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思想政治教育
陈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三维向度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1]。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助益社会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特别是四中全会的基础上,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指向。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因何提出、是何含义、有何要义?效能问题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思想政治教育为何、以何、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厘清弄懂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的理论释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从无到有、从有趋强、重强求新,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历史嬗递。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社会治理得以不断实现内涵式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的战略高度部署了社会治理的发展进路,从五个方面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同时郑重提出“治理效能”命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征程再次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P54)。效能问题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可避免、必须回答的问题。
  何谓社会治理效能?廓清效能的内涵是解惑之前提。顾名思义,“效能”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的有利作用或功能。从静态上来看,实践活动的效能本质上内蕴于特定价值关系之中,人类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期望是实践活动效能的来源,也是其存在的依据。效能意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内含的一项基本意识,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效能意识的支配下,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具有主导性意义的发展动力,而实践活动在满足人类的相应需要、达成人类的相应要求方面所发挥的效用即为实践活动的效能。从动态上而言,实践活动的效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其必要条件的变化有起有伏。具体而言,从结果感知效能是人类效能意识历史发展的起端,但若对效能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分析之上,那么我们充其量只能辨识结果、享用结果,而不可能有效地优化结果、提升结果。[3]因此,我们还应理清活动过程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对于相应活动结果而言,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结果的活动过程。同时,要素效能也不容忽视,因为任何过程的效能都无法在脱离具体要素效能的前提下得以实现。因此,实践活动效能涵盖结果效能、过程效能、要素效能这三维向度。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效能是指社会治理这种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期望和要求,有利于一定社会或阶级发展的作用或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应从社会治理要素、社会治理过程和社会治理结果入手。质言之,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做到共建、社会治理过程实现共治、社会治理结果达成共享,这既需要制度体制的硬性规约,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渗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助推社会治理主体共建
  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语境之下,应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主体格局,注重发挥微观治理主体(如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作用。简言之,新时代社会治理主体主要由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构成。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上是重叠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治理主体精神,聚合治理思想共识,强化治理行为力量,促进各类社会治理主体“想建”“能建”,最终实现“共建”,从而固化主体效能,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造良好条件。
  1. 提振党的初心使命,提升党的格局本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社会治理中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在多元治理主体结构中位居主导地位。作为党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其一,提振党的初心使命,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实国情教育、阶级理论教育、党规党纪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坚定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党领导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和提升治理效能的积极性,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其二,提升党的格局意识,提高党的治理本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形势政策教育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得党能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社会治理的战略地位,增强党应对复杂局势的治理本领,既能立足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宏观层面谋篇布局,又能“俯低身子”自下而上地调整完善。
  2. 更新政府的治理观念,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节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方式网络化、模式制度化要求政府加快从全能型、管控型政府向有限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带头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府适应社会治理角色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更新政府的治理理念,加强政府的协作观念。政府要在社会治理中完成职能转换,光靠明文规定的章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思想层面治理理念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政府在多元社会治理格局中活学活用唯物辩证法,善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认识自身治理价值,承认不同主体的独特作用,重新厘定职能发挥范围,逐步下放治理工作权限,加速释放治理空间活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宣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引导政府在处理主体关系时承继和谐共生、包容互信、合作共赢等理念,营造分工明确、运行有序的治理生态。另一方面,夯牢政府的公仆意识,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政治伦理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灌输给政府工作人员,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工作责任感、服务荣誉感、历史使命感,进而化坚定的公仆意识和人民立场为有效的治理行动,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精准度和精细度。
  3. 培植社会组织的责任意识,激发社会组织的治理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4]社会组织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兴主体,对上承接政府的相关职能转移,填补政府权力无法触及的治理空缺,对下整合社会分散资源,满足基层多元治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从治理担当与治理活力两个层面,对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培育社会组织的职业道德,培植社会组织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提高社会组织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激励社会组织投身社会治理,并规行矩步地完成所在领域的治理任务。二是挖掘社会组织的创新因子,激发社会组织的治理活力。当前具有社会治理功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覆盖范围广、受众需求多、面临情况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运用联系的观点主动接洽其他社会组织相互借鉴,运用发展的观点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运用矛盾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解读方针政策的容错性,鼓励社会组织大胆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组织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4. 培育公民的治理精神,培养公民的参与能力。新时代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民群众日益走近治理舞台的中心,从“他治”走向“自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塑造社会主义公民品格、推进国民素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公民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树立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公民的治理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宣讲、案例讲述、学思践悟等方式,引导公民深刻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进而明确自身治理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升自身治理活动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强化自身治理品格的高洁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培养公民的参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平台载体,采取显隐结合的方法手段,比如灌输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帮助公民掌握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规范、程序途径、方式方法等,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社会治理过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社会治理目标。[5]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根本目标相契合。