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刘书林:关于大历史观的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24-05-11
字体: 打印
分享:
  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体现。大历史观是指导我们观察当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结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认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大趋势、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思想武器。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和牢牢掌握大历史观,是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迫切需要。
一、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厚底蕴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一重要论述讲清了大历史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多变的世界格局又处于百年未有的复杂情况中,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面对一系列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只有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才能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和世界;而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才能正确理解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以及未来中国和未来世界,从而交出一份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优秀答卷,更加信心百倍地向着胜利彼岸进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
  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体现,要树牢大历史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他一贯强调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牢固树立大历史观的重要意义,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大历史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篇,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准确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要不断领会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而只有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才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指出:“大家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这充分说明,要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但要深刻了解我国国情,而且必须同时深刻了解当前世情;既要看到眼前的实践及其效果,也要总结国内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如此,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复杂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中搏风打浪、勇往直前。
二、大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联系,使历史科学得到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增强了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将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大历史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这样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我们党坚定民族自信的钢铁意志。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也是在这次讲话中,他谈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这次讲话的最后部分,他鼓励大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在这里,习近平运用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概念,对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道路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
  2016年10月27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讲到继承党的光荣传统的问题。他说:“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2021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谈到以史为鉴的问题。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为了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好,习近平提出:“大家要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贯通把握历史、现在、未来,深入思考、深入研讨,聚精会神、集思广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决议稿修改好。”这些都是大历史观强调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联系来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观点的具体体现。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早在古代就有这种贯通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思想萌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就表达过这种看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他把诗友们曲水流觞时的诗文记录下来,就是坚信能够以此和未来的人们达成思想的沟通。到近现代,李大钊也曾把历史解读为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1923年11月29日,他在上海大学演讲时提出:“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范围不但包括过去,并且包有现在和将来。” “他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故纸,不是陈编,乃是亘过去、现在、未来、永世生存的人类全生命。”与此相似,毛泽东在早年文稿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观点。1917年至1918年间,他在阅读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伦理学原理》时指出:“时间之有去、来、今,人强分之耳,实则一片也。”他认为,时间是过去、未来和今天连在一起的概念,只是人们强行把它们分开了,实际上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还思考了“有空间无时间”的问题:“即吾人试设想除去时间但有空间,觉一片浩渺无边、广博宏伟之大域,置身其中,既无现来〈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这里说的“既无现来〈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实际上是一种对固有时间概念的破解。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后,过去、现在、未来就被作为一组历史概念来看待了。1945年8月13日他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就曾讲道:“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使用并系统阐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组概念,是科学借鉴并创新发展我国古代历史和我们党的历史上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典范。这使得历史科学得到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并增强了其现实指导意义,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历史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三、大历史观强调以更大的时间跨度分析历史,为把握历史规律和判断是非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根据
  习近平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真理。历史规律的显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人们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那种根据一时一事,或根据较短时间内的现象匆忙下结论的做法,没有不犯错误的。越是宏观的结论,就越是需要大的时间跨度的检验和考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低潮,如1852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散、1876年7月第一国际的解散、1914年第二国际的破产以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每次低潮到来时,都引起资本主义势力的兴奋,并肆无忌惮地叫嚣各种谬论。然而,历史嘲弄了他们的短视和无知。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能在每次低潮中看到运动未来的发展,为光明的前途继续奋斗,不断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同样,对于推进历史发展、建立了伟大历史功绩的人物,也不能抓住其局部错误不放,而应该以大的历史跨度观察他一生的历史作用。现代美国官方对待历届总统的那种尊重态度,受到各种人物的关注和评论。从华盛顿开始,美国历届总统的标准肖像一个也不缺地悬挂于白宫总统府的椭圆形走廊,形成了传统。这对于维护美国制度的稳定、增强执政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起到了极大作用,体现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成熟。