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武贵龙: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逻辑意涵与实践指向

发布时间:2022-06-09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2年4月21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回信,信中充分肯定了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年来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了对高等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以支撑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明确指出:“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深入分析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和逻辑意涵,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回信精神,对于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内容丰富、立意深远,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饱含深切期望,又提出现实要求,为新时代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发展目标,对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育才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首先需要深刻把握回信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表达了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支撑民族复兴的殷切希望

  人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1],这一论述指明了民族复兴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关系,寄托着对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厚期望。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无数优秀人才建功立业,为民族复兴不断积蓄力量。站在当下,中国已经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重要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整体形势中,迫切需要一大批时代新人的涌现,并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以支撑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从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

  (二)指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秉持“坚守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以开放的胸怀、国际的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实际、交流合作共享的具体发展路径。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都是在继承自身历史传统、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坚守特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也是高等教育在当前与未来都需要继续贯彻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情况,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部署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构建新的教育格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提升国际间的合作水平,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加宏阔开放的空间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激发新的活力、增加新的路径。同时,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放在整个国家治理的总体格局中把握考量,通过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高瞻远瞩与世界情怀。

  (三)提出了高校教师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原则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强国的切切期待、对教书育人的殷殷嘱托、对科技创新的明确指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育人精神的重要肯定,极大激励与鼓舞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在实际工作中无私奉献,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决心与士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十分重视教师发展,并多次到学校看望教师,对自己的老师充满尊重和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强调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塑造灵魂与生命,他曾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2]。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更是肩负着传递知识、塑造价值的光荣使命,可以说,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的方向,既是写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也是写给全体教师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始终做到严谨治学,才能完成育人的根本使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逻辑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逻辑意涵。回信彰显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对教育根本规律的遵循,同时体现了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的价值导向以及立足中国现实的办学思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在逻辑意涵,将回信精神学深悟透。

  (一)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的理论逻辑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教育规律是人类社会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性体现,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认识与探索教育规律意义重大。一方面,对教育规律的掌握标志着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从现象层面上升到内在结构本质层次;另一方面,对教育规律的认知有助于人们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和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认识教育规律,进而表述、应用教育规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而教育规律的总结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实现由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蒸发为若干简单的规定,然后再回到整体”是必要的,“认识规律是很难的,表述规律更困难”[3]169。这就需要深入历史之中,进行系统经验总结与理论抽象,探索教育系统内外部的本质关联,最终得到教育发展根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教师素质、科技创新与民族复兴等要素维度展开,围绕高等教育发展这一核心议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根本规律。首先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规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受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促进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所指出的: “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以此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国家发展的现实战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同时经由高等教育所塑造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将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其次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规律。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在人的培养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深入认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诸要素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教师与教育环境影响协同发展,从而实现有效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正是从这两个基本的教育规律入手,深刻阐释了教育发展的逻辑依循,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承继大学优良传统的历史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进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通过教育培育人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学校的创办为推动当时的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带来了重要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党和国家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一大批专业类院校相继成立,1952年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也位列其中。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4]81。在党的领导下,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院系调整,优化了院校区域布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等教育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正式部署“211工程”“985工程”计划,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高等教育快速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启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不断优化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凝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强调大学要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在传承中创新。这种传承除了一所大学自身院校、学科特色之外,更为重要的体现为我国大学发展的普遍性历史依循。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可谓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究其原因,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和所建立的根本制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其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如何看待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显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极大重视,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最后,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塑造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紧扣高等教育的本质,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经验与本质属性。

