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主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重大命题,并强调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从“两个大局”出发,针对人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认同现状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和思潮而提出的内涵丰富、功能协同、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功能、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坚定信仰与实践自觉。具体地说,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行动路径和方向引领,理论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障和前行定力,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作为完整理论体系提出来,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深入和系统地探究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和新贡献,既是深刻把握理论本质的需要,又是结合实践推进理论创新的需要。
一、创新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韬略,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大国智慧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接力创造、不断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为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贡献了新智慧。
1.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在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原创性成果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既是党在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是党在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成果。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勇气进行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新探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首次提出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题与实践主题,这是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1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信念坚定、头脑清醒,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2012年,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接力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要求全党务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重要命题,并强调了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四个自信”重大理论命题正式形成,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强大动能。
2.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创新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韬略
“四个自信”总体上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情感、价值的肯定以及行为的自觉表现,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又是一种主动作为的实践力量,不仅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认同上,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定力、精神动力和行动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韬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些治国韬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执政目标方面。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自信是首要的自信,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如何坚持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道路是根本问题和党的生命,我们之所以道不改和志不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由此逐渐确立起来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遇到诸多艰难曲折,我们党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对前进道路进行客观审视和准确判断,保持政治定力,决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持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其二,执政理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人民立场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初心使命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新农村建设、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的现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民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动力,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不断推进执政理念创新。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诉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为推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其三,执政方式方面。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制度自信集中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执政经验的认可以及制度体系的肯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其优越性体现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及其执政的稳定性、实效性与连续性上,“中国之治”的成功与优势在于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推进执政方式不断创新。这充分体现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优势。
其四,执政能力方面。执政能力是一个包括认知、决策、领导、管理、执行、话语等能力在内的综合效能,是关乎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并将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既是对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的肯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理论和历史文化高度自信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正因如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共产党能临危不乱,战胜惊涛骇浪,行稳致远,谱写当代华章。
总的来看,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韬略,是强大治理效能的展现。
3.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智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命题,将其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将其提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迈入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匙。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决定的。“四个自信”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方向、理论、行动和价值指引。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扎根人民群众、通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坚定理论自信,不仅表现在对理论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认可上,而且表现在对理论体系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念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自觉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构建的一整套优势互补、结构完备的制度体系。坚定制度自信,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的肯定,又是对其优越性的认可和信心。从科学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性”同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不断推进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优越性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以及“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的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深层次表现,彰显出独特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文化自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色;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信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造福世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新征程上坚定“四个自信”,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和前瞻性、战略性思维,切实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升,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知,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与价值,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科学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
1.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首次从信仰、信念和精神状态的视角形成的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的思想体系,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理论框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新逻辑体系。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前进方向。习近平反复强调,道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党的生命。道路自信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坚定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并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理论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是根据中国国情、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科学制度体系,制度自信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优越性的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动力源泉,其动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革命文化的多维滋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浸润,文化自信提振了当代中国精神,体现了对文化自身价值和生命力的强大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总的来看,“四个自信”的各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认知的重大突破。
2.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四个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00多年前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体系、制度模型与实践方法,科学论证和揭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虽然诞生于100多年前的欧洲,但却穿越时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运动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当代中国持续闪耀出时代光芒。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完善,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扎根于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具体地说,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的立场、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等原则要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内在规定必须一以贯之地秉承。
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不能被当成封闭、僵化的教条,“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指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纵深推进,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比如在科学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基础上,我们提出“四个自信”重要命题,高度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四个自信”,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又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动能。
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重大危机,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战胜了危机、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与中流砥柱。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了重大风险挑战的考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邓小平曾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欧美模式、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奠定和熔铸了其坚实的历史自信与实践自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在此意义上,“四个自信”既是中国自身发展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体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四个自信”既是前行的力量,又是示范的榜样,充分展示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光明前景。
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1.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破解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首次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并把“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提出来,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四个自信”理论框架内,“文化自信”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整体理论框架;二是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自身价值、地位作用、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具体地说,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上,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易经·贲卦·彖传提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化,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方式、基本状态和主要成果,对于人类而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习近平极为重视文化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从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角度强调了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他曾多次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正是基于对文化本质属性与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在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时,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反过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上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构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2.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在“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思想与实践活动、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产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和自我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命力,另一方面为“四个自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基和力量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契合、成就、融合与贯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延伸。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实践,就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贯通。“四个自信”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领和理论支撑,而且需要中华文化提供精神滋养与永续动力,在此意义上,文化自信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解答新的时代课题,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量。
3.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接续奋斗的鲜明主题与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了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个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方向、战略定力的具体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掌舵护航,是“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于其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忘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思想精华,是对历史成就经验的总结、对现实实践的科学指引和对未来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定“四个自信”,最为根本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做理想信念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曾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上的“钙”,他强调,如果信仰信念迷失,就会得“软骨病”。在新征程上坚定“四个自信”,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之力。具体来说,道路自信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理性选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方向;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融“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真理属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制度自信是由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决定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保障力量;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和道德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形态提供了新智慧,提升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不仅给当代中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强化了制度保障、明确了文化坐标,而且为世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宽广和深远的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大国风范和人类情怀,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模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与表现既不是同步的,也不是同质的,而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开辟了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世界现代化从其诞生开始,虽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西方模式才是打开现代化之门的唯一钥匙,决不能用西方化来固化和垄断现代化途径与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的历程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一些西方学者比如拉塞尔·柯克等,尽管竭力鼓吹资本主义秩序及其精神源泉,但也关注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如扩张政策、资本逻辑、殖民主义、两极分化、生态恶化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道路也应有所不同。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
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权利。习近平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我们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错误观念和西式神话,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极为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至上为宗旨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我们必须抛弃各种偏见和狭隘心理,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刻板僵化思想,理性地判断和把握世界现代化走向。中国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智慧和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和平通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展现了一幅“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现代化新图景。
2.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个自信”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独立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信念,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变革和伟大社会实践,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而且也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探索。
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其一,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蕴涵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文明标识;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演进的结果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形态,浸润和流淌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兼收并蓄,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产物,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新曙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成功密码在于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交流互鉴,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创造。
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视角,这是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独尊”“中心—边缘”文明格局,摒弃了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文明发展模式,打破了世界原有文明秩序和西式文明的神话。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立足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光明走向。
3.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了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理论框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高度抽象、高度浓缩的理论成果,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历史性、长期性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确性、理论科学性、制度优越性和文化先进性的认识。从总趋势和总方向来看,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演进不是单线性的,而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线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来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旨趣来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既实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一个逻辑严整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脉相承性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全球性等视阈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原创性贡献,挖掘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贡献,探究其对于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于世界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在学术上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建构,在实践上有助于提升人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知、情感认同和坚定信念,增强政治凝聚力,提振发展自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简介:韩美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