过程是指各要素相互作用并实现目标的动态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社会治理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有交叉重合之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助社会治理过程共治运行,提升社会治理过程的效能,更准、更快、更优地实现社会治理目标,进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1. 引领社会治理政治方向发展。同社会管理比较而言,同样是面向社会领域、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实践,社会治理更加强调主体多元和权力下移。但凸显社会属性,并不意味着“去政治化”。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更加立体的格局中,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将正确政治方向贯穿始终,回答好“哪种社会治理”的性质问题和“为谁社会治理”的立场问题,以此凝聚团结奋斗之共识,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引领社会治理政治方向发展,确保新时代社会治理不偏不倚、向上向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一是引领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西方治理理论历史发展悠久、学术成果丰硕、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的同时潜隐传输了多元、多样、多变的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引发了一些有关“资姓”治理和“社姓”治理的争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系统解读我国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科学性,同质疑的声音作斗争,同时修正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思想观点,巩固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引导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舆情走向。泱泱大国的社会治理绝非易事,不可抗力的突发性社会事件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时,由于部分社会治理主体应对经验不足,特别是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有意煽动下,社会舆情偶有向坏趋势,社会治理遭受极个别社会公众的非议甚至抗议。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预设研判社会思想动态,科学设置热点议题,打好有序、向上、客观的舆情基调;善用党媒官媒,发布权威信息,提升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并及时正面击破不实谣言、不当传言;引导社会公众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看待舆情事件,提高鉴别力。
  2. 推动社会治理制度政策落地。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政策包括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从各个方面为社会治理过程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参考指南,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理论理念和制度政策的落地奏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广泛宣传社会治理制度政策,扩大制度政策的传播范围,增进人们对制度政策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诸如成立专家宣讲团、组织院坝宣讲会、开展答题竞赛、编排歌舞小品等,着力凸显亲和力、针对性、感染力,全方位、不间断地宣传普及社会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使人们产生学习兴趣、及时认知领会。另一方面,深度解读社会治理制度政策,促进人们的价值认同进而实现行为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式与政策教育、党史与国情教育,创新生活化、简明化、时代化的话语方式,诸如漫画趣解、数据佐证、故事叙述等,深入浅出地阐发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娓娓道来社会治理布局计划的前因后果,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形势,实现人们对社会治理制度政策的深度认同,使其成为社会治理制度政策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宣传者、奋力践行者。
  3. 促进社会治理矛盾防范化解。日新月异的社会治理现实情状,以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庞大社会治理体系,决定了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对立、冲突,阻碍过程共治的实现,降低社会治理过程效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防范化解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关键在于发挥文化的力量,“使人民在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表达诉求、调整心态、凝聚共识”[6]。一是疏导社会心理,融洽人际关系,减少矛盾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人们排解负面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反思、修正,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推动德治与法治的有效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现代和谐伦理关系的生成。二是抓早抓小,调节利益冲突和思想矛盾,避免矛盾的爆发。矛盾都有其蛰伏期和酝酿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渗进生活、落在细处,及时洞悉问题和调解纠纷,引导人们接受差异、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三是疏通不良情绪,调节利益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劝善化育的谈心谈话,缓和双方情绪,纠正偏激意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满足人的利益需求,使其树立正确利益观,缓解乃至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四、思想政治教育助于社会治理结果共享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结果效能体现在治理结果共享的程度、深度和广度上。社会治理的成果主要涵盖社会建设的实体财富以及社会治理的智力成果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增补了社会治理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果,强调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7](P45)。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能够对提升社会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发挥独特作用。
  1. 增强社会治理获得感。社会治理获得感是指人们在参与社会治理、接受社会服务过程中因真切的获得感知而产生的持续正向的心理体验。获得感除了来自切实可见的物质利益和现实变化,还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点拨和强调。其一,以情动人,增强情感层面的体验感。心理上积极接受和情感上满足愉悦是社会治理获得感形成的初始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调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情感预设和心理期待,做好上传下达,协助设计耳目一新、动人心弦的社会治理活动,强调共情共振共通,让人们在参与社会治理时感受到平等尊重,在接受社会服务时动容自豪。其二,以理服人,增强思想层面的习得感。如果说情感上的获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治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那思想上的获得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说服力和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挖社会治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内容,使得人们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享受社会治理成效中领悟明白其中的条件及规律,提升思维力、掌握新知识。其三,以行化人,增强实践层面的成就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注重阐证社会治理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可反馈性,制定并宣传各类社会治理实践评价标准,增强人们投身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实时报道模范优例,用鲜活的成绩单增加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肯定。
  2. 增添社会治理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增添社会治理幸福感。社会治理幸福感主要分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幸福感和接受社会服务的幸福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社会治理制度优势宣传教育,描摹出未来美好生活图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治理是造福全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使人们在创造幸福、爱国圆梦中感受幸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们接受社会服务的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社会治理模范人物评选、宣扬报道社会治理成绩、解析社会治理来龙去脉,令人们感受到社会治理成果背后沉甸甸的重量和努力。如,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通过表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讲好扶贫济困和守望相助的基层治理故事、宣传脱贫攻坚的战略和举措等,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被党和国家关心关怀、高度重视的幸福感。
  3. 增加社会治理安全感。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社会治理安全感既来自社会治理实践本身,又来自接受社会治理成果两个层面。一是宣传解读社会治理安全指南,增加人们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安全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治理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解析安全保证的体制机制,令社会治理主体有规可依、依规治理,在维护安全中获得安全感。二是增强人们接受社会治理成果的安全感。思想政治教育以“在社会治理中矛盾预警与化解机制的建构实践”和“面对复杂内外部环境时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底线思维”为主要内容[8](P21),广泛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在居安思危中反向培植安全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善用比较教育法,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采用微播报、微视频等兼具时效性和吸引力的方式,将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实时公之于众,给人们注入一针针可靠安心的强心剂,用看得见的安全保障正向增强安全感。
  (作者简介:陈倩,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的公众形象塑造研究”(22JDSZKZ07)的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10
发布时间:2023-11-13 1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