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红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09
字体: 打印
分享: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意蕴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世界普遍问题和人类社会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的结晶,是所有文化和学术的根基,是文化殿堂中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方向
  一是要始终坚持政治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重大政治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坚持这一总遵循,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扎根于新时代这个伟大宏阔的壮丽画卷,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是要始终坚持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出发,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内在贯通,使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厚重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融通,使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横向联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表达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绽放出耀眼光彩,充分彰显了文化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中华民族从先秦诸子到汉唐气象再到宋明风韵,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认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守护好中华文明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才能使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三是要始终坚持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就是鲜明的人民导向,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对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社科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思想,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使命,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政策产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与传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凝心铸魂、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以德明风、以德引尚,用道德理性唤起和筑牢民族凝聚力,引领一代代进步的中国人不断投入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壮丽进程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一是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多次思想解放,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进程必然激发新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超越了对以往传统文化的认识界限,无疑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推动实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为前行探路的时代。为前行探路,要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怀和抱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基本要求与有效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联结、逻辑上的契合、方法上的贯通,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浓的中国色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解放与实践成果跃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
  二是吹响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于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国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想文明,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底蕴中走来,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社科界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凝练升华“中国理论”,努力做到中国立场世界表达,实现中国与世界思维同频共振;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形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形态,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勇气和精神,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三是推动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格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具有独特作用,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最有发言权。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不能简单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更不能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而应当来源于千百年来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中的丰硕成果,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沃土之中,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构建出有特色性的新体系,用“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时代做标注、为世界做问答、为人类做探索。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使命
  一是“最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明体达用对于社科界而言,最重要的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培根铸魂与守正创新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推动实践相贯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主体性、系统性、集成性、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发展,以理论创新为引领,有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动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集成创新,有效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优化创新,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适应世界范围内学科融合学术更新加速发展的趋势,更加重视从科技革命时代变革中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手段,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理念,培育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增长点和创新点,走好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面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实践,总结与提炼时代产生的新实践新经验,思考与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疑惑,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社科界要响应时代号召、回应党和人民关切,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生动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