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思想政治教育
张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
  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与鲜明的重要性。要在动力要素与动力系统、目标优化与路径优化、方法多样性与提升实效性的统一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价值判断的科学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矛盾的积极转化,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创设接受文化,着力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合动力的生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
  当下,在新时代这一崭新的时空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是引起、激发接受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反映、选择、消化、吸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相应思想品德行为,并形成稳定行为习惯的推动力量。因此,接受动力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及接受实效,从这一角度而言,接受动力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优化接受动力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原则
  1. 动力要素与动力系统相统一。要素与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中的重要范畴,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各动力要素相互关系及作用的结果呈现。“主体性意识可以由他者激活,主体性功能可以由外部加强,但主体性力量需要从内部释放。”[1](P38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范畴既包含要素,亦包含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接受动力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来运行的。构成这一结构的各个要素,如需要要素、矛盾要素、价值判断要素、环境要素等,都在接受动力的生成、运行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是在这些要素不同方面功能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才得以最终形成。可见,动力要素与动力系统结构之间具有相辅相成性。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接受动力要素与系统结构的关系,凸显为个别和整体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系统中,每一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为接受合动力及其最优化提供了可能。同时,各动力要素是接受动力系统中的要素构成,脱离系统结构的动力要素无异于瞬现昙花。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素间形成科学、稳定的系统结构,接受动力要素向接受动力的转化才能顺利展开。
  基于动力要素与动力系统间的这种相辅相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应坚持接受动力要素优化与系统结构优化的统一。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实践中需统筹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整体处着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这意味着需将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过程的始终,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素结构及其内部层次关系予以系统把握,统筹考量各接受动力要素在系统结构中的地位、作用等,推动各接受动力要素在强化接受动力、提升接受实效上交互作用,推动接受合动力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既不主观夸大各动力要素的重要性,亦不人为忽视部分动力要素的价值,要使各接受动力要素在系统结构中处于其应有的合理位置。另一方面,从部分处着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这里强调各接受动力要素的重要意义,侧重各接受动力要素自身最大力量的激发。要通过各部分动力要素自身能量的最大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合动力的最优化。
  2. 目标优化与路径优化相统一。实践活动既是有意识的活动,也是有目的的活动。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群体活动,其总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展开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P170)作为一项有意识的人类实践活动,目标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其设置、完成与作用均指向主体本身。因而,在实践基础上对目标进行优化是提升目标科学性的内在要求,路径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的题中之义。这里的路径既包含接受动力的生成与作用路径,也包括优化接受动力的具体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应注重路径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复杂多样,动力要素转化为接受动力的途径、形式等不尽相同。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化推进,信息途径多元化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路径的多样化发展。单一的优化路径既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生成的客观需求,也与多样化的时代发展诉求背道而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需科学把握目标优化与路径优化间的相互关系,厘清目标优化与路径优化在具体内涵、呈现方式、实现载体等方面的异同,明晰目标优化之于路径优化的方向引导作用,路径优化之于目标优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在接受动力的优化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路径的多样化并不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目标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目标应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一种系统地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点具有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目标的优化以这一任务的实现为方向指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指向,这一总目标是明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方向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途径的多样性。
  3. 方法多样性与提升实效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应注重优化方法的多样性。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毛泽东在方法与任务的辩证关系中强调了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P139)可见,方法在主体认识与改造世界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P362)。由其内涵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在地蕴含着多样性。从这一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是教育者立足实践,根据教育内容实际与教育对象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在接受动力的优化实践中,接受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及其思维是客观世界对象化的产物,其必然随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断优化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应充分考量优化实效。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重要范畴。方法的实效性则是某种方法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其中吻合程度高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反之则实效性较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是教育主体在遵循接受主体思想、心理和行为实际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所产生的教育成效与教育目标的符合程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实践中,以接受动力的优化成效为标尺反观接受动力优化方法与优化目标间的符合度,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深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方法多样与优化实效的有机统一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另一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效的本质内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而言,一方面,在接受动力优化实践中,明晰何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接受主体选择、消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接受客体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科学解答有赖于优化方法多样性的充分呈现,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分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发挥作用的最优方式。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方法的择取需服从、服务于接受动力优化目标,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实效为方向,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方法的存在意义将被消解,其应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优化方法的选择不仅要凸显多样性,而且要重视实效性,将二者统一于优化实践。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路径
  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价值判断的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价值判断是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接受客体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评判,其评判结果科学与否直接关系接受主体接受动力的生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接受主体的价值判断具有可引导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通过引导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来提升其价值判断的科学性,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问题的必要举措。对接受主体价值判断的引导需建立在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关系等范畴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现实特质与发展诉求。具体而言,对接受主体价值判断的引导应着力于以下两点。其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具体价值判断是依据其所持的价值评价标准实现的。评价标准“实质上是人们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外部客观现实之间谋求一种具体的、积极的统一所得出的历史结论”[5](P258)。从评价标准的相关界定中可以看出,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以实践为根本标尺的。实践构成了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应在实践思维的导引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其二,创新接受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科学的价值判断与接受主体内在的接受理念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念是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过程中下意识遵从的思想、原则的集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视域中,侧重满足社会需求以推动整体发展的社会性观念在接受理念中表现出强势地位,其往往主导着接受主体的价值判断。随着实践的发展,接受主体的主体意识日益强化,接受理念呈现出建立在主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个体性观念与社会性观念相互融合的趋向,这一理念发展倾向有助于在个体诉求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中规范接受主体的价值判断。