  (三)坚持教育服务人民与国家的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并维护人民的利益。1848年2月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公开向全世界宣告:“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的时候了”[6]26,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20,直接指向了通过革命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新世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便高举“一切为了人民”的旗帜,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征程中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坚持教育服务人民与国家的价值理念,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透过对教育事业的关怀直接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民需求的价值归属。2012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重点内容。坚持以人民的需求发展高等教育,面对的是人民教育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动态发展的新变化,一方面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辐射与带动全民族素质的提升,满足人民的需求,使更多人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的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明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的价值导向。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即为能否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除了人才培养需要与国家发展对接之外,高等教育还直接肩负起社会服务的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迫切需要作为重要研发中心的高校切实作出回应。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体现在:推动基础理论创新,繁荣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库咨询等。高校往往集中了一个地区最先进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与设备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的价值导向,使高校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中产生重要的社会价值。

  (四)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实践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理论逻辑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并最终统一于实践逻辑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探索与推进,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地站立在中华大地之上,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所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扎根中国大地办事情,是无数中华儿女总结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指导各项事业开展的基本准则。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阐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符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具体体现为瞄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扣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扬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满足人民利益的诉求。高等教育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土壤办学的路径首先是由教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所决定的。中国高等教育属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遵循大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但同时中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脉络以及现实制度安排,这就决定了必须立足中国实践办大学。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要从实践出发。我国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与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只有植根中国现实,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完成教育的最终使命。最后,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为世界提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本土化解决方案,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重要指示,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学校要将学习、领悟进而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当成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自觉将回信精神融入到理论学习、学科建设以及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负重托、有所作为。

  (一)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民被整合在同一个“地球村”中,命运休戚与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差距扩大,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大发展大变革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和广阔的实践创新。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战线的所有人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支撑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意味着政治坚定、理想高远,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献身国家和人民的崇高意愿。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北京科技大学深化“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创新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优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政治素养,形成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的坚定目标。其次,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通过打造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及全面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增强专业技术本领,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精尖人才保驾护航。最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建构大实践育人体系,扎实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成绩考核、荣誉表彰来形成科学的评级机制。学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造就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与人民[8]。

 (二)坚持自身特色,在赓续历史中创新发展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从百业待兴的1952年到成果卓著的2022年,70年间北京科技大学在党的领导下,从钢铁强国到科技报国,始终坚持办学服务国家与人民的价值理念,铸就了“钢铁摇篮,求实鼎新”的红色基因,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秀传统。因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建设,需要继承与发扬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并力争上游,向“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靠近。首先,在此过程中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自觉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高质量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从而在党的领导下优化学科布局,以材料、冶金、矿业、科技史四个一流学科带动整体学科水平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继续谱写科教兴邦的“红色北科华章”。其次,要延续大力弘扬“严谨治学、实践为本”的历史传统。坚持办学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坚持课堂、校园、社会以及网络空间一体化培养与塑造青年。最后,还要在继承传统、发扬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和借鉴国外顶尖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

  (三)重视师资建设,形成教书育人的优良梯队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学识素养昭示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科研态度以及奉献精神,同时更是鼓励与鞭策广大教师向他们看齐,为高校科研发展与国家人才培养继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打造教书育人的优良梯队。学校按照“引育并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从数量、结构、质量与评价四个方面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推动实施立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师风作为教育评价的第一标准,坚守师德师风底线。同时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前辈学习,向学术大师靠近,努力做“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好老师。其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师资源[9]。引进高端学术人才,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形成高校科研引领的前端优势。最后,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给予教师潜心学术研究、投身人才培育的正向激励。

  (四)着力科技引领,建设科教强国的钢铁担当

  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空前密集活跃,自主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迅速推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环境之中,我国经济已经向高质量发展转向。国家正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同时世界钢铁研究中心东移趋势显著,国家钢铁行业、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因此,作为依钢而生、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学适逢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报国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根本指导,首先要培养大批行业需要的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堡垒作用。其次要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加强科研部署和谋划,强化原始创新研究。抢抓钢铁行业、材料产业的战略机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在以绿色冶金、先进材料为代表的重点、前沿领域提前布局,重点突破,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最后还要加强科研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北京科技大学前沿科学中心”培育建设,推进“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建设。从而以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的基础工业与国防安全,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钢铁担当。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