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朱可辛: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立和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26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拓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并走上了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形态,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1]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观点,并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一、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立的背景与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最直接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前提。同时,该理论也带有鲜明的习近平个人特质。
  1. 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2] 事实上,正是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为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实际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曾强调:“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他及时提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3]。当然,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跨越,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全新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0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格局作了全面部署。正如习近平所说:“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4]
  2. 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守正创新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真正开启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息息相关。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开始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探索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持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现代化意识与落后农业国的工业化紧密相连。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5]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实践中不断明晰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正式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概括为“四个现代化”,党的八大初步描绘了工业化建设的蓝图。但后来“十年文革”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6]。此后,中国共产党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现代化都开始注入自己的创新认识。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战略和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当起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新的战略安排。可以说,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
  3. 在大历史观视野下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习近平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他曾多次讲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8]。他一方面强调,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9],另一方面更强调要“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10]。这样,他就将大历史观与历史主动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了。
  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就现代化而言,其发展逻辑也必然是内在于世界历史的一般发展逻辑之中的。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1] 习近平提出要将“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起来,这也即是要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认识与深度把握中去明确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
  同时,习近平也始终是把现代化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分析把握的,这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得以提出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动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后,即以“赶考”的自觉与主动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习近平一再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12]
  4. 在“两个结合”基础上走自己的路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而走自己的路,正如习近平所深刻总结的,这“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13]。实际上,在“两个结合”基础上走自己的路,这也是习近平始终坚持的重要实践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继承并拓展了这种实践观。一方面,他把“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往“一个结合”中,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更多的是关注当下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可逆转,文化自信愈加彰显,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精神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习近平适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提升出来,更好地贯通了历史与现实。另一方面,习近平系统阐明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尤其强调,我们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更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可以说,“两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4]。“两个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曾自豪地总结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5] 实质上,在“两个结合”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其突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理论自觉以及和方法自信。
二、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立足中国、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理论,既有对中国课题、时代课题、人类发展课题的把握,也有解决问题的创新的方法论。从内容上看,其不仅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还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基本问题。从其内在逻辑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道路、意义等重要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上述意义可以说,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已经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1. 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话语
  新的现代化实践需要新的话语表达。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话语占据了垄断地位,无论对现代化的定义、解释还是实践、评价基本都指向西方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打破这种话语垄断和裹挟,就很难获得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完全主动权。但一直以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相比,中国现代化的话语表达相对滞后。习近平曾指出:“中国在世界上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优势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6]他也一再强调,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17]。“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他融通中外打造的新概念,是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现代化新道路以及新发展模式的新话语。这一表述虽然是邓小平首次提出并多次使用的,但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等同于降低了标准的“四个现代化”。习近平则大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这个概念下,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思考概括阐述,这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结性表述中。习近平尤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8]。可以看出,习近平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同时包含了现代化共性与中国个性的双重内涵,既有对中国现代化的定义,也有对世界现代化的重新定义,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话语。
  2. 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新道路。沿着这一道路,中国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这一道路创新如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习近平认为,这“需要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19]。他明确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这一概括不仅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作出的,而且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中国式现代新道路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维度。进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1]
  上述论断全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什么样的路,“新”在何处以及要走向哪里?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道路自信,也透露出习近平一贯的理论思维特点。这条路其“质”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22]。这个“质”决定了虽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是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现代化的道路。习近平曾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只所以有自己的特色,除了“这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也“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更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23] 因此,这条路其“新”有三。一在于制度。根本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塑造出来的。制度的根本性制约,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性质和方向。二在于自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自己的路”,是中国独立自主发展出来的。三在于全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均衡推进的。习近平曾形象地比喻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发达国家那种按顺序发展的“串联式”,而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的现代化。他还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超越以往单一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提炼出了新发展理念,为系统解决所谓“现代性问题”、不断推进全面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先导。四在于协调。习近平曾经畅想:“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24] 当然,在习近平的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协调,他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相协调;五在于“和合”。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得益于“和合”思想的滋养。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5],“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6]。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27],是我们成功走出的一条新路。
  3. 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这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8] 可以说,“本质要求”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领导力量、奋斗目标以及世界意义等做出了全面而清晰的界定。这个界定,是党对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也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根本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习近平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9] 他深刻总结说,“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也“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30] 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不会偏离航向,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1] 因此,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用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等等,这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32]。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其体现的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也更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之,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3],其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个具有新形态文明的世界。
  4. 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设定一个远大又符合实际的目标,不仅能凸显现代化的根本价值,也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年“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就曾激发了几代中国人建设现代化的热情。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总目标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不断完善的过程。自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将“和谐”列为目标之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入了“美丽”这一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增添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表述。总体上,总目标的设定完全对应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对于总目标的实现,习近平不仅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也设计了清晰的时间表,并且还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将“三步走”战略调整为“两步走”。他尤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既要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34]。
  5. 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的思想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5] 这一论断也写在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因此,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时,习近平不但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6] 之后,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7]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对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6. 指明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创造现代性新文明的过程。习近平也始终是将现代化与文明发展联系在一起考量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意义这一高度,首次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列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总结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8] 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其一,习近平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为同质的、内在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进而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9] 也即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且这种文明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现代形态以及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
三、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曾前瞻性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其历史意义。”[40]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也将越发彰显。
  1. 对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主构建的一套现代化理论。它是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还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垄断,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理论新范式,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高度,以胸怀天下的历史担当,用富有创见性的中国方案回答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的普遍问题,反映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实质上,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也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正如习近平所言:“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41]
  2.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作为相对落后国家,在民族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重大课题。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2]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习近平聚焦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思考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并作出了正确、深入的回答。可以说,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3. 对人类文明新发展的引领性意义
  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去?习近平也曾发出世界之问。他讲到:“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43] 以文明间相互冲突为发展逻辑的西方文明已然暴露出诸多问题,而以西方文明为根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难以切中问题关键,还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44],习近平曾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来定位中华文明。在他看来,“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45]。习近平直面人类文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而开启一种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世界之问更高层次的回答。这一以天下大同、美美与共为底蕴,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形态,将塑造出平等、互鉴、对话、共存、包容的新文明观,不仅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2JJD710013)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