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时代和实践呼唤,集全党全国人民之智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对其长期坚持和发展。
一、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几个理论前提
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有几个理论前提需要首先明确。
一是关于原创性。什么是原创性?理论界对此有共识,但并不完全一致。就社会科学的原创性而言,本文的认识基于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大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阐述,也有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阐述;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特殊规律的揭示,又有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既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说,又阐明了新的道理;既把握了时代课题,又创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整体上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体系。
二是关于时代性与原创性的关系。任何科学思想的产生都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创立的,产生于新时代,又超越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加剧了这样的变局。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有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也有严峻挑战。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包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全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等。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人民的关切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什么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如何加强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是关于继承性与原创性的关系。任何科学的思想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人民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些思想和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在继承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包含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汲取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新理论,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焕发了蓬勃生机活力,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四是关于人民性与原创性的关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任何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实践是人民的实践,实践经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立无疑习近平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这一思想是他长期以来,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升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民实践经验、全党智慧的结晶。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从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以来,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理论界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中,又不断对其进行了新的概括,特别是2022年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将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十三个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借鉴这些成果,同时也在笔者曾经进行过概括和阐释的基础上,以前面分析的理论认识作为前提,本文拟就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作进一步的概括和阐释。
第一,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提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学说,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也有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
在继承这些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他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同时还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把加强党的领导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高度,从制度上确立下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新的内涵;同时提出通过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两条途径保证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规划和集中领导,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的领导制度保证。
第二,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的原创性贡献在于:一是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奋斗目标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并赋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的内涵。在当选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就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阐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时,指出: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他多次强调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三是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习近平关于人民中心、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根本遵循。
第三,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开辟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暴露的基本矛盾进行了剖析,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原则性设想,但并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详尽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出了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符合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措施。
在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集中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从而从总体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意义,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经济思想,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出原创性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内涵,为新时代的发展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对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进行过预测,提出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社会有计划进行生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等设想。党的十八大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并对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分别进行了阐述。
在继承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反映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的发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为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已经取得的成果中,都有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划分阶段的理论。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还会不会呈现出、要不要划分为一些具体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对此的探索,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都在不懈地进行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和世界形势的变化,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对于这样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他同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以及对于新发展阶段的深刻阐释,把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论与发展阶段论有机结合,标志着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包括一些具体发展阶段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明确新目标新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和指南。
第六,明确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改革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年我国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中确定我国改革的目的、方向、性质和主要措施,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我国长期探索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一是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是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抓住政府与市场关系核心,全面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所有这些,为我国新时代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任务,保证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历史性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的学说。
第七,明确新时代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有丰富的关于发展的学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学说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中国需要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在继承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学说。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八,明确提出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什么样的主题和主线,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前人未曾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的变化,适时地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同时还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习近平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改革的方法论。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习近平提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和第一动力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发展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不仅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后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九,明确实施重大发展战略,原创性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他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他原创性提出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理论。习近平特别重视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曾反复指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当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时,习近平又提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的这些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创性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农村农业农民的理论,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导。
第十,明确提出坚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化大生产理论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入2020年以后,习近平提出并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今后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明确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也有关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论述。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到空前高度,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原创性表现在: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而且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三是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达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十二,明确提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立了新时代开放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世界市场的形成做过分析,为经济全球化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也有丰富的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的理论。在继承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一是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三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四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重要思想对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十三,明确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安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针对国内外发展大势,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从4个方面分析了我们搞开放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他从8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2019年1月21日,专门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他在开班式上分析了要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对美经贸斗争、科技、社会、对外工作、党自身等8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习近平关于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第十四,明确新时代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坚持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在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对其加以创新发展。
习近平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方法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他还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原创性提出改革方法论和经济工作的具体方法。对于改革的方法论,习近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改革永远在路上等。对于实际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天下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习近平娴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重大经济问题的战略思维和高超艺术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十五,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构建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习近平的鲜明主张。2014年,习近平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201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2020年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又进一步强调: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要“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要“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要“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指南,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提出并身体力行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三、长期坚持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
以上概括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是初步的。这十五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内含着两个理论精髓,贯穿一条主线。两个理论精髓,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两个理论精髓融合一体,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的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其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获得发展。我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既有许多有利的战略条件,又要面对已经出现和尚未出现的严峻挑战。实现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宏伟目标,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前进,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使其永放真理的光芒。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10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