一身,矢志不渝、初心如磐,彰显了世界第一大党的宏大抱负、胸襟、格局和情怀。
  第二,全面统筹“两个大局”,肩负起中国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履行国内责任和承担国际责任结合起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并把其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积极履行国内责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中国号巨轮一路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履行国际责任,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助力全球治理变革,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
  (四)体现宏阔历史视野的世界历史发展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以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发展趋势,把中国发展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时空坐标系中判断考量,注重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世界性的、宏观的历史视角和大历史观思维。习近平关于世界历史发展问题的新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符合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了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突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形成大历史观思维。人类历史发展大潮持续向前、奔流不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习近平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并就此作出新论述,形成以大历史观思维审视人类发展的世界历史发展论。
  第二,作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进程的高度,作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这一论断中,“百年”是指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大历史观思维。当前,世界历史发展面临“大变局”,正处于国际旧格局已经发生改变,但又尚未根本动摇;国际新格局已经呈现雏形,但又尚未完全确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是世界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趋势。如何应对变与不变的世界格局,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三,概括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策略。当今世界,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更加凸显,各国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主张把握和顺应世界大势,积极应对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始终站在历史发展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以中国的发展助推世界的进步。
  第四,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新时代以来,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为了应对世界各国面临的诸多共同威胁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各民族进步与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客观反映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新的生存样态,揭示了以共建共享为基调的新的国际政治伦理准则,代表了人类共同利益,顺应了人类进步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强调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工作的历史学习教育论
  学习历史是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注重以史启智、以史资政、以史育人,阐明了党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习近平关于历史文化教育的新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注重历史学习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重视历史学习。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探寻和把握历史发展大道,增强奋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中央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主旨和归宿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将其落实到“办实事、开新局”过程中。
  第二,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看待历史,在理论辨析中把握正确方向。学习历史,重在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着辩证的思维、务实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对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得出正确结论;要按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则,结合当前实践,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处理历史及现实中的问题;要善于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史知识,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第三,作出以史育人的重要部署。历史具有育人功能。历史教育是国家组织的系统化、制度化的历史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教育。组织年轻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要深化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并且强调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工作。三是要扩大对广大国民的历史教育。开展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教育的有效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席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以及纪念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诞辰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出席以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观点和历史原则,丰富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内涵,彰显了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在逻辑
  逻辑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习近平历史观是将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逻辑特色,为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刻把握“五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事物或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或规则,它体现出历史进程与思想进程的统一。就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客观现实的历史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和内容,历史逻辑是对事物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规律的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内在发展规律也是习近平历史观所要探究和揭示的重要内容;就思想发展进程来说,一种科学理论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认识和解决新问题中不断把握运用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习近平历史观作为一种反映和认识历史发展问题的思想体系,其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契合了思想发展规律,其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决定了习近平历史观的历史逻辑。
  第一,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为历史基础。习近平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史、国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必然结果。党史、国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党史、国史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历史观产生的当代源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全方位检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习近平历史观形成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理论素材。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展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追本溯源,从源头上弄清楚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必须要将这些历史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思考审视,通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持续发展性和巨大优越性。党的百年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历史上的恢宏旋律。新时代,认识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内在性质和发展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历史观为指导,注重对中华民族深远厚重历史的整体性把握和阐释,分析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与根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可见,“五史”是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范畴和立论基础。
  第二,接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创建以来,经过了170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内容和主题不尽相同,但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高度一致的,体现了历史逻辑的延续性。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赋予唯物史观以新的内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世界格局的变革调整及其时代特征,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回顾历史可见,习近平历史观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历史观一脉相承,始终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理论自身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规定性和逻辑关系。习近平历史观理论体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现成地存在并且已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自然的形态分别存在于“现有具体理论形态中或理论的文本形态中”。习近平历史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历史观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内容体系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使命责任论、世界历史发展论、历史学习教育论。这五个方面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均有论述,其具体理论内涵丰富、自成体系,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手段的一致性上,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习近平历史观理论体系。
  第二,具有完整的逻辑框架。习近平历史观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其逻辑缘起是基于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的领导优势与挑战并存;其逻辑继承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历史观的有机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智慧的合理汲取,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一脉相承;其逻辑构成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使命责任论、世界历史发展论、历史学习教育论;其逻辑主线是涵养历史思维、提升历史素养、深化历史自觉;其逻辑本质是体现情怀至上、使命担当、涵养精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独立自主的精神实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第三,遵循合理的叙事顺序。所谓合理的叙事顺序,是指采取充分表现事物或者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及其规律的顺序进行论证说明的方法。习近平对历史观点的阐述,一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说明。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阐述某一历史事物。比如,习近平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三农”工作历程的论述,就是按照党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间顺序进行阐述的。二是按照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阐释说明。习近平注重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因与果、主与次、整体与部分、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等方面关系,运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阐释,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运用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方式进行说明,体现出逻辑论证的严密性。习近平在讲话中有时也会采取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的论述顺序。但不论采取哪种说理方式,都是围绕阐述历史问题的需要,都体现了习近平历史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三、习近平历史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历史观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历史观,为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展伟大斗争需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人心向背、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习近平历史观为增强历史思维、正确认识历史,分清历史主流和支流、透过历史现象看清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了党的百余年光辉奋斗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习近平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我们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从中汲取战胜风险挑战的智慧和力量,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特别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阔步前进、主动创造历史的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
  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暗流涌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变换了鼓吹手法,披上学术的外衣,打着还原历史真相、重新解读历史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的“历史真相”,具有很大迷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秉持唯心史观,否定唯物史观,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光辉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成就,起着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瓦解全国人民思想共识的消极作用,严重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习近平历史观对于廓清历史迷雾,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挑战,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
  (三)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历史观从历史视角透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出重大历史结论,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尽辛苦、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习近平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明确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有助于坚定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思想伟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历史观从历史哲学层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助于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习近平历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性制度逻辑,有助于坚定制度自信。文脉与国脉相连,二者内在统一,赓续不断,推动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永续发展。中华文化丰厚坚实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历史智慧、精神标识、气度品格,“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特质和传承价值,遵循了文化守正创新之道,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推进新时代伟大征程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心。
  (四)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历史观为党员干部运用历史智慧开展反腐倡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研究借鉴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认识把握执政规律。古往今来,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衰亡、政权垮台,被历史洪流淹没,“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这些重要论述从维护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角度,强调了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历史时刻,党中央总要回顾总结历史,特别是回顾总结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居安思危,以史鉴戒,号召全党保持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勇于自我革命,锻造能力作风,秉持“赶考”之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习近平历史观坚持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为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