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韩庆祥: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发布时间:2021-01-2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载体。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一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并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纲领性文献,也是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同时还为解释当代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论体系。

一、时代背景:两个大局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具有基础性、前提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思想观点:领导干部要把“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意味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有的内容,大都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框架中展开阐述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我们理解和把握第三卷的所有内容,首先要放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当中来进行。

这两个大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大变局”三个字各有深意。其中的“变”,主要是指世界力量在转移,世界格局在调整,世界权力在重构;这种变,可谓之“大”,全方位、深层次地展开了;这种“大变”,必然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格局,总体上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是一种重要战略机遇,因为它形成的是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国在这种格局中的发展空间会逐渐拓宽,影响力与话语权会逐渐提升。同时,这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不愿看到这种“大变局”,因此对中国实行围堵打压、战略包围。当今中国融入世界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我们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全局。如果说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则主要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即大而不强的问题,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属于“强不强”的问题。换言之,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即使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这也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全国各地、各个部门与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这一战略全局。

提出胸怀两个大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认识的深化。它要求,在新时代,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切问题都要放在“两个大局”的框架中来理解,一切战略、方略与政策、工作,都要置于“两个大局”的框架中来谋划。

二、根本主题: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整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贯穿的根本主题,就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第三卷的第一个专题,就是集中阐述这一主题的。把“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放在第三卷专题之首,这是有深意的,把握其中深意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新篇章”。总体来看,第三卷是围绕“把握新要求要有新作为”“进行伟大斗争”(两种革命)和“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

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首先要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要有新作为,呈现新气象。第三卷第一专题的第1篇和第3篇,就是集中谈论这个问题的。对此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纳概括为“六个字”:标、道、术、行、招、领。所谓“标”,就是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就是理念、思想,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术”,就是方略和方法,就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要“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招”,就是关键招数、重要法宝,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领”,就是领导、引领,就是要注重加强党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强大政党,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引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不断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又勇于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这些新要求新作为新气象,都抓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关键点。

要在新时代体现新要求,要有新作为,呈现新气象,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破除前进路上的诸多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为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这种伟大斗争,第三卷第一专题的第4篇就是集中谈论这一问题的。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的思想观点,一定要将其置于“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总体框架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意味着,要理解“四个伟大”中的任何一个“伟大”,一定要结合其他三个“伟大”,不能忽略其他三个“伟大”。理解伟大斗争就是如此。之所以要进行伟大斗争,既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进行伟大斗争;又因为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向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革别人的命相对容易,革自己的命往往更难,必须以伟大斗争的精神来面对;还因为在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要解决诸多矛盾难题,破解诸多障碍阻力,化解诸多风险挑战,这好比是“滚石上山”“过坎闯关”“踏着剪刀前进”,必须以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来应对。这种伟大斗争表明:我们党既要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又要勇于自我革命,真正在信念、政治、责任、能力、作风上过硬。过去有些理论文章在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中的某一个“伟大”时,常会忽视其他三个“伟大”,这实质上是还未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伟大”的重要论述。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在新时代体现新要求,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将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最高的理论境界。第一个专题的第5篇,是集中谈论这一重大问题的。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的一个正在生成且具有标识性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命运始终是与资本主义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在19世纪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当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中心重镇主要在英国伦敦。列宁、毛泽东传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苏联、中国相继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成为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中心重镇。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马克思热”,马克思主义得以复兴,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来看,有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21世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讲的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割裂开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指马克思主义既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是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紧密相关的概念。从广义来讲,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括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主体形态。从本源意义来讲,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理论品格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从关系规定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超越现代性的西方资本主义话语,在解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样本以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本的基础上,书写重构新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和世界版本。从发展过程来看,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主要在当代中国,所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重镇也主要在当代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尤其是后两个,就明确揭示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当代中国: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在坚定不移地继承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理论品格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研究当代的整个世界,而首先和主要的是要研究当代中国与整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者对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的“典型样本”意义,因为它超越了资本占有劳动的逻辑,既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追赶世界现代化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问题,也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问题,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实质上昭示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就是要为解释当代中国和世界提供一种理论体系。

