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杨金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历史定位

发布时间:2022-09-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判断,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要深化对这一重大判断的理解,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究竟“新”在哪里。关于这一新理论所面对的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等,《决议》已经有了明确阐述,理论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成熟。不过关于其新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尽管《决议》已经有了基本概括,但理论界的理解还不尽一致,所以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需要对其关键词作进一步提炼。

一般来说,一种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是由其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决定的。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承担的时代任务、面临的时代课题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指导我们党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中形成的。因而,关于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的答案应当到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去寻找。

关于新时代我们党所面对的新的历史任务,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作了明确阐述,这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清楚地说明,新时代我们的历史任务是要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真正强大起来。《决议》指出: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与过去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有显著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前两个历史时代相比,新时代我国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强起来飞跃。

因此,概括地讲,新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国建设。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得中国人民“富起来”,而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强起来”;前两个时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新时代则真正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动力、途径等总体方略越来越清晰,实践步伐越来越加快。

与此相应,这一新理论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与以往相比也有显著不同。《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见,新理论所面对的时代课题与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其中最突出的新课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尽管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探索和回答的课题,在新时代仍然需要进一步回答。

从我们党所承担的新的历史任务、所回答的新时代课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应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关于这一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决议》作了总的概括,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但这需要具体分析,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一新理论的性质和定位。

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判断是同义语吗?应当说,二者有交叉的方面,但又不完全是同义语。前者主要是就中国而言的,后者则是就中国和世界而言的。当我们说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主要是指它仍然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而不是什么别的思想;当我们说它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时,则既指其中国特征,也指其世界特点,还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

这一新理论回答了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如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发展的问题;从更大的历史视野看,回答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这应当是该理论主要的历史定位。

同时,要深入理解这一新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应当把这一新理论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认识。应当说,这一新理论回答了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乃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类文明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世界历史看,这一理论与19世纪、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一下历史比较就不难发现,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理论表现,其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性发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逐步走出低潮、重新兴起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人类努力探索和平发展新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应当是该理论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展现的历史定位,是上述指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定位的世界性延伸。

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于这个新判断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应当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观点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双创”原则即“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观点的理论结晶,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提炼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并用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实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也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并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党的新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需要从大历史观即从5000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中国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高度、从中华文化复兴并对当代人类文明作新贡献的现实高度,来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这一新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当从世界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理解这一新判断的深刻意蕴和重大意义。中国理论要走向世界,必须适应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界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只是近代以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打击下才日渐式微。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其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在21世纪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精神在21世纪发展所凝结的时代精华,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为人类新型文明构建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这是该理论之历史定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延伸。

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特定的简要的称呼,亦即关键词,如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这些称呼最能反映各个时期的特点。相应地,我们党每一个时期理论的要义和定位都与此相关。如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总之,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可以叫强国时代,关键词是“强国”,这与“革命”“建设”“改革”几个关键词相对应。相应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当然,关于这一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还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展开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新理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文章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