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苏傲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硕果

发布时间:2023-08-04
字体: 打印
分享:
  过去十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百年未见的现象,即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重点探讨习近平主席如何在实践中推动。
习近平主席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地方治理的全球—地方维度(全球和地方的交织)。若想从根源上充分理解多极化,有必要阅读习近平主席2021年10月发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他谈道,“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个陈述源自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几十年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处在影响力边缘的第三世界国家;过去十年里,中国已走在国际社会的前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的一份报告称,基于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到2014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世界第一”的位置首次被另一个国家取代。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当年美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3万亿美元和27.3万亿美元。

苏傲古(Augusto Soto) 作者/供图
  高层外交接触。中国宪法规定的国际事务的参与在实践中得到了显著加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过去十年里,习近平主席访问了全球五大洲,多次与南北半球的国家元首会晤。同时,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所有国际倡议都是由高级别外交部门执行,这一事实得到各国外交部的广泛承认。由此,中国在最重要的全球问题和倡议的讨论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重构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他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 Summit)、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金砖国家峰会(BRICS Summit)、上海合作组织峰会(SCO Summit)、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China-Arab States Cooperation Forum)、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China-CELAC Forum)、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Wuzhen Summit)、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等多个高级别会议。
“三大倡议”值得密切关注
  国际和平调解。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大力倡导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今年3月,在中方支持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举行对话并达成协议,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出席金砖国家中东事务副外长/特使磋商,表示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可以说,中国的和平外交势不可当。
  继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值得密切关注。全球文明倡议的四大支柱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近期,世界多国政府首脑来到北京,意在加强与中国的广泛合作和深入接触。
  共生伙伴。上述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在国际发展中扮演着明确的角色,超越零和博弈竞争。广为人知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直向各大洲国家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包容性,旨在通过合作项目建立一个将沿线地区和国家联系起来的合作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为南方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选择,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大的互联潜力,进而推动了“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概念的转变——过去很长时间里,“国际社会”仅指北半球的少数国家。
  从更实际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将与成立于2015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类似倡议一起填补地区和全球层面上的空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同为扩大互联互通和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两者都主要通过亚洲各地的举措和网络引发协同效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一个良性的过程填补了这些举措之间的空白。正因如此,印度裔地缘政治专家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在其著作《联通:描绘全球文明的未来》(Connectography: Mapping the Future of Global Civilization)中将中国称为“共生伙伴”。
  在亚洲和非洲之外,“一带一路”倡议对拉丁美洲的影响也很明显。当前这个十年内,通过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地区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部署,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电缆,预计“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拉美产生更显著的影响。自2001年以来,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额持续攀升,这也反映出中拉极为密切的双边关系。
生态文明和创新有助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多维生态。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幅员辽阔。在快速发展中,中国意识到物质财富增长最终与自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2018年,中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其中,这与中国最珍视的文化根基相符。法国前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是推动巴黎气候谈判的领导人之一,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传统智慧通过人的调节促进天地之间的基本平衡。中国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支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其他一些措施也凸显了习近平主席在地方(宏观区域)和全球层面对气候问题的坚定回应。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双碳”工作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具体来说,包括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2021年,中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我们格外关注这一方案以及“十大行动”中的“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和“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中国在132个地区/国家中排名第11位,距离进入前十名仅有一步之遥。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十年上升,在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对此高度重视。
  上述主要因素是否有助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新型多边主义?过去十年里,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发起了各种发展倡议;未来十年里,中国或将成为洲际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鉴于此,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先锋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得益于具体的创新政策和持续不断的国际合作项目,过去几年里,毕业于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数量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庞大的人才储备只是中国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应用科学目标的支柱之一,到达太阳系的极限是这些目标中的一个。2021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以收集太阳爆发源区的高质量观测数据。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UNOOSA),宣布了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天文、应用新技术等领域。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前三期,今年将全面推进四期。
  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示范而非强加。鉴于中国取得的发展成果,一些国际分析人士可能认为中国正在倡导自己的模式,或者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事实远非如此,在我们看到的所有文件中,习近平主席都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了解到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最关键的是,一个国家不考虑自身情况就试图复制外国模式是不明智的。
  中国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持续自我调整,以适应动态世界中不断变化的形势。根据当下各国情况继续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要目标一致的全球发展倡议,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中国现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首位。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5%,比2012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就是在多边主义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取得的,各大洲不同规模的经济伙伴都受益于多边主义。
  作者:苏傲古(Augusto Soto),西班牙拉曼鲁尔大学艾赛德(ESADE)商学院教授、“与中国对话”项目主任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3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