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邓纯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五大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18
字体: 打印
分享: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科学社会主义论坛”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研究员致辞并作主旨报告,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光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下文是邓纯东研究员的主旨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用五句话精准概括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的五个特征,将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研究员正在作主旨报告

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个特征中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明确了党的十九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时代”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含义,不同于过去表述社会形态变化的“时代”含义。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中,“时代”一词经常使用。如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这里的“时代”表达的是社会制度实现的根本跃迁。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有人认为中国自此进入了新时代。在这里,“时代”的含义表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整个社会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是社会的主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的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里的“时代”既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不是社会主题的变化,我们的社会主题没有变,社会性质也没有变,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推进的事业,坚持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是明确了党的十九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主题不变,推进这个主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另起炉灶,决不能从头开始,一定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这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个特征中也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明确了新时代具体任务的变化。在新时代,国家工作的主题和全国人民奋斗的主题没有变,但是在这个主题之下,具体的任务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总体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继续前进,具体任务发生了改变,提出要用20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表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下,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任务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包括保障措施、前提条件等都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有新的要求。首先,在发展方式上,一定要坚持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强国,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强国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次,仅从物质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是仅强调经济总量意义上的GDP增长。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实际上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不再简单看数量,而是更看重质量。我们现在强调要形成民族品牌,要掌握走在世界前列的核心技术,要从根本上摆脱先进技术、发明创造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科学、国防实力等方面都成为强国,走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我们的国防建设要实现强军目标,这与过去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我国削减军费开支,集中有限财力搞经济建设,现在我们强调要加强国防军队建设,要研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建设中国自己的航母。中国军队的强大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内容。

推进祖国统一,贯彻实施“一国两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但是强调“一国”是前提,“两制”的所有举措必须有利于“一国”的实现,有利于国家统一。不允许打着“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旗号,搞明里暗里的“港独”,甚至迎合西方势力以香港为桥头堡挑衅大陆,分裂国家的行为。在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问题上,过去对“占中”、议员宣誓挑衅国家权威的行为不重视、听之任之,现在必须依据法律进行制裁。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香港的国民教育必须尽快落实让中国历史成为必修课,进入课堂。全世界的主权国家都必须学习本国历史,“一国两制”也没有理由搞特殊。要以“一国”为前提,加强香港居民对祖国的认同。

中国的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建设也要加强强国建设,要在国际上宣传中国道路,传播中国理论,塑造中国形象。改变中国在国际上“挨骂”的局面。作为一个强国,必须在国际媒体上有正面形象,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共同富裕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根本特征。“共同富裕”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尽管当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但当时实施的政策却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作为社会主义原则提出来的,但是作为指导方针来说,推进并不顺利。也因此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共同富裕”,至少有三个核心要义,一是到2035年,要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加,达到人口总数的一半;二是国家发展要在各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要落实一系列推动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产业、税收、社保、就业政策等都要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三是要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一系列“五位一体”的硬指标要求。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十二字必须得到重视,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

1840年以来,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为新时代的新任务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用了将近110年站起来,用了70年富起来,而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未来的30年,我们要在站起来、富起来的两个基础上,实现强起来的目标。

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让台湾回归祖国,时间底线是2050年。台湾问题不能一代一代人无休止地拖下去。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恶果必须废止,必须洗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耻辱。

五、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重新站到了世界舞台上,但是建国之初的中国国力贫弱,没有话语权。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国力依然不强,邓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也在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亚投行的成功,石油用人民币结算,实际上构成了对二战以后美国主导的金融经济体系和秩序的挑战。这表明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改革者,正在为构建更公正、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亦表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实质不是用中国的新时代取代美国的旧时代,不是要搞霸权主义。西方人对中国的敌意来自于对中国发展强大的警惕。西方大国按照自身崛起的经验和惯有的逻辑,认为国强则必霸,中国的发展强大必将取代守成大国的霸主地位。但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强大既不会取代美国,也不会推翻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另起炉灶。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强大将更有利于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更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国际治理体制机制。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贡献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世界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发展强大将惠及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和顺风车,为实现全球善治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