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苏洁 卿晓秋:习近平人民至上的劳动观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0
字体: 打印
分享:
  新时代1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进军。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劳动是主要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者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主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以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从人的意义上对劳动者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给予的明确肯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对人的历史作用的认识高度契合。“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二者共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且都离不开人的要素。就物质资料生产而言,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关键要素;就人的延续和发展而言,物质资料生产最终为人服务。习近平劳动观对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的重视,恰恰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遵循和运用。习近平劳动观将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中“两种生产”的不同表现,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现实问题对劳动者主体地位进行分析,认识到只有把握劳动中的人,才能找到以劳动促进社会进步的奥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指引劳动者朝向“真正的人”发展的科学理论。
一、尊重劳动者,丰富人的内涵
  人并非抽象的集合。从纵向看,人有着阶级和历史印记,不是单纯的数量繁衍;从横向看,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习近平劳动观从现实的劳动者着眼,为新时代新征程从人的角度理解“两种生产”理论提供出发点。同时,他将人的幸福与劳动相联系,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一条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
  (一)立足现实的劳动者,明确人的阶级性和历史规定性
  马克思对人口和人的问题的理解,是基于人所处的阶级、时代等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2]700。他认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2]700。也就是说,抛开历史等要素去理解人口问题只是一种抽象,只有将人口置身于阶级和社会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人。
  “两种生产”理论中,人自身的生产绝不是人口数量增减的纯粹变化,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从整个阶级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首先,人的生产第一个层面是人的生育,意味着种族的繁衍生息,构成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其次,自原始社会家庭形成以来,人的生产就离不开家庭和家庭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续。通过剖析家庭关系的发展来研究人的生产的历史变迁,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人的生产还包括原有生活方式的继续,这与生育一起成为人的生产不可避免的两个方面,构成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基础。总之,如果将人的生产置于阶级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那么每一个历史时期人和人口问题与时代的关系都有新的内容。
  习近平劳动观将劳动者置于阶级和历史的规定性中进行考察,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赋予了“两种生产”理论中人自身的生产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3]317从现实出发关注人,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为理解人的阶级和历史规定性乃至进一步理解“两种生产”理论提供了基本前提。从劳动者的阶级性看,习近平不是抽象地看待人,而是从阶级的层面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作为发展的中心。我国的国体决定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力量的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阶级性的确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习近平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4]11从历史规定性看,从共同富裕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劳动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5]习近平将劳动者置于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指明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历史规定性。“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6]44,这一论述把劳动和人民放在一起,强调要依靠人民及其劳动实践,才能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这既强调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主动性,又强调了劳动对于未来的开创性,劳动者作为人的历史规定性在这里彰显无遗。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的伟大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规定性赋予了劳动者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现实意义看,有助于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确立人的主体性,把握更加丰富的人的内涵;从理论意义看,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理解人和人口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从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两种生产”理论提供了出发点。
  (二)强调劳动的价值,彰显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能跳出以往哲学的局限,找到位于历史深处、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就是因为发现了人的实践活动秘密。从劳动出发,人才得以生成自己特有的属性。劳动是联结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本活动。“两种生产”理论以劳动为起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303劳动在完成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为人的再生产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一方面,在完成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劳动实践既让自己获得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获得自然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又使自己区别于动物,拥有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在完成人的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劳动实践保障了养育后代、种族繁衍所需的物质条件,又通过更进一步的劳动创造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习近平劳动观对人的劳动获得感的重视正是对人的本质的尊重,是对人不同属性的联结,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他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劳动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劳动作为探寻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并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8]在有关奋斗和幸福的论述中处处闪耀着劳动的光辉,“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9]92突出劳动是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的钥匙,鼓励多种形式的劳动创造,挖掘人的自我本质,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号召人们“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5]。劳动是人的自由自主活动,正是因为劳动,人才得以成为人,人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又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类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努力开辟一条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习近平劳动观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重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既遵循了唯物史观,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增添了幸福这一评价要素,丰富了人的内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理解“两种生产”理论注入了新活力。
二、改善劳动条件,使物质生产为人的生产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8“两种生产”的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动轨迹,但二者也有矛盾。在不同时期,两种生产的力量对比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这种力量对比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上。习近平劳动观注重协调“两种生产”内部的比例关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使其为人的生产服务。
  (一)改善劳动条件,以物质资料生产提升人的再生产
  “两种生产”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最为基本的生产,奠定了人的生产和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础。人通过劳动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生产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包括自身生命的生产和种的生产。劳动者生产首先是通过使用社会生活资料进行劳动力恢复,其次是为社会增加新的劳动者的生产。这两方面对物质资料生产都有着质量和比例的要求。随着生产实践的变化,人们生产出劳动产品的形式和质量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优质的物质资料生产有助于劳动力的恢复,这对于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注重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他指出,要“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10]首先,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既是对劳动者作为劳动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劳动者真实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享受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在社会建设中有更强的获得感。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尤其重视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调节,他强调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8]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是依托充足的社会物质资料构建起来的社会安全网。习近平主张通过提高社会保障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劳动者消费能力。他指出,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1]。对于劳动者来说,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底气,消费更有勇气,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生产生活质量,即物质资料生产可以为人自身的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产品,既协调了物质资料生产内部比例,又满足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真实的需求。最后,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改善,也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劳动保障和环境。这些举措都强调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注重人的需要,体现出对劳动者作为社会财富创造主体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习近平劳动观对“两种生产”内部协调的重要认识。
