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构建中彰显出真理力量,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遵循与思想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凝练、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明确“第二个结合”所处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与时代底色,掌握其理论精髓与方法内涵,独立自主、守正创新地赓续发展中华文明,凸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经由“第二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明确“第二个结合”所处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与时代底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第二个结合”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互释与时代融合,在“结合”中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思想形态,为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理论内容、价值借鉴。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的理论环节。通过“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导下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扬弃和超越。“第二个结合”融合思想资源后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使其成为融入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精神脉络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凸显出中华文明的思想底蕴,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核心,不断赋予现代中国社会与世界历史文明发展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在“结合”过程中不断构建、巩固的思想成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并在“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中介作用,持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化根脉与魂脉“结合”的有机统一,不断巩固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命题决定必然要始终坚守根脉与魂脉,二者的有机统一能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资源,生成具有创造性的现实成果及相应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探索和发掘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与具体现实国情互相激活的有机统一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成果便是显著例证,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铸魂、守根的重要作用,凸显了文化主体性。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主体性能够转化为文化力量与文化基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由此,应在“两个结合”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理论、现实的有机结合,凝练历史发展历程中文明成果的思想精华,并将根脉与魂脉结合的思想成果运用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不断加强、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融合“第二个结合”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互相“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互契合的思想前提,“第二个结合”赋予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内容,明确了转化与发展的主体、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基于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转化为时代精华。在“第二个结合”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合发展的关系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自觉性与文化主体性,增强思想阐释力的历史性与科学性。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深刻认识与阐明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路径由普遍性、抽象性认识转化为具体性、综合性认识。
除此之外,应通过“第二个结合”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融合,总体性把握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第二个结合”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融合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应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传承方式,推进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现实社会相融通,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遵循。
要在凝结、提炼理论的过程中强化“第二个结合”的融合度,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部分,在具体国情的现实实践中贯彻、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内容,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系,并将其融入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脉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时代价值与思想活力。
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理论前提,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动力。文明因交流得以发展、延伸,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思想活力,促进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应破除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对其他不同文明进行批判性吸收,在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时秉持文化自信、赓续历史传统,使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依然绵延不断、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创造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符合当代中国现实的思想精华与价值观念,符合时代发展与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成果。此外,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融入于批判性借鉴、吸收外来文明的文化建构之中,体现于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基因的思想成果之中,创造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具有跨越时空魅力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历史文化传统与客观社会现实之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开辟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广阔前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中,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经由“第二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持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魂脉与根脉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铸魂、守根的重要作用,并坚持文化自信、自立自强,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第二个结合”要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相互融合,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遵循,使“第二个结合”融入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脉络,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符合当代中国现实与世界进步潮流的思想内容,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