三、核心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说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第三卷的根本主题,那么,不忘初心、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则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所紧紧围绕的核心主线,也是第三卷的核心主线。核心主线与根本主题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核心主线是服务于根本主题的,它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一根本主题的核心主线;而要完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一根本主题,就要紧紧围绕核心主线来展开、来进行,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线。所以,在阐述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一根本主题之后,逻辑上自然就要进一步阐述这一根本主题的核心主线。第三卷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作为压轴的最后一个专题,意味着它是贯穿整个第三卷十九个专题的一条核心主线。一些理论文章把“主题”与“主线”当作一回事,混淆二者的边界,是不精准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伟大梦想,是“四个伟大”之一,要理解和把握这一“伟大梦想”,就必须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因为实现伟大梦想,既需要有新作为,又要以斗争精神和奋斗精神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因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打得坚硬的“铁”,如果中国共产党人自身不硬,是打不好这一硬“铁”的,而要把这一硬“铁”打好,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为此,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第三卷第十九专题专辟一篇,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际上是在处理上级、下级和“我”三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是关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问题。官僚主义是权力的错用滥用,它导致主客关系、上下级关系扭曲;形式主义是工作不实,它导致欺上瞒下、缺乏担当、不切实际、遮蔽问题,“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与官本位思想以及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有关,而整治的办法,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来破解”,要从树立正确政绩观,形成“头雁效应”入手。实现伟大梦想,还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哲学方法:五大思维

如何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如何破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这就需要运用哲学方法或哲学思维。之所以运用哲学思维进行治国理政,是由于哲学能为治国理政提供哲学智慧,提供治国理政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善于运用哲学思维进行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一专题的第1篇、第六专题的第3篇、第八专题的第2篇,都谈到了哲学思维,而且是在谈论新时代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应对风险挑战问题时较多地谈到五大哲学思维,即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

在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要谋划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需要作战略谋划、战略安排,具有战略定力,这就需要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就是要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不局限于局部;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不满足于眼前;跳出现象从根本看现象,不停留于现象。只看到局部、眼前、现象,是难以有效治国理政的,只有站在全局、长远、本质的格局上理解和把握世界,才能有效治国理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存在着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矛盾关系,如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快和好、大和小、效率和公平、资本和劳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和循序渐进、经济全球化和独立自主,等等,而且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面对这种情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正确处理和驾驭一系列矛盾关系,强调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以免在工作中走极端,犯颠覆性的错误。辩证思维,就是在讲对立时不要忘记统一,在讲统一时不要忘记对立。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了一系列矛盾关系,既抓住了重点,又注重全面。比如在第三卷中,如何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打铁”和“自身硬”的关系?如何理解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关系?如何把握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党和人民、党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如何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如何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党领导一切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关系,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面对这些矛盾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都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理解把握与正确处理。

在新时代,我国发展起来后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就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就是“超越陈规、开创新路”,具体来说,就是对事物作全新思考,对结构作全新调整,对实践作全新谋划,力求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的思想方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创不强,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强起来,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有其深意的。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有效治理社会主义社会,都离不开对法治思维的运用。

当代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这意味着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发生、成为常态。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以最大的主动,尽最大的能力,用最顽强的斗争精神,做好应对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而真正做到化险为夷、转危为机。

五、根本观点:十大核心要义

许多人认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和方法相对容易,而精准理解把握与提炼概括其根本观点相对较难。确实如此,这是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们首先要学懂弄通其基本观点,进而从“目”(基本观点)中提炼出“纲”(根本观点),做到纲举目张。为此,必须具有提炼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观点的方法论,否则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达成共识。这一方法论,应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总思路、总框架。实践是理论之源。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提示我们要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形成的“历史方位”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只能提出它能解决的问题,制定它能完成的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这一时代问题,亦即奋斗目标或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实际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使命。要解决时代问题、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路径和方略,形成“总体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奋斗目标和完成历史使命的方略。解决时代问题、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历史使命,还需要提供全面保障,找到根本抓手,不仅如此,最为关键的是,还要有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决时代问题、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大量这方面的重要论述。经过如上梳理,一种提炼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观点的方法论就出现了,即遵循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总体方略—全面保障—根本抓手—领导力量”这一逻辑。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运用哲学思维,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根本观点,这些观点可以看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通读第三卷,再运用上述方法论,就可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与“目”,从而做到纲举目张。其中的“纲”,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或核心要义,简要说包括如下十点。

历史方位论。这呈现在第三卷的开篇之作即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中。其主要内容是新的历史方位“由何而来”(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转化)、“从何出发”(“三个意味着”和“两个大局”)、“走向何方”(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所讲的“五个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从根本上回答的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问题,因此,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目标变为“实现强起来”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历史方位论与“实现强起来”发展目标贯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一些人对“历史方位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到位,贯彻也不够彻底。

民族复兴论。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伟大梦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从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理解和把握民族复兴;要在“四个伟大”的总体框架中理解和把握民族复兴。民族复兴论的提出,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具有逻辑相关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由于我国发展起来了,自然就把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作为历史使命、奋斗目标提出来了。

人民中心论。第三卷的第四、十二、十九专题集中阐述了人民中心论。其主要内容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提,意味着民族复兴论和人民中心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大基石”,前者侧重于从历史维度谈奋斗目标,后者侧重于从价值维度谈奋斗目标。