  2.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矛盾的积极转化。矛盾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多重矛盾,诸多矛盾依据其属性、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矛盾系统。促进矛盾要素的积极转化,应重点把握以下两方面条件。其一,矛盾要素转化的主体性条件。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人的主体性构成矛盾要素实现动力化的一种条件。矛盾要素转化的主体条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对推动矛盾要素动力化的积极因素的统称。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活动中的两个主要主体性力量,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与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矛盾要素实现积极转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矛盾的积极转化,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考量接受主体的发展需求与期待。另一方面,接受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矛盾的积极转化。作为主体性存在,接受主体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情感诉求、信念构成、意识表达等,这些前设性的“主体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现。接受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其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教育主体、外在环境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接受客体的同构,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矛盾的积极转化创设条件。
  其二,矛盾要素转化的客体性条件。矛盾要素的动力化是主体性条件和客体性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客体性条件主要是指促进矛盾要素动力化的各种客观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在理论维度下,矛盾要素的动力性转化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复杂的辩证过程。在实践维度下,矛盾要素的动力性转化既关涉接受主体、教育主体等主体性因素,也涉及载体媒介、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物的因素。因此,推动矛盾要素的积极转化需综合考量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客体性因素而言,空间性条件和时间性条件是矛盾要素实现动力性转化的重要基础。一是空间条件。矛盾要素是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其转化也是在一定空间内实现的,脱离空间的矛盾要素是不能存在与发展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活动中,推动矛盾要素的积极转化需具体把握接受矛盾转化的特点、依据、阶段等,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矛盾要素的活动空间,创设矛盾要素动力性转化的空间条件。二是时间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矛盾要素的动力性转化要充分考量时间因素,时间对矛盾要素的展开具有必要性。时间指向顺序性、延展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矛盾要素展开的时间条件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矛盾要素动力性转化的顺序性和延展性,这些时间维度的属性制约着矛盾要素的具体展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活动中,矛盾要素动力性转化的实现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化的表现形式与条件要求,其展开过程内在地存在一定的时间逻辑。因此,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要素动力性转化时需遵循一定的时间逻辑来进行。如若把这一阶段对矛盾要素动力性转化的认识简单挪移到其他阶段,就脱离了矛盾要素动力转化的具体实际,此时将难以实现矛盾要素转化的主客观条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创设接受文化。环境与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要素和文化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动力作用的明晰,有助于更为全面、多层地透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更好地把握环境与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实践维度的环境与文化又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里将环境和文化予以综合考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致力于优化其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营造最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生成与作用的文化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是在实践基础上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要素的最佳组合及作用方式,以推动环境要素动力作用的积极实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的活动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以下优化方向。其一,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接受主体面对诸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接受客体时,其已有观念系统中可能包含天然的质疑思维,并且这种质疑思维能力伴随接受主体意识的提升得以不断强化,其现实影响凸显为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更为积极主动地通过相关信息的搜集来审视、印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选择、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氛围的作用至关重要。以网络场域为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成为接受主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抵御海量信息的冲击、不良信息的侵蚀既需要接受主体不断提升自我辨别真伪的能力,也离不开良好网络政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应以创设良好政治文化氛围为导引,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政治氛围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的最优化。
  其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接受舆论。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有重要意义,接受舆论的实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接受主体对传导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一种共识,其表征着接受主体的知识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的优化应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引领,结合新时代需求,采取多种优化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良好舆论氛围的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激发、生成及作用等提供社会舆论条件。
  4. 着力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合动力的生成。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构成的角度而言,基于结构的规定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架构和参与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寻求这些“组织”及“力量”如何更好地相互配合、融合以最大化地发挥协同效应是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在检验各动力要素交互作用效果的同时,能够规制各参与力量始终沿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标实现的方向作用并不断提升作用水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对促进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要素协同发力、形成接受合力意义重大。结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的科学性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全面性评价与重点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所展开的系统性评价,其主要表现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生成与作用的全过程,其涉及内容广泛,呈现出多维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需在正确把握各方面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性评价。此外,全面性评价意味着评价方法的多样。单一的评价方式、方法难以满足各方面评价内容的具体属性及其需求,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全面、有序推进的客观要求。重点性评价是在全面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展开的针对性评价,重点评价应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进行。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中,接受动力的作用效果评价关涉接受动力作用的系统认知及发展趋向,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进行整体性评价的同时,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作用效果进行针对性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实践中,全面性评价与重点性评价的结合,有助于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总体状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某一方面的具体状况,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各组成部分及环节的认识。
  其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科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统一体。一般而言,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鉴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后的一种评价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有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变化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予以调控,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实际效果进行总体把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统一集中表现为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评价结果的增益性。一方面,接受主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具有动态发展趋向,另一方面,各动力要素的动力性转化及其对接受主体形成的动力作用也是逐步加深的。因此,要注重把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效果融入科学评价,在把握当前的接受结果中放眼未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长期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评价结果实质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检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了对教育进行增值评价的重要性。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评价实践而言,增值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活动类型,也是一种评价思维。评价结果的增益性是增值评价思维的具体表现,要通过对接受动力评价结果的分析明晰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23-10-24 09: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