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华:知行合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概念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其中,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中国话语表达,既鲜明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也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在对“知行合一”这一传统文化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历史观、天下观,都鲜明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在知行合一中坚持实事求是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基础上才能实现,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终达到知与行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知行合一基础上实现了实事求是,在知行合一中把握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知行合一中研究和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知行合一中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
第一,在知行合一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把握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注重分析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形式新变化新表现,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蕴含在社会现象之中,但又不直接呈现出来,只有通过知行合一,去认识和把握现象、分析和探求深层次的规律,才能得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根本性、真理性的认识结果。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重大判断,正是习近平同志坚持知行合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结果。这一重大判断,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客观地分析当前所具备的发展基础;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发展的不足,科学地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第二,在知行合一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方式手段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
习近平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3]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理论自觉和问题意识,坚持知行合一,习近平准确研判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思考新阶段的新发展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战略。
新阶段就要有新思想,新发展理念正是适应和引领新发展阶段的新思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行合一的根本特征。知与行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知行合一中,让主观认识不断符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和把握事物,消除头脑中落后于客观变化的固有的认识内容,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新发展理念既是对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正确反映,也是引领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先导,三者在知行合一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相互统一。
第三,在知行合一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唯物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基本逻辑,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的基本逻辑。习近平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我们在分析把握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存在肯定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走向衰亡否定性的一面,在过程之中把握事物,具体分析事物存在的条件性。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在知行合一中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
习近平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风险挑战的发生正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性因素的呈现,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实际、深入一线,那么即使风险挑战存在也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和发现,也不可能找到切实可行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策略和实际手段。坚持底线思维,常怀忧患意识,正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辩证法色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未雨绸缪,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和处置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不仅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而且有着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先手棋和高招,在实践中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鲜明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特征。
二、以人类解放价值论为基础,在知行合一中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就是人类解放,但是其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具有超越宗教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现实性,根本原因在于诉诸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寄托于彼岸的悬设或者止步于理论的批判。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至上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习近平正是在知行合一中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落实为现实的运动,不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把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一,在知行合一中,坚守造福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17岁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深刻表达了生命的意义,即“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就代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把美好变为现实;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自我的臆想,只有在造福人类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知行合一的立场和观点,既为实现人民幸福确立初心使命,也为实现生命意义提供现实路径,把个人生命意义和人民美好生活在追求崇高的生命实践中得以统一。
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知等于盲行。任何一种实践都要有价值的引领,没有价值引领的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价值理想,正是习近平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这些美好的蓝图,归根到底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实现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为我们的奋斗指明了价值和方向。
习近平的从政实践,则充分证明了他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带领村民修建了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用火做饭的难题;在正定工作期间不在粮食征购数量上加码,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宁德工作时推广当地水果和茶叶种植,加速当地摆脱贫困;在福州工作时推进棚户区改造,切实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在浙江工作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效增加渔民收入,等等;到中央工作后,依然牵挂着人民群众,带领人民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在知行合一中,坚持人民利益标准,把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什么人的问题,既决定了一个政党的性质,也决定了一种思想的性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其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把人民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和群众史观,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真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价值理想,不仅要有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处在实践活动的最前沿,最了解实践的进程和动态,最能够把握实践发展的趋势。只有深入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通过人民群众掌握实践活动的真实面貌和运动规律。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我们正是通过实践来达成美好的价值目标,将人民群众与实践相结合,也就将人民的需求愿望与实践的价值目标统一了起来,这样才能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实践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习近平看来,实践活动与人民群众本就是同一的,做到知行合一就要深入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每次外出考察调研都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关心群众冷暖,了解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看望港口码头工人,2018年在四川凉山考察时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2018年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在田间地头同农场职工交谈,2019年在北京考察时了解快递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等。正因如此,习近平才能够准确掌握群众的需求愿望,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进而通过实际工作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第三,在知行合一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的一个最深刻道理,正是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出的:“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习近平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想理论只有借助实践才能成为物质性的力量,实践是属人的活动,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一种思想理论只有掌握了人民,进入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去,才能起到变革客观现实的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人民,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知行合一基础上的理念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在现实中也是这么做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依靠人民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用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三、以革命性实践观点为基础,在知行合一中推动伟大革命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这里关键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动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一,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绘制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路线图。
第二,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关键在于抓落实。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正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第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一定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是充满荆棘与坎坷的,只有靠斗争才能争取更大的团结,只有靠斗争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可能。习近平还强调,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这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行合一的根本特征,既强调了在现实的矛盾和挑战面前,要具备强大的斗争精神,这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强调了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斗争本领,指明了自我革命的现实路径。
第四,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必须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就要把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道义力量和揭示客观规律的真理力量,在实现造福人类的伟大实践中释放出来。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同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行合一特征的重要体现。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革命主体的提高与完善;推进社会革命,是对客体的改造与超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是将革命的主体与客体相连接,达到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要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通过不断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四、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在知行合一中把握历史主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这一历史观同样体现了鲜明的知行合一特征。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在观念中实现的,只有在一代接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第一,在知行合一中,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在复杂的历史进程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和把握历史规律,怎样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关于如何认识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十分重视和运用历史思维,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回顾百年党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所牢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根本主题,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勇担使命,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推动全党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发扬革命精神,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同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自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提炼了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
这既回答了我们党过去怎样取得成功的历史之问,也作出了我们党将来怎样继续取得成功的未来之答,是知行合一地运用历史思维指导思想和实践的生动体现,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二,在知行合一中,坚持知古鉴今,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主动。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就要重视和借鉴历史经验,不断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做到知古鉴今,远观未来,指导实践。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上演着文明兴衰、大国沉浮、朝代更迭、政党更替的历史大戏,其中既饱含着深刻的警示教训,更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历史是一个过程,是前人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后人活动的前提。通过回顾历史,不断透过历史的背景、历史的事件、历史的结果等历史现象,深刻反思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智慧,我们才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开辟美好未来。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的经验必须借鉴,这是我们过去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必将为我们将来的工作带来启示。
重视回顾和总结历史、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比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需要不断总结前进路上的新鲜经验,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都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团结统一,都进一步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实践。
第三,在知行合一中,提高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历史意识是主体对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认知和理解。历史自觉是主体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充分认知和理解基础上,对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的正确把握,对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就要提高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自觉,就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践行使命。
“历史人做历史的事”,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必然有这个时代的历史主题和历史担当。习近平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正是在充分认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提高历史意识,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为之不断奋斗。
社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就蕴含在社会主要矛盾之中,根本问题的变化又决定着根本任务的变化,决定着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决定着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基于此,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把握“国之大者”。所谓“国之大者”,就是重点的事情、主要的矛盾、优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就是党中央关心、强调的事关国家发展前途、事关民族历史命运的大事,这些大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关键点是要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第四,在知行合一中,遵循世界历史理论,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着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不断变革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提出和倡导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继承和弘扬了这一历史经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体现了丰富的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情怀,并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推动天下大同的目标理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依存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超出一国的范围而演变为世界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人类之间的团结协作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对此,习近平给出了应对世界性风险和推动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习近平不仅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且致力于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多个外交场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助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世界所接受;积极推进中美、中俄、中欧等大国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关系,通过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具有着深切的天下情怀和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领导当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变革国际秩序的强大推力,在知行合一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不仅具备深刻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内容,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能够引领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超越现实中的问题与不足,实现未来的美好价值理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知行合一基础上的伟大创造,同时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变革现实、引领实践。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就要牢牢把握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知行合一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在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引下创造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新辉煌!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9期
网络编辑:静穆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