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
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2012年11月17—18日,“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海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学习李长春同志于2012年6月2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话语体系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50多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党校的80多位青年学者出席论坛。各主办方的领导均与会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与会学者高度评价李长春同志于2012年6月2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李长春同志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与会学者表示,在学术研究中,要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及其话语方式受到新的挑战,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处于当代强势话语的情势下,一味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没有出路?面对现实的各种挑战,如何建构和保障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与会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会者认为,在话语权问题上一厢情愿地去意识形态化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不可能真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程恩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近些年来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所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详细介绍了他本人的理论创新经历和经验,值得我们青年学者好好学习。他认为现在是理论创新的极好机会,号召青年学者要紧张起来,要有紧迫感,抓紧机会进行理论创新,强调自然科学技术需要自主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自主创新。我国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者应当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走出去”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研究员认为,李长春同志不仅提出了课题,而且给出了解决课题的方法,那就是学习借鉴以往人类文明成果中是如何打造学术话语体系的。在这方面尤其是要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做法。在对待旧的学术话语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采用的办法有舍弃、更正、沿用和创新等,但即便是沿用,也存在创新之处。
南京大学哲学系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苑秀丽副研究员提出了如何在现代话语体系转换中不割断历史、不割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一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逐渐被弱化的现实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苏东剧变的发生表明,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偏离甚至走向极端,将会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中国特色”为核心理念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新形象,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理论创新带来了话语转换,但是,话语体系的重新建构并不是没有立场的话语变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个无立场的话语,这一话语内涵的前提就是指导思想上的一脉相承。为了确保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丧失话语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决不可随意弃用,流行的甚至西方主导的话语决不可盲目套用。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话语体系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以科学的话语体系诠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诠释马克思主义,建构和保障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会学者保持着高度的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认为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相比,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话语体系建设显得不那么相称,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建设。
国内外热议的“中国模式”现象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模式”问题上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浙江财经学院张斌英副教授指出,由于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研究的出发点、目的和角度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对“中国模式”的话语解读差异很大。在对“中国模式”进行系统、深入、完整的总结和归纳时,中国应形成中国对自己模式的话语,从而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回应并消除负面影响,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追求。中国人民是“中国模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中国人民最了解它的真谛和精髓,最有资格对它进行总结和概括,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中国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在理论上构建和完善我们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取得和发展我们在“中国模式”上的话语权。
南京审计学院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
与会学者分别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见解。很多研究者提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用中国的话语来表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研究者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结合,积极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厦门大学张艳涛副教授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说中国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思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其不足之处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轻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陷入困境。在反思和批判过程中,一些人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制约着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论思考,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轻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在批判哲学教科书过程中,缺乏对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重要性的认识,结果将其精华也一并抛弃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时代、实践和大众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未竟的理论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是内在统一的,为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发展和创新应当在“三形态”的统一中,建构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形态。
针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受到的各种非难和攻击,经济学界的“去马克思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被边缘化的现象,汪宗田认为,应对这些非难与挑战,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创新,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根基。
与会学者注意到在政治学西强我弱的话语体系下,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性,与会者围绕如何构建中国民主选举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中国外交话语的变迁、“第三条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河海大学的靳晓霞讲师提出,中国特色民主选举话语体系的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的选举思想为理论指导,要全面深入准确地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选举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选举的主张。中国特色民主选举话语体系的建构要以中国独特的民主选举实践为基础,认识到中国民主选举由执政党领导的特点,以实现人民民主为价值理念,选举实践的内容丰富,选举的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实现中国特色民主选举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大众性和国际性,建构完整的中国特色民主选举的理论体系,民众认可的民主选举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保持价值独立。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学军副教授提出,“第三条道路”表面看起来是一条超越老派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新路,但实质上不过是对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背叛和对新自由主义的趋同。他认为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导致去马克思主义和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改革后的民主社会主义,其实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了,而只能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因为其领导阶级已经由工人阶级变为中间阶级,其奋斗目标也由反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维护和改良资本主义。这与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范畴,后者从属于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业已终结。可以看出,曾经喧嚣一时的“第三条道路”,改变的并非只是话语,其原因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总结和反思。
与会者探讨了关于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福州大学蔡晓良副教授对马克思的理想社会话语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学术话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实现,不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价值意蕴,而且为重构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离不开马克思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从核心价值观及其学术话语体系的视角看,马克思提出并论证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由、丰裕、公有与民主的世界,其中自由发展、和谐丰裕,公有公益、民主民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刘
吉林大学付秀
总之,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的主导性话语,我们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应该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汪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