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郭朝先: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读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1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凭着好奇,本人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载《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以下简称《评价》一文),觉得受益匪浅,现将感想记录如下,请诸位批评指正。

  《评价》一文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整理而成的(1954年9月14日),并不是专门用于纪念辛亥革命或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毛泽东同志另有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专门文章,如《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等。因此,《评价》一文重点并不在于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或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而是对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性质进行科学评价和定位,通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首先立论: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论证这个观点,毛泽东科学运用了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角度展开论述,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性质不同的大的革命”,分别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封建地主革掉奴隶主的命、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命,每一次革命都使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大大进步了。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命,也就是民主主义革封建主义的命,即辛亥革命。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当时的一些人士看来,奴隶制是很坏的一个东西,但如果从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会发现,奴隶制的产生还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呢!毛泽东同志论述道:“那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一些氏族部落组成的原始社会,他们互相打仗,捉到了俘虏就通通杀掉。奴隶主就不把俘虏杀掉,而是拿俘虏做奴隶,虽然刺瞎他一只眼,或者弄伤他一只手,但总还是要让他做工。是把人杀掉好呢,还是不杀掉让他做工好呢?还是奴隶制好,奴隶制可以积累财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很低,奴隶制就大进一步。”

  同样,封建社会也曾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发生了大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从那时起,开始允许土地私有,允许土地收租。在鲁宣公时代第一次开始收地租,在鲁哀公时代大概收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地租。当时的社会制度已经开始变革,不再是实行井田制,而是采用收土地税的办法了。过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时,这个时候搞私有了,因此社会生产大大进步了。私有制曾经是一个很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有五十万年,但其中四十九万五千年就不懂得私有制这一条,因而没有进到文明社会”。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还一反“打倒孔家店”常用论调,引用郭沫若的材料,认为“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

  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戌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说,辛亥革命有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妥协了。因此,辛亥革命既有其历史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著作中多次论述到,因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无产阶级头上,即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方向前进方向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述得更清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评价》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同志首先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各社会形态内部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制度安排等导致了旧的社会形态最终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观点已被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及考古发现所证实。

  其次,《评价》一文采取了辩证分析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评价采取了“两分法”,既肯定其历史进步性,又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即使对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对人物及其集团的评价也是如此,比如,肯定了“孔圣人”在当时属于“革命党人”,而不能简单就是“打倒孔家店”;而认为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集团却是犯了错误的,毛泽东指出:不仅孙中山本人有过自我批评,而且,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再次,《评价》一文体现了反对教条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理论品质和革命勇气。毛泽东说:“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圣人?要说是圣人嘛,圣人就多得很;要说不是圣人嘛,我看圣人也就一个没有。人总是有缺点的,总是要犯错误的,只是不要错得太多就是了”。因此,“我们是靠老实吃饭,不靠摆架子吃饭”,要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文章还补充道,“恩格斯有个别原理是错误的,应该抛弃,拿新的原理来代替它。比如,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采取议会制共和国的形式,但是列宁根据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认为采取苏维埃共和国的形式比较好。可见恩格斯的看法是错误的。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都曾经说过,英国的革命可以采取和平革命的方式,并且估计英国革命将会早日到来。马克思、恩格斯都很想革命快点胜利,但实际上革命却总是没有胜利,又有什么办法。”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说:“我看这句话要改一下。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

  作者简介:

  郭朝先(1971-),江西鄱阳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曾先后就读于上饶师范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学士(1993年)、经济学硕士(1997年)和管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威尼斯国际大学、韩国对外经济研究院(KIEP)、捷克科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自1997年从事研究工作以来,共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30余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出版专著(独著、合著)10余部。

  网络编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