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擘画的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及陆海新通道建设,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战略载体。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元首在京会晤,开启了中新“高质量”合作新时代,陆海新通道建设已成为中新合作提质升级、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动能。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增强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安全性主动权,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打造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稳定锚”,努力开创高质量共建陆海新通道的新局面。
创新引领陆海新通道建设。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基点”,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平台运营托管、服务能力提升等模式,推进以铁路为主,公路、航空、水运和网络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性的新通道建设,激活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新通道的人文灵动性,推进新通道建设的标准规范化和国际化,全要素提高陆海新通道建设能级。把握新通道建设蕴含的商品、资本、技术、人文和劳务巨大需求,创造性运用新通道建设蕴含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促进沿线属地战略与新通道建设对接,借助新方等外力,谋划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发挥好陆海新通道硬、软建设的“乘数效应”,着力提升新通道沿线的产业、物流以及人文等要素的聚合力,加快建设数字新通道,发展通道经济新业态,全面提升新通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功能。优化提升新通道的功能载体能级,增强新通道的国际性、运输方式的综合性和通道功能的多元统一性,充分发挥新通道衔接东盟和中亚及欧洲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水平建设铁水公空国际集散分拨中心,引领通道经济革命。
协调引领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定位,利用新通道的经济外交战略优势,发挥中新(重庆)示范项目的运营中心作用,叠加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完善国内通道沿线省区(市)协调合作机制,协同创新区域发展路径,促进通道沿线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及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实现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发挥新通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黔桂、陕甘等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参与中转、加工、仓储服务等基础性平台建设,鼓励创新物流运营组织形态,推进沿线各省区(市)的物流枢纽或中心建设,有效集聚国际货物、技术、资源,优化新通道沿线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新通道沿线地区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发展。充分利用发挥新加坡的影响力和协调力,推进形成中新合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密切中新双方在海关、物流、标准、商检、人文、旅游等领域合作,搭建政策沟通、物流合作、产业对接、项目落地等更多平台,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国际化。
绿色引领陆海新通道建设。绿色是陆海新通道的底色。要把“绿色+”融入新通道建设及运营全过程,建立健全新通道的生态环境容量“硬约束”机制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担当绿色通道建设的政治责任。要恪守绿色底色,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环境治理,综合推进沿线防护林体系、河湖水系连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着力解决水土植被、工程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推进通道建设绿色化,坚决守护好沿线全域的绿水青山。挖掘区域资源环境优势,深化新通道沿线地区在绿色农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倒逼绿色转型,发展一批立足生态资源的特色产业,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开拓绿色经济合作新空间。大力推进绿色物流,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增效,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规范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等通道专属标准,实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等目标,促进通道沿线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绿色生态低碳新通道。
开放引领陆海新通道建设。陆海新通道涉及中新两国、中外(东南亚、南亚)两个市场,具有通道建设的二元复合性。要切实发挥重庆的运营中心地位和作用,深化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国际合作机制,形成中外、多方共建合力,吸引东南亚、南亚资本要素投入新通道建设,提质提速通道沿线(国内、外)骨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加快构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体制机制,创新陆上运输、多式联运的国际贸易规则,完善多式国际联运现代物流体系,拓展通道沿线的商品、资本、技术及加工、转口、服务贸易等市场空间。战略筹谋国际性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南半岛创新整合,大力提升陆海新通道在全球市场的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共建陆海新通道(国际)经济走廊。充分发挥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地方、青年等合作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国际友城战略,密切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参与RCEP经贸合作,发挥新通道的睦邻友邻惠邻功能。
共享引领陆海新通道建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共享陆海新通道建设蕴含的安全性主动权机遇。发挥好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功能,加快陆海新通道的基础性、辅助性建设和功能性提升投入,全面提升新通道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共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要素新布局形成的区域消费市场新需求。创造性利用新通道建设的“聚变”和“裂变”效应,推进沿线各省区(市)的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中转、加工、仓储服务等基础性平台体系,高效集聚国际货物、技术、资源,优化沿线产业布局结构,促进成渝、渝黔、黔桂等区域联动与一体化,共享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重构。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整合通道沿线(包括境外)政府部门、产业(企业)动态、环境资源、投资需求、人文环境等信息资源,构建权威、统一的通道建设信息平台,共享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运营服务。人文赋能新通道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水平,拓展新通道建设的人文投资和服务领域,共享新通道的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便捷舒适的人文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