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杨卫军 徐李平: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12-2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原则和路径,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之间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所在。二者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双轮驱动、相互作用,才能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无限活力,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改革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历史条件和具体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也必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只有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和实施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才能推进社会向前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求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从而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变化的,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因此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3]这一论述指出了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其实质就是在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目的是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把各领域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4]《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将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的难点问题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第三,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决定》指出,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新征程上,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和新需求,我们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回望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是由改革不断推进的,是由改革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改革开辟道路、扫清障碍。存续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旨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通过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治理水平等方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有效拓展。 

  第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六项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和艰巨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在“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和“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推进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强制度建设,破除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制度活力,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重大原则,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目标导向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基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主题和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这个总目标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我们党不断推进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深刻改革,最终都要聚焦于这个总目标、服务于这个总目标。《决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再次明确了我们党领导改革的目标导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发展规律,总结改革开放经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作为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统领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的作用,是我们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的根本依赖和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只有深刻理解和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才能为完成中心任务增添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大胆探索,敢于突破,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取得了无数历史性成就,但是我国的国家治理也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度会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新的实践会推进制度创新,使制度更加成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锚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3页。 

  [4][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2页、第4页。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作者简介:杨卫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河南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李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