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陈曙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

发布时间:2022-01-18
字体: 打印
分享:

  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工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高度重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始终从战略高度推进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从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

  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全部战略的总纲,是党治国理政整个战略系统的灵魂。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指导思想是管战略方向、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的选择、确立、持守,说到底是一个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战略问题。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规定党的全部活动的基本遵循,规定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关乎国家前进方向,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民族兴衰命脉,关乎人民根本利益。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本在指导思想这个首要的战略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今天,所谓“拉美陷阱”“阿拉伯之冬”,都与国家指导思想的错乱密切相关。背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国际共运史上有着沉痛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改革就是一面镜子。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党政最高领导职务以后,大力推行所谓改革。他提出,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航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务必要校正航向。他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被他引导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了。其后果,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社会制度迅速向资本主义演变,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接踵而至,国际地位断崖式沦落。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承认,指导思想是极端重要的,一旦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颠覆性错误,民族必将遭受难以承受之重。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乎国家根本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披荆斩棘一路走向辉煌,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未背离或放弃过马克思主义,而是始终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始终高度重视指导思想这个首要的战略问题,坚持从战略高度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进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回答“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民主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基本问题,先后创立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引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项事业走上胜利的途径,中华民族踏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所谓“战略体系”,大致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这一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这个首要的战略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其二,这一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政治保证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战略指引。其三,这一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多个层面若干具体战略:第一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主线,具体涉及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根本立场;第二个层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具体涉及战略方位、战略导向、战略安排、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第三个层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保障,具体涉及安全战略、强军战略、统一战略、国际战略;第四个层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具体涉及领导战略、党建战略、政党战略。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主线

(一)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理论之所以能够体系化,根本就在于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缺乏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缺乏统摄全篇的中心线索,任何理论也难以体系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纲”,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命题”。抓住了这个“总命题”,就为我们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它首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构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高高擎起的思想旗帜,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党的理论使命,仍然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篇大文章;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仍然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不能离开这个主题,不能丢掉这面旗帜,不能背叛这个事业,这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定力。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回答“往哪里去”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以贯之的;最低纲领是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不断升级、与时俱进的。一个个最低纲领(奋斗目标、基本纲领)累积起来,接力下去,就是最高纲领,就是共产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论断鲜明地体现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实现共产主义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比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制定和实施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完全必要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任务。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为这个总任务。“中国梦”是这个总任务的形象表达。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个伟大”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纲领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根本立场,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是人民立场的时代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认识。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场问题不是抽象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真正的主人,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资本立场就是首要的政治立场。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离开了人民立场,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离开了共产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个领域工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比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针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文艺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等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红线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方位

  战略方位,回答“从哪里出发”的问题。“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真正的理论,总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新飞跃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逻辑起点、立论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方位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的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为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离开了新时代的重大背景,很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方位作出的最新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导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导向。

  新发展理念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把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战略安排,回答“怎么走”的问题。制定和实施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领导方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设想建设社会主义的步骤。1963年8月,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工业发展问题的初稿中提出,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1964年12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两步走”战略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确定下来。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作出了细化和具体化,明确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发展的“三小步”战略安排,在这里还第一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规划了时间表、路线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主要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上的工作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系统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整体布局。这五大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各有侧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主要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重点工作。治国理政,既要整体推进面上的工作,也要重点突破、牵住牛鼻子,“四个全面”就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牛鼻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大重点任务,这“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任务,也有战略举措,体现了目标与举措、重点与全面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着眼于工作全局,又突出战略重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布局,体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论,从点面结合上回答新时代建设方略和发展布局的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保障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战略

  安全战略,回答“安全保障”的问题。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四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五是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六是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七是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八是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十是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

(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战略

  强军战略,回答“战略支撑”的问题。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推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新境界。

  习近平强军思想涵盖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一是明确强国必须强军;二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三是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四是明确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五是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六是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七是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八是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九是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十是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统一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系统总结“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经验,深刻阐明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立场和重大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祖国统一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正确处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正确处理全面管治权与高度自治权的关系。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对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所有地方行政区域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的,其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对高度自治权的行使具有监督的权力,绝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特区的国防、安全、外交、政治体制、选举制度等属于中央事权,中央具有毋庸置疑和不可挑战的权威性。

  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台独”分裂势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我们将始终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略

  外交方略,回答“外部环境”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发展新时代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型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和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参与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正确义利观的生动实践。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国与国之间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

  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中国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领导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了对共产党领导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

  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国体政体所决定的,是由国家根本大法所确立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检验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主要体现在把准政治方向、统领政治体系、主导社会治理、决策重大问题等方面。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方向的掌舵者。政治方向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给全国各族人民指引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所确立的方向。其二,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治体系的统领者。当今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涵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各种政治主体。在这个大系统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统领地位,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其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正在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践证明,这个治理体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好体制,好就好在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超然于各种治理主体和治理力量之上,既能平衡各种力量,又能主导各种力量。其四,中国共产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主要是关系党和国家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的决策,关系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政治抉择、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重大研判、重大人事问题的决策。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党建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

  这一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绝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党的领导。

  这一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纵观我们党百年辉煌历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也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挫折中奋起、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根本保证。

  这一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

  这一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五加二”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关系更加清晰、布局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善。

  这一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五句话”总目标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使命担当,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

(三)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政党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这一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崇高志向和远大追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阔眼界和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重任,理想最崇高,使命最艰巨,事业最伟大。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是理想所寄,使命所使,事业所需。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所谓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自我革新力。今天,世界还没有哪个政党在这些方面能够与中国共产党媲美。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信赖拥戴的“主心骨”,成为稳坐中军帐统揽全局的“主帅”,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

  世界强大政党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强大不等于现在强大,现在强大不等于今后强大,更不意味着永远强大。在兴党强党的路上,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严治党,砥砺前行。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工程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战略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战略工程。中国社会有极大的特殊性,巨量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国土幅员,超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超繁复的语言风俗习惯,超坎坷的历史命运,超独特的三重叠加(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语境,“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一百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以“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接力推进党的理论建设,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这项特殊困难的战略工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五大理论成果,为人类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三个“创立”。

  第一是创立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宏韬伟略,历史性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民主革命”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成功完成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独立的光辉的补充”,是我们党在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总路线”。毛泽东同志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是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长远战略工程。

  第二是创立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宏韬大略,继承毛泽东同志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传统,历史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宏韬大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传统,历史性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彪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和人类文明进步史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源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际斗争及其经验,是关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的、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和政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些理论和政策,只能由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出来,而其中最杰出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和全局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审慎观察、思考和处理治党治国治军重大战略问题,从战略全局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战略体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不愧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一是非凡的战略胆识。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胆识,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斗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伟大斗争,精准脱贫的伟大斗争,蓝天保卫战,等等。二是卓越的战略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胸怀全局,领航掌舵、运筹帷幄,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推进强军战略到统筹总体国家安全,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辉煌篇章。三是强大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比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任尔东西南北风,确保中国这艘世纪巨轮在惊涛骇浪中所向披靡、行稳致远。

  概言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的伟大胜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