发展理念论。第三卷第九专题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发展理念属于“道”的范畴,是从“道”的维度谈总体方略的,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中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有: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新发展理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实施高质量发展而开出的“药方”,是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发展理念、发展思想,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一些理论文章不仅不谈提出新发展理念所依据的历史方位,而且只是把新发展理念局限于经济领域来谈,把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新发展理念也“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给忽视了,那就难以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髓、实质和意义。

“两大布局论”。第三卷的《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等篇目,谈到了“两大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然是“布局”,就属于“术”的范畴,是从“术”的维度谈总体方略的。其主要内容是: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要把扶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两大布局”,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总体方略。如果要从学理上阐释“两大布局”,就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两大布局”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两大布局”之间的关系,是全面与重点、全方位与核心、总框架与牛鼻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紧紧扭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牛鼻子”,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战略安排论。第三卷第五、八、十三专题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尤其是对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三卷用三个专题进行集中论述,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高度重视。对新时代新实践新征程作出“战略安排”,属于“行”的范畴,它是从“行”的维度谈总体方略的。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其主要内容是:风险关乎国家安全,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风险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具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实际上,当今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各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发生、成为常态。学习思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分析研判风险源,注重源头治理,提前作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关于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成败在于精准,因而要坚持精准方略,坚持“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搞大水漫灌。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精准”,在阅读书籍、调查研究、扶贫脱贫、中国抗疫等问题上,他都强调“精准”,可概括为“精准阅读”“精准调查”“精准脱贫”“精准施策”,这也是关于精准的四个“典型样本”。这里强调“精准”并提出“精准方略”,认为精准方略事关工作成败,特别值得我们从哲学层面加以关注、思考和提升,进而提出“精准思维”。“精准思维”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主要应在“把脉开方”、贯彻落实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上加以着重强调,因其关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第三卷也对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战略安排论”,是分别从道、术、行三个方面来讲的立在“两大基石”上的“三根柱子”。

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三卷的第八、十四、十五专题对此作出了阐述。其总体思想是:实现国家安全,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环境;我们党已经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形成了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完善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要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其中,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军强才能国安。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了系统阐述,目的在于从国内方面为实现强起来提供安全保障。

命运共同论。第三卷的第十六、十七、十八专题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科学研判,提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命题,认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一个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为解决这三大突出矛盾与人类面临的其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的在于为实现强起来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要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义、内核和精髓,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这就是它蕴含着以世界多样的世界观、国家平等的国家观、文明互鉴的文明观、包容发展的发展观、共建普惠的义利观为核心内容的哲学观。其实质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哲学层面理解和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把相关研究引向深入的根本途径。

国家治理论。第三卷的第三、六专题对此进行了阐述。这实际上讲的就是“中国之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抓手。总的思想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这种奇迹的制度支撑;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用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来全面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其主题都是“中国之治”问题,而且这三次全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称之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这实际上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再创“中国之治”奇迹。我们可以围绕“中国之治”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奇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历史任务——用“制度”和“治理”来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来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推进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来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强大政党论。第三卷的第二、十九专题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是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一总思路,强调大党要有大党的样子。我们不能作循环论证,用“大”来解释“大”,而应当用“样子”来解释“大”,这个“样子”,就是“强大”,其实质是使大党成为强党,注重“强党建设”。强,就强在党要硬在政治、硬在信念、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担当;强在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在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在要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即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其精神实质和本质特征就是“强党建设”,理解不到这一点,就没有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精髓和实质。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以上十大根本观点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完备的具有“纲领性”和“理论形态”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其中,历史方位好比“坐标点”,民族复兴和人民中心好比两个“坐标轴”,哲学方法好比画好坐标的方法。我们需要按照“历史方位”“民族复兴”“人民中心”的体系来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只有读懂历史方位、民族复兴、人民中心,只有读懂时代背景、根本主题、核心主线、哲学方法和根本观点,才能真正读懂第三卷。

六、主要特点:增加新的内容、聚焦根本问题、具有严密逻辑

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相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亮点。

一是增加新的内容。诸如单列一篇讲了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单列一个专题讲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单列一个专题讲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首次专门阐述了精准方略,认为脱贫成败在于精准;单列一个专题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多个专题对“强党建设”与“伟大斗争”“两种革命”展开了深入论述;单列一篇着重讲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聚焦根本问题。第三卷立足历史方位及“两个大局”,基于两大基石(民族复兴和人民中心),围绕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更加聚焦阐述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大政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根本性问题。

三是具有严密逻辑。总体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具有内在逻辑的。这一逻辑,总体来说,就是以“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立足“民族复兴、人民中心”两大基石,在统筹推进“两大布局”和统揽“四个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国之治”的作用,以营造安全的国内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并集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中蕴含的大逻辑是:全国各地、各个部门与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

6]何毅亭:《新时代·新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北京100091)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0期

网络编辑: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