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汤志华 刘杰: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06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件中,提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大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家精神”是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由此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相关学者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践行路径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学理意蕴和意义表征等领域仍有深化拓展的研究空间。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理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内涵、战略定位,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扎实推进当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为什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到涵养德行的“人师”,从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标准到为人示范的“大先生”要求,等等。这些论述为提出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了理论先导,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鲜明时代背景。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和人才培养。教育、人才是当代中国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唯有把发展教育当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品格的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昭示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领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增强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志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大课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博大胸襟,赋予了新时代教师崇高使命。
  2.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纵观人类现代化发展实践,世界强国必然也是教育强国,教育是强国建设的关键考量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距离教育强国标准还有一些差距,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1]。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基础工程,需要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引领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2],以教育家的大视野、大格局来统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用教育家的智慧去解决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教育家精神蕴涵的优秀品质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大国良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引擎。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教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一批享誉中外的教育家,构筑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精神品质。教育家精神孕育于中国师道文化土壤,服务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特征。千百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点亮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盏又一盏明灯,矗立起中国教育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引领和感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P192)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重要承载者。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新时代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承转化,是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育人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为新时代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传承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阐释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家型的教师队伍、如何加强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形成了主题鲜明、逻辑严密、意义深远的丰富内涵。
  1.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素养之魂。新时代教师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服务祖国需要为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理想信念”要求新时代教师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担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化使命。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价值取向,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光荣的教育使命。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对教育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教育变革趋势,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历史主动,在应变局、开新局中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一方面,要勇担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前行的精神之“钙”。
  2.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教师成长的先决条件,也是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更是言为士则的道德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道德情操的培养,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4],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道德情操”体现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教育的影响,为广大教师践行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了行为规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师的行为准则。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行动自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考量优秀教师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既是教师发展的价值追求,亦是对教师道德情操作出的价值规约,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教育的本质和对象决定了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新时代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遵守行为准则,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争做形塑学生品行的“大先生”树立了价值规范。
  3.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育人智慧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方法。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实践活动,需要教育者具备高尚的育人品格和高超的育人智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启智润心”意在强调启迪智慧、开启智慧;“因材施教”则注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育人智慧”凝练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是对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融通和发展,为广大教师如何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时代背景下躬耕教坛指明了方向。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育人技能、育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5]。新时代教师要有洞察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状态的敏锐力,要有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引领力,以及对学生开展情感交流的渗透力和感化力,要关注差异,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让学生在个性化发展中开启智慧,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高超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育人本领,做好学生引路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方法路径。
  4.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躬耕态度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丰富的知识储备、勤勉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是教育工作者站稳讲台的根本。所谓“勤学笃行”,即要求教师脚踏实地投身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干好教学工作,做到精其业、笃其行。所谓“求是创新”,即要求教师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教育发展环境中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实现自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躬耕态度”为广大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养,自觉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提出了根本要求。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师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迭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开展自我教育,以此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终身学习是实施优质教育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基础,是造就好老师的必要途径,也是好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孜孜不倦的躬耕态度是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潜心问道、严谨治学,开展创造性探索的实践定位。
  5.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教师的必备素养。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既乐教爱生,又甘于奉献;既甘为人梯,又能启迪学生智慧。“乐教爱生”意指爱岗爱学生。“甘于奉献”则深刻表达了教师甘为孺子牛,将自己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高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仁爱之心”为广大教师如何躬耕教坛、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价值遵循。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师用大爱书写人生的情感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6]。乐于教导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的情感基础,也是教育者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心系学生,以仁爱之心投身教学岗位,方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广大教师在传道授业中激发爱,在教书育人中传播爱,引领一批又一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赤诚报国。心怀仁爱之心为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价值准则。
  6.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追求是教师立足教坛的价值追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折射出胸怀天下的高尚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着眼未来;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传道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弘道追求”为广大教师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深刻揭示了教师应有的广阔格局。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与风险共存的时代,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担当、大追求。教师肩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要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中国教育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创造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要在践行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遵循。
三、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繁荣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力量。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从战略、理论和实践维度,部署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重申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列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支教育家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将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步伐。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建设教育强国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再次明确了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工作,并将其视为“根本性民生工程”“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紧抓实。根据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专任教师人数只有1462.9万人,到2022年,增长至1880.4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76.01%。与此同时,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于2023年7月从“师德师风”“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等六个方面启动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强教必先强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积极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教育家型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用教育家的视野、格局科学谋划和全盘统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2. 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时代培育伟大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广大优秀教师身上的集中体现,其感召力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影响巨大。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体现了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品格风范,彰显了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敬可爱的英雄模范人物,并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民族解放、为国家富强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在壮大,其精神谱系的内容也在丰富和拓展。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于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一方面,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胸怀天下等,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精神特质;另一方面,突显教育发展的个性,如育人智慧、仁爱之心等,高度凝练了教育家型教师的精神风骨,为广大教师自我发展树立了示范引领,为教育领域树立了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建设教育家型教师队伍置于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之中,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发展,体现了对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认识,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家精神凝聚着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引擎。教育家精神彰显的精神引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力量在教育领域的延续,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3. 指引和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要务,是教育的生命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战略先导,以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指引,推动了全社会形成对教育、人才、科技的正确认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提供了理论遵循。
  当前,我国教育已从规模扩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服务家国、慎独律己、铸魂育人、躬耕实践、仁爱高尚、弘文传道的科学内涵,为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步伐,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注入强劲动力,为教育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对新时代“谁来培养人”的深切回应。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要求新时代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提升育人智慧、秉承躬耕态度,心怀仁爱之心、坚持弘道追求,必将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最大限度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简介:汤志华,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 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研究”(22VRC093)、广西八桂学者项目“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厅发〔2019〕79号)的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