  (二)推动共同富裕,以物质财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马克思曾在展望未来社会时,针对财富和人的发展关系指出:“共产主义……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12]77即共产主义是要在社会财富充分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思路体现在“两种生产”理论当中,就是要在实现物质资料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物质资料的丰富推动人的生产更加全面、更加优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劳动观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将社会财富更多地用于改善劳动者劳动条件和提升幸福感,就是运用物质资料生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的今天,不仅要继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注重进一步将发展所得的成果用于人民,让劳动者更多地享受到辛勤劳动创造出的物质条件,强调要“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4在共同富裕的口号下,实现创造者共同享有,劳动者参与分配。此外,提出共同富裕的主张,不仅仅是为了在物质上照顾到更多的群众,更是兼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劳动观对共同富裕的要求,实质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遵循,更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如前所述,共产主义社会要在社会财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实现人的异化的扬弃,就是以物质为基础,实现人的解放。换言之,习近平主张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就是在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之后,要求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的生产服务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将物质财富转化为人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两种生产”理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生产的优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生产归根结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劳动力又是生产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优化人的生产,提升劳动者素质——从为物质生产提供优质劳动力和人本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说,都具有关键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提升,在“两种生产”理论中融入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口的要求,既满足了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的要求,又进一步优化了人的生产。
  (一)鼓励科学择业,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促进物质资料生产
人的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影响,在劳动力供给层面体现在为物质生产提供劳动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可以通过发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在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时,正确科学择业是从劳动力构成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手段。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寄语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3]334这一号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是帮助他们科学择业的指路明灯;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的关键期,部分传统行业劳动力饱和,但是高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仍然比较缺乏。面对这种局面,习近平鼓励青年科学择业,在时代和人民的浪潮中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既是解决青年就业,满足社会现实发展的必要举措,又是调节人的生产,为物质资料生产服务,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
  (二)注重劳动教育,在技能学习中实现“两种生产”双重提升
  劳动力整体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仅体现为一种教育方式,还体现为教育的内容,即针对劳动者进行的劳动培训和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全民族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更为优质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路径,是实现“两种生产”双重提升的路径之一。
  通过劳动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可为日新月异的社会生产提供必要准备。新时代技术更迭极其频繁,人民需求也更为多样。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既是适应技术发展对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10];政府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10]。这些要求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物质生产,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习近平主张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他曾提出要教育孩子们“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8],将劳动作为培育青少年的必由之路。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328,这是从教育方针的角度将劳动作为提升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36。劳动作为人之为人的重要因素,对于实现人完全的、自由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将劳动作为教育、培养人的指标,对于提升人的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人才储备。同时,将劳动融入人的教育中,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习近平劳动观关于提升劳动者素质的主张,既能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促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又能在劳动实践中推动劳动者人格的完善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生产发展,是实现“两种生产”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为“两种生产”理论加入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实现了“两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四、激发劳动者活力,联结“两种生产”推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前提,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然途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4]472习近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一般劳动的重视,更结合时代需要主张从激发劳动者主体性和发挥劳动创造性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现了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一)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劳动者主动性推动社会建设
  习近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劳动者恰恰就是构成人民群众的基础群体。他十分重视劳动者在推动社会建设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5],充分尊重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此外,习近平非常重视让劳动者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2022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再次重申,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要在尊重劳动者主体性的基础上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劳动者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的主动作用,坚持人民至上,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参与生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措施以物质资料生产的充分发展为基本前提,又以人的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既坚持了唯物史观,进一步运用群众史观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又合理利用“两种生产”内部逻辑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劳动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发挥劳动者创造性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劳动入手着力解决发展难题,发挥劳动创造性,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活力。从人和社会的源起角度,习近平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5]“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6]把劳动和人民放在一起,既强调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又强调了劳动推动社会进步的开创力量,这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对劳动和人、劳动和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总结。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习近平强调创造性劳动对社会进步的意义,面对新时代现实发展的问题,基于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主张用劳动来解决发展问题,尤其重视解决群众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36,激发劳动创造性,从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此外,习近平还十分重视劳动精神的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6]。把劳动者的劳动与个人梦想实现、家庭幸福安康、民族振兴自强、国家繁荣强大、人类文明进步联系起来,通过激励先进、鼓励创造激发新的活力,将劳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正是习近平劳动观在一般劳动的基础上抓住了劳动主体性和劳动创造性两个关键因素,促使劳动活力充分迸发,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中国奇迹。同时,劳动者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的发展也更进一步迈向自由,这是创造性运用“两种生产”理论促进劳动者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导。
  习近平劳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两种生产”理论有多方面的创新。从人的现实性角度,习近平劳动观维护了劳动者自身价值,明确了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地位。从“两种生产”角度,习近平劳动观协调“两种生产”内部关系,是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的正确认识。从“两种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角度,习近平劳动观坚持劳动者主体地位,是对“两种生产”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相关思想的进一步创新。总之,习近平劳动观是新时代新征程解开历史枷锁理解“两种生产”理论的钥匙和创新发展“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成果,也是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