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再现历史真实 着力学术创新 ��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

来源:2007年07月1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8-23
字体: 打印
分享:
  张海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部分学者集体编写的10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翔实地反映了1840年�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

  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才能称得上是一部信史。该书从客观存在着的历史事实出发,力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条件、发展进程和社会影响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现背景、思想内涵和活动脉络,力图原原本本地讲清楚;在叙述清历史面貌之后,作出必要的历史判断,将见解寓于历史过程的叙事之中。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该书的学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领域的拓展。近年来,史学领域的一些新学科得到迅速发展,诸如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在该书中得到了反映。二是在一些存在重大争论的学术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创性看法。例如,关于洋务运动,该书在全面论述洋务运动的种种具体措施之后指出,洋务运动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它只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的早期现代化运动。这样的分析,避免了对历史现象的简单化处理。

  该书对中国近代历史中若干曾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并在很大程度上经受了历史实践检验、而近年来又受到种种批评与责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阐述。如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问题、近代历史发展的“两个过程”问题、中国近代社会两大历史任务问题、改良和革命的历史命运问题、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问题等,作者都提出了不少颇具启发性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史学研究的任务,不仅仅是再现或者复原历史,而是通过回顾历史,更深刻地认识现在,正确地走向未来。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辛酸史,又是志士仁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史。生动而真实地将这些历史记录下来、反映出来,就能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极好的教材。该书的编写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责任,强调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处理好科学性与现实性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结合,并把这一思想努力体现在该书的编写中。

  

  (责任编辑: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