这引起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的感慨:“我想起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白宫,白宫有一个著名的椭圆形大厅,在大厅周围走廊的墙上有美国历届总统的画像,从林肯到里根。他们用睿智而和善的目光看着来访者。”“在我国却一切都正好相反。斯大林一死,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他身上,所有坏事都归罪于他。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所有第一号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全都不能幸免。他们的肖像早就被丢到垃圾箱里去了。”戈尔巴乔夫“从总统位子上退下来之后,他的肖像马上便被摘下并被抛掉”。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习近平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娓娓道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30多年到5000多年,四个时间跨度依次展开,充分展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重大使命。这种大历史观的思想方法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之前一个时期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的各种软松散问题,习近平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于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源头上,讲清楚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次,他不是局限于追溯当时党自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而是放开时间的跨度,把这90多年的历史放到自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来500年的大的历史范围中去加以考察。他把这500年的历史划分为六个时间段,并对每一个时间段作了准确而精炼的概括:“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结合党的十八大以后出现的向上向好的政治形势,搞清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源头及其演进的整个脉络,搞清了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搞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从而认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曲折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加懂得了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四、大历史观强调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捍卫了经千百万人民实践检验的革命真理,清理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大历史观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观察历史要从大处着眼,首先要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站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站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先进力量一边说话。坚持树立大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维护我们党的历史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的需要,也是正本清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从大处着眼,首先要辨别历史现象的本质: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是先进的还是腐朽的。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面前,来不得半点的糊涂。这就是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结论中强调的:“划清两种界限。首先,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例如,他们反对官僚主义,就把延安说得好似‘一无是处’,而没有把延安的官僚主义同西安的官僚主义比较一下,区别一下。这就从根本上犯了错误。其次,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要忘记划清这两种界限: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成绩和缺点的界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于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就应该肯定其完成的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所推动的社会进步,而不应该鼓吹或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门心思地去挖掘其所谓“错误或失误”。对于国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歪理邪说,就应该据理驳斥,揭穿其妄图颠覆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不应该受其蛊惑,传播流言蜚语,做出损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事情。
  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习近平把处理好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提到与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严肃斗争的高度,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严重教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
  在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大历史观起到了指引正确方向的作用。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干扰和引偏我国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问题,习近平斩钉截铁地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这一表达脍炙人口。其中,对“改什么、怎么改”问题的分析,是以抓住我国改革开放史的主流本质为前提的,划清了两种改革观的界限;“长期坚持,决不动摇”,则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进方向问题上的历史清醒和坚定。这些都使我国历史的航船远远躲开了改旗易帜的暗礁。
五、大历史观强调以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当代世界与中国,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美国打着“全球化”的旗号,推行所谓“普世价值”,迫使全球化的参与国服从美国的经济利益、效仿美国的政治制度、接受美国的文化观念。在这种新形势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同时洞察世情和国情,坚守世界胸怀和民族自信。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谋划发展时,习近平十分重视分析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潮流,并且从来都是把当前的潮流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观察和理解。他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这一番深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接着,习近平继续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把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与此相对应,他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泾渭分明,把几百年来和一百几十年来的历史讲得非常清楚,使中国人民对自己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明确了。
  在认清国内外形势的前提下,习近平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进行了符合大历史观的分析。他指出:“二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这一分析抓住了世界历史转折的关节点。2017年,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讲话时,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气魄。他针对美国从利用全球化到反对全球化、从推行自由贸易到制造贸易壁垒的转变,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要笼统地否定或埋怨全球化,问题是要搞更好的、新的全球化。他说:“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西方许多评论家、记者都明显地感到,世界发生了一次大变革,昔日的美国转到了自己原来立场的反面,开始反对全球化;而中国摆脱了全球化的压力,成为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旗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显然,中国顺应世界潮流,举起了新的更加合理的经济全球化的旗帜。
  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们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的正确方向;全面运筹同各方关系,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拓展全方位战略布局,形成了范围广、质量高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国际体系和秩序变革方向。这些举措所体现出的宽阔的世界胸怀,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的,也是科学运用大历史观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不可磨灭的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大历史观,科学分析和应对国内外一切挑战,使我国保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取得了辉煌成就和深刻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在当今世界,中国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