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陈光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6-03-16
字体: 打印
分享: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这一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这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布局,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历史任务,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这个全局,是覆盖各个方面、统领各项工作的灵魂和主题,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全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为了继续推进这一全局,是对这一根本命题的进一步科学回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目标、动力、保障和政治保证的全局作出的回答,五大发展理念是从发展方向、理念和机制、政策和措施上作出的回答。二者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为要义,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二者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科学性、人民性,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内容和逻辑、理论和实践上,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也是一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走向成熟、定型,社会主义法治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不断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增强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这一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经济领域,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的有效性,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活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等。所有这些,都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探索到形成只有几十年时间,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制定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高治理能力的方向和原则,在思想指导和政治方向上保障了我国制度、法治和社会治理建设的正确道路。比如,在社会主义性质上,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方向上,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改善民生上,他强调,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制度、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整体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一篇大文章,必将极大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和实践的新飞跃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党强,事业才会强,国家才会强,民族才会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是践行“三严三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谓“全面”,就是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反腐倡廉建设各个方面,是全方位、全领域的。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什么时候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受到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要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最大政治问题。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事业的成败也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始终坚持好、发扬好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说到底,建设和管好我们这样一个大党,最根本的是要靠制度。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来源:《求是》2016年第1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